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江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
日期:2014-07-24 浏览量:14434

2013年,在中国气象学会、省科协、省民政厅和挂靠单位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秘书处认真贯彻本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工作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积极探索气象科技为基层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建议的转化,竭诚为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2013年5月15日,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李华栋亲临视察,对省气象学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新的期望。

年内,省气象学会再获省科协“省级先进学会”,省民政厅的“全省先进社会组织”,在省民政厅、省科协组织的全省性学术类社会团体评估工作中被确定为“4A”级;“十二五”以来江西气象科学素质行动的成效与经验,得到国家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中期评估组高度评价,在江西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所有成员单位中,唯一被省科协推荐在全国宣传推广。

一、2013年工作回顾

(一)突出“全省气象科普进校园”主题,纪念世界气象日注重实效

围绕2013年世界气象日“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主题,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联合,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科普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期间,共组织编印专题气象科普材料和读本20余万份,组织征订专题出版物5万余册(张、幅);局本部共在省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和中国气象报发稿30余篇(条),市、县两级通过地方媒体发稿100余篇(条)。

一是组织实施“全省气象科普进校园”主题活动。活动由省科协、省气象局联合主办,省气象学会组织实施,旨在促进气象科普知识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的广泛覆盖,提升中小学生气象科学素质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促进校园气象站建设。活动从3月下旬开始,为期一个月。3月22日举行了启动仪式,向南昌市部分中小学校学生代表赠送了气象科普书籍,组织活动小分队深入南昌市区部分中小学校开展了主题活动。按照活动部署,市、县两级科协、气象部门结合各地实际,选择各地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部分中小学校,通过举办气象专家讲座、举办气象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气象台站、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展览、赠送气象科普书籍和资料、指导校园气象站建设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省共举办中小学生气象科普报告会和讲座50余场,赠送气象科普图书、资料10余万册。

二是承办“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江西分队主题活动。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主题活动,于3月25--26日派出活动小分队一行9人,与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派出的气象专家和志愿者一并,走进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的江西吉安县凤凰中心小学,为示范校园气象站授牌,向学校赠送气象科普教材。这些教材包括气象科普挂图、光盘、《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避险指南》读本、《气象知识》世界气象日专刊,以及省气象学会编印的《科学订知雷电》、《科学认知人工影响天气》等读本,共计2万余册(幅、碟)。小分队还与部分学校师生进行了交流,为学生代表上了一堂气象科普公开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授气象观测知识。

三是组织全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台站对外开放。在确保人员和气象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全省88个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所有台站全部对外开放。各级气象部门为此提前通过当地报纸、部门网站、短信发布平台以及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开放消息,重点组织中小学校学生参观。各地通过接待参观、开展专家咨询、播放气象科普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参观者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3月23日,省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组织免费对外开放活动,来自《小主人报》小记者团、《江西商报》小记者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及广大市民共500余人,分批参观了各业务单位,工作人员为参观者播放气象科普专题片,气象专家为参观者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原理和制作过程,普及防御气象灾害尤其是防御雷电灾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据统计,对外开放期间,全省各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共接待参观人员近3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份。在组织对外开放的同时,各地还联合相关部门走出去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四是与大江网“江报直播室”栏目合作,围绕山洪灾害监测预报服务主题制作专题节目。该专题节目旨在借助我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栏目《江报直播室》平台,介绍江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效果,探讨进一步加强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的思路与举措,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3月14日,题为《江西构筑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专题报道在大江网和《江西日报》“江报直播室”栏目刊载,该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将投资8亿元打造江西山洪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打通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将产生惊人的裂变效应,与灾害赛跑赢时间;同时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介绍了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的重点防治县已经在汛期大见成效,为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抢险、自救赢得宝贵时间,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五是参加中国气象局、新浪网联合组织的纪念世界气象日微博客互动活动。利用江西省气象局新浪官方微博,密切关注中国天气网新浪官方微博客发布的消息,及时推进活动开展,同时关注全国多个气象部门官方微博,学习各地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好做法。期间,通过发布图文结合、言简意赅的微博,介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丰富多彩的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动态、气象科普小知识、天气预报和生活小常识等。同时加强了与微友的互动,及时回复微友留言,转播分享了其他气象部门的有关微博,号召微友参加所在地气象部门开展的纪念活动。目前,该微博共拥有粉丝5万余人。

六是在江西气象内、外网和江西新农村建设网开辟纪念世界气象日专栏。专栏于3月18日开办,为吸引社会公众阅看,在各网主页面放置了醒目的游标和重要告示。专栏内容包括纪念文章、活动图片、活动动态、气象科普知识、世界气象组织简介、世界气象日的由来及历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等。截至4月1日,专栏共登载全省各地开展纪念活动的图片61幅、报道20余条,气象科普知识50余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组织了在昌新闻媒体座谈会,解读今年世界气象日“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主题,宣传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宣传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作用。

(二)建设气象科技服务站,致力提升气象科普为基层农村服务的能力

主动策应省科协“学会科普能力提升计划”,于2013年9月在湖口县武山镇建立起了我省首个学会科技服务站--江西省气象学会科技服务站,拓展了提升气象科普为基层农村服务能力的新途径。该站是省气象学会以本会专家为依托,以科技服务为纽带,以大联合、大协作为工作方式,为乡镇、农村基层单位提供长效气象科技服务的组织形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进气象科技与农户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科技服务站面向该镇所辖各村农户、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学校等服务对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气象科技咨询、气象信息服务、实用技术推广、气象技能培训、气象知识普及等科技服务,以有效促进气象科技与农户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升广大农民朋友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防灾避险、趋利避害的能力,利用天气气候资源提升农作物品质的能力。建站前后,已分别组织开展了气象知识普及、气象科技咨询和气象技能培训等服务活动。

二是建设广大农民朋友的“气象科技之家”。按照“有固定场所、有服务设施、有工作人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要求,加强了科技服务站的软硬件建设。科技服务站以气象部门在该镇建立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场所和设施为依托,着力提升其科技服务功能,明确了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建立了服务内容公示、服务需求收集和反馈、服务情况登记和评估等制度,通过“六有”,力求把科技服务站建成广大农民朋友的“气象科技之家”。

三是探索为农村提供气象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科技服务站从组织、机制、制度、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力求通过发挥省气象学会人才、技术优势,促进面向服务对象的长效服务;通过建立专家库,促进气象专家与服务对象的长效对接;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促进我省气象及相关单位与服务对象间的长效合作;依托科协组织和地方政府,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服务站的长效发展。

(三)主题活动与能力建设并重,致力促进气象科普的社会化

一是组织减灾日和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活动。防灾减灾日期间,组织参与省减灾委在南昌八一广场举办的大型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制作了宣传展板,设置了气象咨询台,发放气象科普宣传材料800余份,出席活动的省政府副省长、省减灾委副主任胡幼桃等参观了气象灾害防御展台和展板,对气象灾害非常关注,强调防御重于救灾,提前预报在灾害防御过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百名气象科技工作者,深入当地部分城镇社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据统计,全省共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社区47次,气象科普知识进学校10次,气象科普讲座8场。

二是组织“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江西队活动。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主办,已连续四年派小分队赴赣。7月28-30日,组织小分队一行9人及本省气象部门派出的4名气象专家和志愿者,冒着酷暑深入临川区太阳镇,湖口县武山镇、马影镇等基层单位,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省气象局专家还为临川区太阳镇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举办了防雷减灾科普知识讲座。为此次活动编印气象科普小报、《科学认知雷电》、《科学认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认知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等气象科普及法律法规材料共2万余份。

三强化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与管理。通过积极争取,自2012年起,校园气象站建设被纳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考核评价当中,我省校园气象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建成78个校园气象站,其中年内新建40个,各校园气象站所在学校还普遍成立了气象信息小组,任命气象知识辅导员,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测、记录、分析各种气象数据,投身到气象常规要素的观测中。为强化校园气象站的管理,年内,省气象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江西省校园气象站建设及运行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对校园气象站的选址与建站的要求、观测内容、设备维护、运行管理等工作作出了规范;《指导意见》由省气象局、省教育厅、省气象学会监督实施。此外,经本地推荐,年内,宜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萍乡市气象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上饶市气象学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被省科协命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四是组织气象科普创作培训和演讲比赛。年内,通过集中培训与推广经验相结合,加强了气象科普工作者业务素质能力建设。为丰富气象科普产品内容及形式,提高全省气象科普的创作水平,9月下旬,举办了面向全省基层兼职气象科普工作者的气象科普创作培训班,邀请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江西省科普期刊社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专题授课。与此同时,于11月中旬举办了一期防雷科普演讲比赛,推广江西省雷电中心防雷科普宣传“四必须”的做法,即:所有对外服务窗口,必须摆放防雷科普宣传材料;每次对外服务,必须向散发科普材料和宣讲科普知识;每个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科普宣讲能力;每次发出防雷检测报告单,必须向用户赠送防雷科普光盘。

(四)加强气象学术建设,促进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建议转化

承办江西科协“高速公路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列学术沙龙。沙龙旨在策应《江西省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项目和正在实施的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示范工程,为上述工程项目的实施营造舆论环境,提供科技支撑。沙龙由省气象学会和省公路学会联合承办,于2013年12月10日在昌举办,特邀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工袁成松介绍江苏发展交通气象的做法与经验,来自省内50余名交通和气象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应积极借鉴我国一些发达省份的建设经验,按照“有一个高时空分辨率的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有一个完善的综合信息实时监控和共享平台、有一套专业化的预报技术方法、有一个多手段的信息发布体系、有一个专职化的支撑团队、有一个高效的部门合作联动机制”的要求,强化交通气象部门的合作,落实建设经费,加快推进我省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提升该省交通气象服务能力。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拟通过省科协《决策呈阅件》上报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

组织中小城镇气象致灾问题专题调研。按照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对中国气象学会报送的《中小城镇气象致灾问题亟待关注》决策建议作出的重要批示,省气象学会承担了省科协《我省中小城镇气象致灾问题研究》的决策咨询课题。省气象局对此高度重视,于8月13日与省气象学会联合发文,在全省气象部门组织开展中小城镇气象致灾问题专题调研工作。随后,各设区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和省气象局有关直属业务单位围绕9个方面的调研提纲,集中3个月左右的时间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基本摸准掌握了一手材料,撰写提交了一篇专题调研报告,有的设区市气象学会还主动与当地科协联系,形成了可供当地党委、政府决策参考的意见建议。目前,课题组正在整理各地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撰写《决策咨询专报》,通过省科协报送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参考。

加强与台湾防灾减灾和生态气象学术交流。2013年5月,邀请台湾综合研究院副院长黄宗煌组织学术交流代表团,在赣举办专场学术报告会,双方同时达成共识,共同促进赣台两地防灾减灾和生态气象领域科学工作者相互沟通,为深化赣台两地相关科研领域的合作搭建一个平台。2013年12月26—31日,省气象学会与台湾综合研究院在台湾举办了两岸防灾减灾和生态气象赣台学术交流会,考察参访了高雄市灾害应变中心、因“莫拉克”台风而遭受重创的小林村、台湾综合研究院、台湾气象业务机构、台湾天气风险管理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与台湾气象和减灾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加强《气象与减灾研究》建设。年内再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交了申报科技类核心期刊申请,对照期刊评价主体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本会常务理事会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与此同时,编辑部引进了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尝试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合作,加大了面向全国气象部门相关作者主动约稿的力度。年内《气象与减灾研究》正刊出刊4期,刊载论文40篇,其中省内气象部门论文占48%,基金论文比达到90%。努力扩大期刊面向省内一线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的覆盖面,年内《气象与减灾研究》增刊出刊一期,刊载论文40篇;内网交流论文刊发三期,刊载论文35篇。

(五)搭建平台助力科技人才成长,强化服务履行中介自律职能

做好优秀气象科技论文评选和举荐工作。以省气象学会设立的奖励基金为依托,年内开展了第九届(2012年度)全省优秀气象科技论文评选活动,收到参评论文102篇,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优秀奖30篇。年底,已对第十届(2013年度)全省优秀气象科技论文评选活动作出部署。积极组织我省气象科技工作者参加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共有20人的26篇论文入选参加交流。此外,对67名从事气象工作30周年的本会会员进行了表彰。

强化社会服务,履行好防雷中介自律职能。按照《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上、下半年各组织了一次全省防雷设计、施工资格证认定考试工作,714人次参加考试,601人次取得资格证书;下半年组织了全省气象部门防雷检测资格证认定考试工作,141人参加考试,106人取得资格证书。加强了持证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上半年培训设计、施工持证人员92人,下半年参与组织了全省气象部门防雷工程和检测持证人员业务竞赛活动,竞赛成绩同时作为继续教育培训和证书审验的依据。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提升“三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本会理事会领导机构。因本会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工作变动,根据本会章程,通过报批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选举,增选詹丰兴副局长为理事长,相应调整了秘书长人选。

二是加强办事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以民政厅科技社团评估为契机,对照评估标准逐条逐项进行检查,查漏补缺,建立完善了学会秘书处一整套工作档案,完善了岗位职责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了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认真梳理问题坚持边整边改。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认真查摆学会秘书处在“四风”方面和“三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建章立制为重点强化期刊工作、加强学术建设和学术自律、规范防雷资格认定管理、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与管理、提升会员管理与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整改措施。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内部治理结构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对学科(工作)委员会的管理有待改进;

二是为会员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反映会员诉求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三是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有待改进,组织标准制定、技能鉴定、职称评定等工作薄弱;

四是拓展本会生存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积极实践。

三、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适逢本会成立50周年,也是本会理事会的换届年。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思考和谋划本会的改革与发展。一是要正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给社会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本会理事会的换届,进一步完善理事会的组成和内部治理结构,为更好地履行“三服务”职能,特别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奠定组织基础;二是要针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省学术类科技社团评估工作中查找出的问题与不足,以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为依托,强化能力建设,为适应社会组织的下一步改革奠定制度基础;三是要切合我省气象部门深化改革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际,努力促进本会气象科普、气象学术、气象期刊、人才举荐、承接职能等工作与气象部门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实现融入式发展,推动本会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换届选举工作:下半年召开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按照有利于本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本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有利于促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原则,调整、优化和精干本会新一届理事会及其领导机构的组成,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本着节俭原则,以适当的方式纪念本会成立50周年。

气象科普工作:将气象科普工作作为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推手,进一步加强以气象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普宣传,拓展气象科普活动平台,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促进气象科普的资源共享和社会联动。重点是依托世界气象日、科技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科普日、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等,深入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进一步落实省科协、省气象局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努力提升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建设工作:把加强气象学术交流、促进气象学术成果的应用和向决策咨询建议的转化工作,作为我省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学术活动为抓手,为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交流学术成果搭建平台,重点办好第三届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提高学术交流的成效,促进学术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向决策咨询建议的转化;主动承接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争取承办省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和系列学术沙龙,继续尝试与相关学会联合组织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召开全省气象学会秘书长研讨会,专题研讨气象学术建设等工作。

期刊建设工作:坚持把《气象与减灾研究》作为促进气象与减灾学科发展、提升广大气象科技者业务技术素质的重要载体,继续加强创建科技核心期刊工作,组织专题研讨会议,进一步明晰创建科技核心期刊的对策措施,稳步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强与兄弟省市气象部门期刊编辑部和有关高校的合作,拓展期刊稿源。继续加强网上学术交流工作。

科技奖励工作:以本会设立的表彰奖励基金和表彰激励机制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人才举荐与表彰工作,重点抓好全省优秀气象科技论文评选和全省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加大对气象科技人才及其成果的表彰奖励力度;加强人才举荐工作,努力拓展通过学会组织对外推荐优秀气象科技人才的途径和渠道。

社会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我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和资格认定考试办法,继续做好全省防雷资格认定考试与培训工作,发挥好防雷中介自律职能;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要求,加强与省气象局职能管理部门的沟通,出台全省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规范防雷检测资格认定考试和管理工作;根据现实和可能,争取承接新的政府转移职能。

制度建设工作:针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省学术类科技社团评估工作中查找出的问题与不足,以建章立制为重点,规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学术自律建设,完善会员管理、人才举荐、科普基地管理、网上学术交流等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