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福建省气象学会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1-10-04 浏览量:79180

2020年福建省气象学会坚持党的领导,根据加强学会政治引领和完善治理体系要求,围绕中国气象学会、福建省科协工作部署,在福建省气象局支撑下,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以提升“发展力、影响力、组织力、支撑力和引领力”为遵循,在理事单位、会员单位、专业委员会共同努力下,在服务、学术、科普、智库及自身建设等方面提质增效,引导气象科技工作者服务战略发展、服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超越。现将2020年工作报告和2021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发展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兼合式党支部建设,党建融入工作引领学会职能发挥,被省科协推荐在科技社团党建工作交流学习会上做典型发言,并被列为科技社团先进党支部培育对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期刊和学术活动管理和培训。建立省市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联络机制,联合推动工作。加强学会能力建设,获得中国气象学会“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工作奖”。通过承接委托服务等筹集经费比上年度增长162%。按时保质完成社会组织年报、年检工作。加强信息宣传,学会信息被科协平台、气象及地方媒体采纳推送103条次。
(二)聚力服务战略发展,提升影响力
1.气候福地工作服务生态文明获新成效
持续助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在省气象局、省文旅厅指导下,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市气象学会共同参与,通过“开放合作、融合互通、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与省旅游协会联合认定“清新福建?气候福地”首批滨海休闲度假福地12个、第二批避暑清凉福地16个,并联合省广播影视集团举办全国气象部门首场“云发布”活动,为福地“搭台唱戏”、直播带货,依托直播福建、海博TV和中国天气网等平台进行全网推送,“云发布”现场直播关注度达222万、媒体宣传关注量达6700多万,传播力创新高,有效扩大气候福地品牌和26个福地的影响力,助力复工复产和福地旅游经济复苏。
“清新福建?气候福地”认定活动得到各地村、镇、景区的积极响应,共计105个单位参与申报。认定发布后多地持续进行气候福地品牌应用和裂变式宣传,形成一定“福地效应”,进一步提升品牌内涵及扩大影响。“清新福建?气候福地”工作机制申报省直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气候福地相关工作报告获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批示肯定,纳入省科协科技公共服务绩效报告。
2.组织联建帮扶老区村服务乡村振兴显合力
参与“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通过省科协遴选获得项目资助。助力开展乡村气候旅游资源挖掘,牵手对象闽侯县梧溪村获推荐认定为“清新福建?气候福地”避暑清凉福地。整合帮扶资源,组织开展“气象科技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党支部共建行动,开展扶贫帮困、气象科普角捐赠、福地品牌应用规划、科技特派员指导农业气象技术等,帮助老区村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此外,还通过联合开展气候福地摄影大赛、气候福地惠农活动、录制《乡约科普》走进气候福地惠农特别节目等助力乡村振兴。
3.开展气象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对接
围绕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与1个茶业公司、1个生态旅游公司建立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其中福建祥馨茶业有限公司建站入选省科协公布的2020年福建省级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省气象服务中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漳州市气象局、华安县气象局有关气象专家拟进站联动开展科技攻关、服务发展。
(三)推动科普优质惠民,提升组织力
1.突出联动,扩大科普行动影响
外重联动,与省科协农村科普服务中心、省科技馆、福州科技馆、省环境科学学会、绿家园、省图书馆学会等联合开展科普行动,内重联合,与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省局直属单位、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学会,共同推动“海丝气象八闽行”传播品牌建设。组建福建省气象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已有32个志愿者。在疫情防控特殊形式下,2020年共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互融互补的气象科普主题活动13场,科普报告14场。开展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周网络气象科普知识竞答、气象科普线上讲座和“空中课堂”,参加人次逾10万。福清华侨中学、龙岩一中在“风云之战”竞答巅峰赛中,获全国第4、5名。积极参与惠农科普专题《乡约科普》栏目建设,组织理事、会员中权威气象专家传播实用性农业气象科技科普知识,目前已录制6期,其中2期走进气候福地特别节目广受欢迎,通过电视台、省市县三级科普e站、科普大屏、移动终端等多屏联播及5万名科普信息员传播,“云端科技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围绕科协年会服务区域发展的要求,与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省环境科学学会、南平市科协联合承办“生态气象科普联合行动”,列为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的专项行动之一。
2.突出创作,丰富科普产品表达
与宣教中心联合组织成立气象科普创作创新团队,其中两名人员被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吸收为其创新团队成员,汇聚省市气象科普人才,制定短中期工作目标,突出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和多渠道推送传播。创作“八闽风云说”图解38期,新推出《八闽风云专家说》和《气象科普讲坛》,出版图书《运动场上的气象达人》2册、科普挂图15幅,修订《气象百问》,制作4部动画片和《气候与水》系列短视频等,分别在全省2000多个阅报栏、教育电视台和学习强国平台等展示或播出。不断完善气象科普资料库,形成科普模块,为全省日常科普服务提供素材支撑。
3.突出优化,促进科普阵地培育
推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福州科技馆在考核中获优秀。组织申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3个获认定为第七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省气象学会福建优秀科普基地项目获得立项(40万元经费),申报1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升级项目,被省科协推荐参评“科普中国共建基地”项目。对接省实验小学开展气象科普共建基地。       
4.突出成效,提升科普工作质量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廖红一行调研时肯定气象科普工作。2020省气象学会获得“科普工作优秀学会”,并在全国科普日福建主场活动中作为学会唯一代表发言。1名闽江科学传播学者获“十佳科学传播人物”。福建气象科普案例拟收录《中国气象局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指导意见》。承办气象科普讲解作品评比活动,为气象科普讲解人才及作品搭建交流及推荐平台,组织专家指导参赛作品,2020年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福建省科普讲解大赛获奖10人次。
(四)优化科技交流平台,提升支撑力
优化学术活动平台。与福建省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厦门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宣教中心签定四方合作协议,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及专业智库建设。积极组织学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参加全国、全省性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参加各类交流68人次。与省气象局联办首届武夷论坛,全国各地专家为促进国家气候观象台业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现场和线上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交流。聚焦关键技术,与省重室、海峡开放实验室联办首届福建气象创新发展论坛暨2020年学术年会,提升交流质量。协助中国气象学会举办气象青年科技交流会暨2020年青年科学家论坛,积极组织我会青年会员参与,15篇文章获录用。为气象科技工作者推荐线上优秀科技论坛、学术活动信息,让防疫期间学术“云交流”不断档。    
提升学术期刊质量。上线《福建气象》、《海峡科学》电子期刊。梳理完善审稿流程,加强《福建气象》编辑部负责人、编审人员的培训,积极参加省科协意识形态专题讲座学习,提升编辑质量。《福建气象》、《海峡科学》气象专栏共刊出97篇气象论文、1期三明市气象局人影专刊。
(五)推进人才培优推优,提升引领力
组织推荐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对象、第二十六届运盛青年科技奖、最美科技工作者、“典赞?科普”系列、中国气象学会优秀科普作品等,1名获评“福建省十佳科学传播人物”,并被省科协推荐参评“典赞?2020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1名获中国气象学会推荐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对象。1名获评第三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推动“气象+”智库,建立气象文旅专家库,推荐5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入库省旅游协会专家库。2个项目获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项目立项。“海丝气象八闽行”入围省科协2020年度十个志愿服务项目之一。获得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
二、存在问题
学会在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优化方面亟需提升,在服务科技创新、提升学术交流影响、自身能力建设,凝聚合力、引领带动扩大品牌学会影响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省气象学会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扎实推进完善学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学会群众组织力、学术引领力、战略支撑力、持续发展力和社会影响力,凝聚合力推动品牌学会建设,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方面展示新作为,为我省建设气象强国先行示范省贡献力量。
(一)以提升服务效益为目标,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联动部门内外,持续开展“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推荐认定活动,“集智聚力”充实品牌内涵、不断擦亮气候福地金字招牌,助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气象科技成果、服务与需求双向对接,建设学会服务站,助力创新驱动。落实闽台气象交流“两定两常”工作,继续发扬“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的共识,共同筹备推进2021年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两岸气象科普融合发展”科普分论坛工作,探索常态疫情防控形势下两岸交流新方式。
(二)以科普品牌优化为引领,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继续深化科普联合模式,“串联”部门内外资源力量,开展“气象+”行业联合行动,推动科普矩阵扩大影响力。发挥好“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等科普队伍的作用。加强科普资源开发,提升科普产品内涵,优化科普表达方式。联动发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助力提升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合力和科普实效。动员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科普工作。
(三)以激励创新活力为牵引,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水平
联动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协同科技交流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和业务需求为引领,提升学术交流平台实效性,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引智集智,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助力继续搭建“武夷论坛”科技交流平台。对接省科协“东南科技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活动资源向产业创新资源转化。做好学会各类人才、奖励举荐。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引领,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开展福建省气象科技优秀人才奖励工作,支持和激励人才围绕气象科技核心需求潜心干事创业。
(四)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方向,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推动深化专业融合与发展,搭建科研成果对接渠道,探索建立“气象+”联合智库。重视联合的力量,密切气象专家与相关行业专家的互动对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共享,把学术成果上升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专题研讨报告等服务于决策参考。
(五)以提质增效为引导,加强自身建设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学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科技工作者、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切实保持和增强学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科技社团先进党支部培育对象增进党建工作,争创先进。优化工作机制,拓展团结引领、凝聚合力平台载体,鼓励先进,开展福建省气象学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鼓励和引导会员参与学会工作,增强获得感。不断增强凝聚力与扩大学会影响力,共同促进学会创新发展,推动品牌学会建设,为福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气象强省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福建省气象学会
                         2020年11月27日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