专题首页
您当前位置:首页 > 90周年庆祝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国气象学会90周年”系列报道之海峡两岸交流篇——开启气象科技交流的“大门”
日期:2014-11-02 浏览量:14810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敏  通讯员冯雪竹  刘文泉

1992年,第二届“东亚与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在香港举行。

“这是海峡两岸气象交往史中具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时任中国气象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秘书长彭光宜告诉记者,“会议开幕那天,时任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以专家身份出席会议,并且与台湾地区气象部门领导人蔡清彦亲热地握手谈话,场面十分融洽。当时,台湾和香港的新闻媒体都在现场拍照,记录下了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由于有了两岸气象部门高层的推动,海峡两岸之间交流的渠道更加宽广、次数更为频繁、内容更加深入。

在学会90周年诞辰前夕,见证并参与推动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彭光宜讲述了学会在海峡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岸气象交流“攻破坚冰”

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海峡两岸却几乎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为了开启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大门,学会进行了艰难的“破冰之旅”。

早在20世纪70年代,按照周恩来总理利用天气预报为海峡两岸渔民服务,将重要天气预报及时向台湾地区渔民广播,以体现海峡两岸同胞之情、扩大在台湾地区各阶层影响的嘱托,学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9年4月,学会向台湾同仁发出了正式邀请,并多次“隔海喊话”,请台湾气象界人士来大陆参观访问、参加学术活动。

1982年,在时任菲律宾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金塔纳的推动下,时任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以专家身份赴马尼拉参加“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学术讨论会”,与台湾地区气象部门领导人吴宗尧首次会面。台湾地区当时“不回避、不退让、不接触”的“三不政策”,使台湾代表团成员“如履薄冰”。在正式宴会上,邹竞蒙与吴宗尧虽并排而坐,却未搭腔。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两岸气象业务部门的主管能够坐在一起开会已属不易。

 1989年7月6日至8日,在香港举行的首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是两岸分隔40年来,首次在气象领域进行的较大规模的交流活动。两岸都派出了高知名度的学者与会。在72位与会者中,大陆21位,台湾地区19位,还有14位来自美国的华裔学者。这是一次真正以海峡两岸学者为主体,研讨共同关心的气象问题的学术会议,会议探讨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途径、共同合作的项目及努力的方向等。时任国台办主任王兆国给予此次会议极高的评价。他称赞,会议为专业部门的对台地区工作获取了经验。

由于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以海峡两岸气象界交流为主的“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得以一届届地顺利举行,并推动着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继续向前迈进。

在学会的努力下,两岸气象界终于迈出了“严冬期”。

两岸互访  开创气象交流的新局面

1992年,第二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在香港举行,海峡两岸气象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邹竞蒙和蔡清彦均以专家身份参加。这次会议主要交流海峡两岸共同关心的气象灾害和天气现象、国际上正在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及高新技术在大气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会议期间,海峡两岸气象学会负责人就定期交换期刊和出版物达成协议,就邀请台湾地区气象学会领导人到大陆访问达成共识。

此后,在海峡两岸气象学会和有关人士的推动和有效运作下,两岸气象科技交流日益活跃,实现了一般气象文献资料的直接交换和闽台地区重要灾害性天气的直接会商,实现了两岸气象人员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共同关心的气象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1993年1月,时任台湾地区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偕夫人访问大陆。返台后,他撰写了长达1.7万余字的考察报告,真实展现了大陆气象事业发展的面貌,使台湾地区气象界人士颇为震撼,点燃了海峡两岸气象交流合作的热情。“1994年,我们邀请15名台湾气象专家来访,但由于对方表达出强烈意愿,参加人数破格增加到了29人。”彭光宜回忆。

1994年3月,以陶诗言院士为团长的学会代表团应邀访问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从此实现了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人员的双向交流。
  同年10月,台湾地区气象界派出大型代表团应邀来北京参加为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大气科学发展暨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会议盛况空前。

会议期间,大家就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方向和重点项目达成共识。回台后,不少人发表文章予以称赞。陈泰然认为:“双方人员均将此次历史性的研讨会视为未来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并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机会及管道,进行学术交流。”

吴宗尧写道:“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交流访问,同时受到了主办单位的妥善安排与协助,以及热情而温馨的接待。这种珍贵的友情与情意,令人印象深刻难忘,为促进今后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协同攻关  迈入两岸实质性合作新阶段

1996年,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当年,海峡两岸气象界互访频繁,双方着重就进一步加强气象交流与合作、进行重要天气会商、建立气象电路、协同科技攻关,以及实时气象资料交换等问题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

在此期间,海峡两岸气象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成功开展了南海季风试验。通过加密观测、增设观测点、开展海上试验,了解了南海季风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机制。这次试验非常成功,是海峡两岸科技合作史上的一段佳话。此外,海峡两岸还进行了暴雨试验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中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认为,在科协的各个学会之中,中国气象学会在促进两岸科技界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回忆起这段往事,彭光宜眼含笑意。

进入21世纪,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愈加顺畅。多位中国气象局及气象学会领导率代表团赴台湾进行交流,包括秦大河、郑国光在内的中国气象局领导也多次会见了来访的台湾地区客人。

在气象学会的推动下,两岸气象界的关系早已度过了“严冬期”,而今已是“冰雪消融,春暖花开”。

(来源:中国气象报)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24-2014 中国气象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24-2014 CM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