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安徽省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
日期:2014-07-24 浏览量:155904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在省气象局第二督导组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变作风的情况,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的思路与措施。

认真学习、深刻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所指出的“要切实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及张宝顺书记在我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推进科技创新,是顺应形势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转型、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必由之路,是发挥科教优势、提升区域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的决策部署上来,树立长远眼光,强化忧患意识,团结和带领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学会优势和气象创新的优良传统,把创新思想渗透到气象工作各个方面,渗透到气象发展的各个环节,将气象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安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对照中央八项规定、中国气象局实施意见和安徽省气象局的实施意见,在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活动中加以贯彻落实。如在举办第七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时,缩短会期、简化会场布置、不邀请领导到会,突出学术交流主题。举办3.23纪念活动、5.12防灾减灾日活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等科普宣传活动务求实效,努力减轻基层的负担,为基层宣传活动提供科普材料。保持学会文风简约的传统,少发文多交流多做事。

二、努力推进学会自身建设

召开全省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各市气象学会秘书长及省气象局各直属单位的联络员到会,研讨学会重点工作。邀请安徽省科协副秘书长、学会部部长魏军峰为全体参会人员作 “抓住改革机遇促进学会创新发展”的培训。从“学会创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学会创新发展的优势分析;找准突破口,实现创新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学会创新发展是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要以党的十八大为统领,找准学会的切入点,从“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党委、政府,服务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学会自身建设”五个方面强化学会自身能力建设,推进学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构建活力学会、实力学会,有效提升学会的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安徽省气象学会简报》全年出刊12期,不仅宣传报道省气象学会的工作和活动,各市气象学会也积极投稿,成为全省市级学会交流、学习、借鉴工作的重要阵地。

按照《安徽省市级气象学会定量评分方法》开展了市级学会星级定量评价工作,15个市气象学会按时上报自评表,秘书处进行了审核,确定了最终的评分。为市级学会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积极有序的学会活动,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学会秘书处被中国气象学会评为2012年“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荣获“2012年度安徽省科协系统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荣获“1997-2012年新晋十连冠‘学会之星’”,是我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省级学会;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被省委组织部和省科协表彰为2008-2012年先进集体,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探索开展争鸣性学术交流活动

成功举办“第七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录入论文全文167篇,大会设立4个分会场,共有90多篇论文的作者参加交流发言。通过分会场交流,专家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38篇。组织参加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皖台科技论坛和湖泊论坛。

联合安徽省防雷中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安徽省大气科学及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气候中心等单位举办小型专题学术交流研讨会。特别是与省气候中心联合举办题为“气候变化的利与弊”第一期学术沙龙,探索开展争鸣性学术交流活动,以期让我们更多地触摸到别人的看法与观点,在多元的视域变化与交融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这个命题的意义,去寻找、探索和确立自己研究的方向,带着这份探寻和命题投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科研活动中去。

组织参加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安徽省气象学会推荐的论文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21篇。组织推荐会员参加第十五届“安徽青年科技奖”和第十五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的评选活动。

全年编辑出版4期《气象与减灾》,刊登论文65篇48万余字,印刷3200本寄发作者和省、市、县气象单位及理事会成员。

四、创新气象科普工作

开展大型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组织“3.23”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周”、科技下乡、学生体验等活动。组织参加全省“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省政府副省长、省减灾救灾委主任梁卫国莅临气象部门咨询台检查指导,对气象部门多年来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开展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201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周--气象科普知识进校园、气象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组织2013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安徽队活动,走进农贸市场、田间地头和留守儿童之家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参加32届全国气象科普夏令营。省气象学会和亳州市气象学会同时获得中国科协“201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特色活动”奖。

组织“首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作品的推荐和申报工作,有18件科普作品被推荐参加首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推荐的《预警信号连连看》获动画类优秀作品奖。

举办主题为“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建设美好安徽 ”安徽省气象部门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各团体会员单位积极组织会员创作,共收到30个单位报送的150件科普作品,其中有11个地市报送58件中、小学生作品。宣城市气象局和教体局联合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气象科普作品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气象用气象的热情。大赛也引起了省内和部门媒体的关注,中国气象科普网、安徽气象网、安徽农网开辟专栏刊登作品,省电视台和省内报纸、中国气象报等播发刊载大赛活动新闻。大赛组委会邀请中国气象局、中国科技大学、省科协、省教育厅和省电视台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出10个特等、一、二、三等和20个优秀奖作品,5个青少年组优秀奖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大赛覆盖面广,作品众多,形式新颖,质量优良。理事们也给予高度评价,徐慧副理事长发信件:“享受科普教育,共建和谐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共享科学人生。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生活质量成为时尚,公众渴望了解科学技术,希望合理使用气象信息,构建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气象科普,既向社会传播气象知识,又扩大了气象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气象学会做了件意义深远的事。”

五、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分别举办防雷工程和施放气球技术人员个人资格证培训及考试,有178人参加,163人获得资格证书。年审资格证书2660件。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管理工作。

在理事会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学会秘书处按照九届二次理事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完成了年度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但是,学会工作的全面性、计划性仍需不断加强,学术活动和《气象与减灾》期刊的质量需不断提高,继续加强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加规范便捷做好社会服务。

六、2014年学会工作重点

加强学会能力建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目标任务 ,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做好学会评估工作,对照学会能力建设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启动学会能力建设,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做准备。开展会员日活动,征集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的意见建议。

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举办“第五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保持品牌效应。活跃各专委会活动,探索学术沙龙举办形式并使之正常化。建立“会员角”提供学术期刊阅读服务。

提升《气象与减灾》的质量。联合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特约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投稿发表,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

创建科普活动品牌。做好科普作品宣传推广工作,创建科普活动品牌,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效的科普宣传。设立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基金,资助作品创作,建立科普作品创作长效机制。

提高社会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应用“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系统”,提供规范、快捷的服务。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