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安徽省气象学会2003年工作回顾和2004年工作设想
日期:2003-11-29 浏览量:13683

安徽省气象学会2003年工作回顾和2004年工作设想

一、2003年主要工作总结

2003年,安徽省气象学会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服务“四个一流”建设为重点,强化学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团体优势,在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人才培养及提高学会工作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在8月份召开的省科协“七大”代表大会上,安徽省气象学会被评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1、站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成长,为推动全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更有效地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实施决策提供服务,省气象学会与有关部门于1 O月中旬联合召开了“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报服务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安徽省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总结及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来自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代表以及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巾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水利部信息中心、淮河水利委员会、各有关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发表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些科研成果达到世界水平,共同为安徽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会上,特邀北京大学黄嘉佑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云飞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长江中游地区致洪暴雨前期异常信号研究”和“TRMM卫星资料及应用”的专题报告。会议收到论文百余篇,大会交流15篇,分组交流40篇,录入论文集55篇。

大气探测、环境遥感和电子技术由于应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而成为当前科学领域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学之一。lO月19日,江苏省气象学会和安徽省气象学会联合在池州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会”。92名来自苏皖两省地方和军队的代表及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研讨会收到论文139篇,参加大会交流8篇,在分组会上交流52篇,评选出优秀论文40篇。总结和交流了自上届会议以来两省气象科技工作者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探讨未来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两省气象工作者在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理论研究水平,更好地为两省的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积极参加安徽省人事厅、省科学技术厅、省科协组织的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

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加快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学会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加此项评选,共收到论文40篇,经专家认真评选,我会推荐上报16篇,获奖14篇。其中:获一等奖l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0篇。

3、认真办好学术期刊《安徽气象》

根据省科协“办好学术刊物,也是学术交流好形式”的精神,学会秘书处始终把办好《安徽气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办刊方向和宗旨明确,编委会编审制度健全,经省新闻出版局和中国气象局宣传处多次审查均合格。据统计,2003年《安徽气象》编辑出版了5期(其中一期增刊),刊登科技论文120篇,共40万字。为全省气象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园地,为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大力开展气象科学普及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普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普及科学技术,既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安徽省气象学会以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科学旗帜、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成绩显著。

1、2003年5月17日为全国第三届科技活动周,此时正值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的非常时刻。我们充分利用“安徽农网”覆盖面大、知名度高的优势,配合全国第三届“科技活动周”活动,加大对防治非典的宣传力度,开展了“抗击非典特别报道”,数百篇稿件在网上发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月6日我省出现了全省性大范围雷雨天气,伴随这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谣言,导致“防鞭炮驱邪抗非典”的荒唐事件。《安徽农网》及时举办“气象专家访谈现场直播,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及原因进行了科学的解释。我们还组织科技人员撰写科普文章,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系列宣传。此举对坚持与伪科学、反科学、迷信活动及各种蛊惑人心的谣言做斗争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为了做好防非典工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作用,我会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撰写稿件,于5月22日在《安徽科技报》上刊登了《气象与非典》专版,将有关气象科普文章集中刊登进行宣传。对广大群众科学防非典,了解气象与健康的关系,消除恐慌情绪,增强必胜信心,起到了很有益的作用。

4、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第三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省气象科普事业,气象学会开展了“第一届全省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工作者)和优秀气象科普作品评奖活动”,及命名首批“全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经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评比,共评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10名;科普优秀稿件5篇、先进科普教育基地3个。促进了全省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

5、省、市、县都有一批热爱气象科普事业的骨干作者,他们活跃在各地,利用业余时间为气象科普工作做出了奉献。省气象学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组织他们撰写气象科普作品。据统计,2003年我省有100篇气象科普作品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在地、市一级报刊上发表的气象科普作品在300篇以上。

(三)努力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

做好学会的组织工作,是全面做好学会工作的基础。2003年气象学会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7月30日省气象学会召开了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进一步建全和加强了理事会的各项工作及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的组成;

2、新增设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即:安徽省气象学会气象影视广播技术专业委员会、雷电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专业委员会。

3、组织常务理事们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安徽省气象学会的工作,如何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拓宽气象服务领域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4、举办全省市级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深入研讨如何做好气象学会工作?如何加强各级学会的组织工作?规划未来,提出目标,制定计划。

5、组织和健全理事会的各项工作,实现“三主两业一家"的职能,努力建设一个辛勤工作、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热情服务的秘书处班子。

6、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推动学会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除了积极争取省局主渠道资助拨款外,还在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根据《安徽省气象学会理事单位团体会费收取办法》收取理事、常务理事会费;二是向省科协申报学术活动项目,获得省科协资助经费;三是利用《安徽气象》与会员单位合作,联办专辑。为学会开展“三主两业一家"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学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增强了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搞好学会工作注入活力。

在总结2003年学会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气象学会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还需要丰富多彩,深入社会。

二、2004年工作计划

2004年,安徽省气象学会的主要工作是:学好文件,落实好会议精神,围绕中心,做好5项工作。

1、学好文件。学好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意见》的文件,遵照文件精神实质,认真落实文件巾的各项要求,发挥优势,做好工作。

2、落实好会议精神。落实好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完成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工作。

3、围绕中心。围绕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服务这个中心,发挥学会的独特作用,利用学会的人才优势,配合全省气象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做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各项工作。

4、做好5项工作

(1)学会组织工作:做好理事会的改选,健全和完善气象学会的组织构架。

(2)学术交流工作:

a、积极参加中国气象学会八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和学术交流。

b争取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由我会主办一个专题论坛。

c、召开防雷专业学术研讨会。探讨提高我省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摸索如何做好雷电灾害的预防等。

d、召开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学术研讨会。探讨人工增雨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交流人工增雨作业的经验等,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务。

e、召开农业气象专业研讨会。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在我省经济中举足轻重。深入探讨我省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的气象依据。

(3)科学普及工作

a、围绕“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开展一次气象科普教育宣传活动,以提高广大市民对气象科学的认识,增强人们自觉抵制伪科学、假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的意识。

b、与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合作,举办“2004年全省青少年气象科技知识竞赛暨夏令营”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c、积极参加省灾协组织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4)培训工作

a、举办“气象科普知识写作培训班”。在全省气象科技人员中建立一支既热爱气象事业,又善于写作,且钟情于科普工作的气象科普写作骨干队伍。

b、举办一期“全省气象系统秘书长培训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气象学会组织工作。(5)期刊出版工作

a、继续做好《安徽气象》的出版发行工作,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b、年底进行《安徽气象》优秀稿件的评选,高酬奖励优秀稿件。

c、出版一本气象学术论文集。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