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湖北省气象学会会讯
日期:2005-11-29 浏览量:18502

湖北省气象学会会讯

 

 第一期

(总第4)

 

  湖北省气象学会                             二○○五年元月十日

新年献词

全体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专家、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朋友们:

雄鸡报晓,万象更新。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时空步入了新世纪的第五个年头。值此送旧迎新之际,回顾2004年,硕果累累,令人欢欣鼓舞!

这一年,在省气象局党组、省科协和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气象学会认真学习领会“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大理念精神,积极贯彻省气象局关于“三大战略”的总体思路,努力应用中国气象事业战略研究的成果,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学术交流、气象科普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与外部门合作、协作,扩展服务领域方面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获得可喜成果;为会员服务方面更加务实、多样化、受到大家欢迎;省气象学会先后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奖”、先进学会等4个奖励。可以说,2004年是学会工作极其活跃的一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年!

学会之所以能完成上述任务,取得较好成果,完全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处室、局直属单位、各市州局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全体会员、学者,专家和各界朋友们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为此,在这里向所有关心、指导、帮助、支持和参与学会工作和活动的所有领导、全体会员、学者、专家、教授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诚挚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展望2005年,任重道远,令人激情满怀:

新的一年,学会将本着全心全意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紧密配合省气象局党组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开展工作,特别要为“拓展领域”战略出谋划策,更加密切与气象领域相关部门的联系;要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密切与会员的关系,改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为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促进我省气象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新年之际,在此仅向全体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各位领导、专家、教授、学者和各界朋友们致以新年敬礼和祝贺!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新建议,取得新成果,“加速发展、强局兴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并继续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学会各项工作和活动。

再次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奋发有为、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湖北省气象学会秘书处2004年工作总结

2004年在省气象局党组、省科协和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处认真学习领会“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大理念精神,积极贯彻省气象局关于“三大战略”的总体思路,努力运用中国气象事业战略研究的成果,积极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  2004年工作回顾

(一)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

积极做好省气象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后的有关八届理事会领导及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的变更及注册备案工作。并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全省性社团年度检查的通知》精神,办理了有关社团2004年年检事宜。布置了会员发展工作,2004年新发展会员159名,并做好有关会员的颁证工作。开展了会员名录的编制工作。召开全省气象学会秘书长及专业委员会秘书会议,进一步完备学会办事机构、学术机构及办事队伍,各地学会总结了工作,加强了相互交流,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基层学会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省学会秘书处布置了2004年的工作。为了提高学会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举办了一期学会基层干部培训班,并请省科协的有关领导授课。组织起草了有关先进学会、防雷和气球人员技术资格认定办法,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讨论修改,已经理事会通过印发。

加强了宣传工作。2004年创办了《湖北省气象学会会讯》,至今已编发3期,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送给各学会组织、学会领导和会员,使信息更加畅通。创办了气象学会的网页,建了气象学会的网址,为会员构筑、提供了多层次的信息平台,增强了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为会员服务、科技咨询等活动的时效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工作效率。2004年新闻单位和气象信息采用学会稿件28篇。

(二)认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的作用,结合业务科研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业务工作研讨。

2004年,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召开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和参加中国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及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

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就为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及准备工作,先后收到各地论文152篇,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审查、评奖及编印。由于组织得力,年会会议规模和论文数量都创历史新高。来自各级气象部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中国民航武汉空中交通管理中心等单位的1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许厚泽院士、宋星原教授,金兴平教授、辜旭赞研究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有近百名会议代表分组作了交流报告,评选出了一等奖论文5,二等奖论文10, 三等奖论文20,优秀奖论文36篇。同时,组织各地向中国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投稿51篇,其论文摘要全部收入会议文集,近30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其中我省气象学会组织的、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水调中心徐元顺提交的“中低层物理量场对秋季致洪暴雨过程的作用”一文,荣获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共9篇论文获此奖励)。并设计参加庆祝活动展览展版5块,得到中国气象学会有关部门的肯定。

各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也很活跃。武汉中心气象台分三次召开了2004年华中区域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等业务研讨会。同时,我省十堰等有关市州与周边省开展了省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本区域的学术交流会。特别是长江中游气象协作区成立30年暨汛期预报会议在湖北宜昌举行,使区域协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44月,新成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召开环境气象学术会议,省气象局三十多人参加会议交流,使气象科学的触角向地质环境领域扩展。八届理事会后,水文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率先举办八届理事会后的第一个学术会议,40人参加会议交流,评出优秀论文10篇,并于200412月,在江苏太仓县召开2004年学术年会,30多人参加会议,还参观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水文观测站。气象通信专业委员会还争取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并积极配合做好筹办工作,这是我省专业委员会2004年首次成功地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一年来,各地、各专业委员会共召开各种学术会议近50场次。特别是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科研工作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陶诗言、张健、柳崇俊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暴雨所作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武汉暴雨所还坚持学术报告制度,积极开展“暴雨学术论坛”活动,每月定期举行所内各学科组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邀请所外专家、学者讲学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既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暴雨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信息动态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也为活跃学术氛围,激发科学思维,促进我省气象科研与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们还组织进行了每周二次的英语业余教学活动,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

在积极鼓励科技工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同时,组织开展了2004年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申报工作,共组织报奖论文20多篇,其中,一篇论文获一等奖,三篇论文获二等奖,六篇论文获三等奖。还积极组织参与了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的编纂工作。

(三)积极组织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2004年,把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学会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使气象科普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

重点抓了四项科普活动。一是积极组织和举行“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二是组织全省气象学会机构参与“5.19”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三是组织开展“6.29”全国科普日活动,四是开展气象夏令营活动。全省80多个气象台站踊跃参加了当地的活动,采取开放台站、走上田间地头、社区和街道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共接待参观群众万余人,接待咨询十多万人,发放资料10万多份。

3.23”世界气象日活动中,召开了专家学者座谈会、学术交流会,开放了武汉气象中心、装备中心、防雷中心,吸引了400多市民和大、中、小中学生参观和咨询,中国气象报、省市等各新闻单位对此活动先后进行了报道。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气象部门在社会的知名度,唤起了社会公众关注天气、气候的意识,也更进一步增强了气象科技人员团结和谐、扎实苦干、开拓奋进、努力做好优质气象服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515日,组织3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省科协在水果湖步行街举办的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解答群众咨询,开展有奖气象科技问答和有奖气象猜谜活动,同时发放宣传资料上万份,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效果明显。为此,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分别被省科委、省委宣传部、省科协授予湖北省活动先进集体的“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活动奖”,在省直部门中同时获得两项奖励的鲜见。627日,省气象学会组织参加了省科委、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联合组织的武汉磨山植物园全国科普日湖北活动启动仪式暨宣传活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被省科协评为“优秀活动奖”。

为了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工作,2004年学会组织恢复了气象夏令营活动。并于2004715日举办了以“气象科学实践行”为主题的湖北省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湖北大学附属中学的40名初中学生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活动中,学生们参观了省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和武汉市蔡甸区气象局,开展了气象科普观测活动,由于组织得力,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成效,受到学校和学生的热烈欢迎。活动中加强了宣传工作,省市新闻单位进行了宣传报道,特别是湖北卫视台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在湖北卫视台进行了长达十二分钟的宣传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基地拓展工作。我处会同武汉中心气象台加强了科普教育基地的拓展,加强基地与学校的合作,与湖北大学附属中学共同组建了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武汉气象中心活动基地,常年对湖大附中的学生开放,进行气象科普教育。同时,聘请四位专家对学生们进行了专场科普讲座。

开展了科普工作情况的调查,制作气象科普活动录像片,并及时向中国气象学会报送了科普情况等有关材料。组织开展了第九届全国优秀科技音像制品奖的推荐、申报工作。

(四) 积极组织气象科技咨询工作

2004年以来,我处与有关专业委员会还为中小学校建设气象观测站提供科技咨询和帮助。先后接受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红领巾小学和湖大附中等单位和学校的咨询,并受湖大附中的委托帮助建成“湖大附中阳光琴园气象站”,现已成为湖大附中创新素质实践活动基地。

五、积极完成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省科协布置的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下发的“关于防雷、气球资格认定转变管理方式的通知”精神,积极组织起草、下发了“防雷、气球人员技术资格认定办法”,协调有关管理工作,保证了工作连续性。对《防雷工程资格证书》、《防雷检测资格证书》和《施放气球资格证书》规范管理,换成全国统一的证书,实行全国统一编号,学会秘书处和雷电防护专业委员会对原“防雷工程、检测技术资格证书”进行了审核认定,更换新证280本,各市州气象学会正在进行“施放气球资格证书”的验审换证工作。

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学会组织开展的“气象终身成就奖”评比审报工作,对全省“气象终身成就奖”人选进行了摸底,汇总了各地各单位上报的67份基本符合条件的人选,上报给中国气象学会。

2004年工作存在的不足:交流活动还不够活跃,学会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科普工作还不广泛,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二、  2005年工作要点

1、召开气象学会秘书长(专业委员会秘书)会议。

2、组织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3、加强学会现代化手段建设,完善省气象学会网页。

4、组织参加全国科技周活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

5、办好《湖北气象学会会讯》。

6、组织参与气象夏令营活动。

7、组织召开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和气象学会理事会。

8、组织学会工作或气象科普考察活动

9、积极参与省气象科普馆建设的筹备、策划工作。

10做好防雷、气球资格认定及发证工作。

11、完成省科协、中国气象学会和省气象局下达的其它工作。

 

湖北省气象学会制定印发《防雷、气球人员技术资格认定办法》

126日,湖北省气象学会制定印发了《湖北省防雷人员技术资格证管理办法(暂行)》、《湖北省防雷人员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湖北省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证管理办法(暂行)》、《湖北省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考试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制定是按照《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3号)、《关于防雷专业技术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转变管理方式的通知》(气办发[2004]19号)和《关于转发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防雷专业技术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转变管理方式的通知>的通知》(气法函[2004]12号)的要求,原由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承担的防雷人员技术资格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审批项目,不再作为行政审批,改由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自律管理。在原认定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的。

 

 

   

 


 

※湖北省气象学会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2-2004年度先进学会;丁建武秘书长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2-2004年度先进个人。

※省气象学会秘书处和湖北省雷电防护专业委员会对我省原“防雷工程、检测技术资格证书”进行了审核认定,换成全国统一的证书,实行全国统一编号,更换新证280本,各市州气象学会现正在进行“施放气球资格证书”的验审换证工作。

 

 

 

 

    辑:刘林霞                                    发:丁建武

Lotus地址:气象学会/学会/湖北/cma@cma      

Internet地址hbsqxxh@yahoo.com.cn

电话:027-8746238187803693-8117

 

湖北省气象学会会讯

 

 第二期

(总第5)

 

  湖北省气象学会                       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湖北省气象学会举行新春联谊会暨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221日下午,湖北省气象学会新春联谊会暨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刘志澄,副理事长、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彭广、柯怡明,名誉理事长翁立生、朱正义,湖北省中医院、水文水资源局、公安消防总队,人民财产保险湖北分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三峡总公司梯调通讯中心、空军武汉基地气象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理事及省气象局机关、直属单位的常务理事,共2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理事长、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柯怡明主持。

会上,湖北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刘志澄致辞并宣讲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并向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15个单位的常务理事、理事们赠送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辅导读本》;审议通过了湖北省气象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计划;传达了省科协学会工作会议精神;增补长江三峡梯调中心副主任肖舸为副理事长;同意人民财产保险湖北分公司、湖北大学资环学院关于本单位出任湖北省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人事变动的申请;审议通过设立湖北省气象防灾与服务专业委员会;通过了发展湖北省气象学会新会员名单。

最后,与会代表畅谈了近年学会工作,并就学会的活动、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强相关行业、部门的合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二是经常性举办科普讲座,请各理事单位的专家相互授课,如气象专家走出去作气象与生活的讲座,请医学专家到湖北省气象局讲授易发病的预防与治疗;三是要定期开好学术年会,组织学术论坛,为业务技术人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四是进一步扩大学会的开放性,加强与国际国内学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

会议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进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刘林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谈科协工作: 224 日召开的湖北省科协六届三次全委会获悉,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近期在中国科协六届全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对科协工作讲了五点意见,主要精神是:1.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科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再立新功;3.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发展铺路搭桥;4.深入开展科普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而不懈努力;5.牢牢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协自身的组织建设。(丁建武)

 

湖北省科协召开六届三次全委会重点强调

“三个服务”和“一个加强”

224 日,湖北省科协六届三次全委会在汉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书记处领导对中国科协工作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中国科协六届全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通过了省科协2004年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安排。会议强调各社团组织2005年主要工作是做好“三个服务”和“一个加强”。即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积极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发展能力。会议拟定于今年10月主办以“中部地区崛起科技为支撑”为主题的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丁建武)

 

湖北省气象学会2005年主要活动计划

序号

工作内容

时间()

备注

1.    

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

2

 

2.    

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2-3

 

3.    

参加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

3

 

4.    

组织举办防雷技术培训班、考试并办证

311

 

5.    

召开全省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

4

 

6.    

拟组织学会工作考察

4

 

7.    

拟召开华中区域气象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4-5

 

8.    

组织科技活动周

5

 

9.    

组织科普日活动

9

 

10.  

组织夏令营(拟赴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科学考察)

7-9

 

11.  

10月下旬召开学术年会(湖北科技论坛分会场和中国气象学会协会年会分会场)和理事会

10

 

12.  

年度工作总结

12

 

 

    辑:刘林霞                               发:丁建武

Lotus地址:气象学会/学会/湖北/cma@cma     

Internet地址hbsqxxh@yahoo.com.cn

电话:027-8746238187803693-8117

 

湖北省气象学会会讯

 

 第三期

(总第6)

 

  湖北省气象学会                       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世界气象日活动

 

 


 

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姜海如

在“3.23”送气象科技下乡活动现场的讲话

322日)

同志们,朋友们:

明天,就是世界气象日,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气象科技咨询活动。首先,让我代表气象科技咨询活动的组织单位,对黄陂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大家的光临,表示最热烈欢迎!

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也正值全省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之时,省、市、区气象局,针对当前春耕春播可能遇到的农业气象问题,组织气象专家到这里来开展咨询活动,以帮助大家解答一些春耕春播中的有关气象问题,希望大家前来积极咨询。

出门看天气,丰收靠天气,气象与农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收,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赖天气。近些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气象科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3天到7天的天气预报,预报时效长,预报准确率高,对指导农业生产,方便农村生活,安排出外经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大家每天可能通过报纸、电视、12121电话、手机和网络,随时了解和掌握气象预报。天气预报就是大家科学安排生产的向导,天气预报就是大家合理安排出行的参考。

天有可测风云,科学能呼风唤雨。我省现在气象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天气干旱的时候,气象部门能够组织实施开展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减少旱灾损失。去年,在干旱特别严重的时候,我们通过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总量达到了9亿吨,极大地缓解了我省中东地区的旱情。

农民要致富,信息要灵通。为搞好农村的信息化服务工作,省、市、区气象部门已经建成开通了兴农网,各种气象信息、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经济、经营信息和劳务信息等,内容非常丰富,欢迎大家经常登用我省气象兴农网站,大家可以在网上开展气象科技咨询。

同志们,今天的咨询活动,我们组织了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防雷技术、人工增雨、暴雨研究和以及气象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气象科技专家,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咨询,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省局采取多种形式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湖北省气象局和湖北省气象学会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

1、组织纪念世界气象日学术报告会。321日,省气象学会邀请湖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杨德才、吴斌和武汉中心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吴义城分别作了“气象与健康”、“气象与心血管疾病”、“《京都议定书》-认识与对策”的报告,省局大院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结束后,专家们还回答了听众提出的有关问题。

2、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活动。322日,湖北省气象局、气象学会和武汉市气象局、武汉市黄陂区气象局联合组织省、市、区30多名气象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设立气象科技服务咨询点。特地为农民准备了《农事手册》和气象知识有奖竞猜,还制作、购买了24块气象知识展板、16张气象科普挂图,前来参观咨询的人数达1100多人。所准备的2000余份《农事手册》、《气象知识》、《中国气象报》、防雷知识、听民谚识天气等气象科普资料,很快被前来咨询、参观的农民朋友和学生们索要一空。农民和同学们围着气象专家问个不停,体现了对气象科技的热烈渴盼。武湖农场滨湖鱼场个体承包户李仲谋了解到气压对养鱼、养鳝鱼影响很大的信息后,当即向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工程师杨用胜订购了气压计。

咨询现场了解到:农民主要还是通过广播、电视、收音机了解气象信息,农村基层干部从兴农网、气象短信服务、12121天气查询报务中获得气象信息要多一些。中、长期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农民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的气象科技下乡活动。湖北省气象局局长、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刘志澄、副局长姜海如、党组成员谭建民参加了这次科技下乡活动。

3、武汉气象中心对外开放。气象中心于23日对外开放,接待了前来参观的800多名中小学生,这次对外开放还吸引了一位家住汉口的7旬老人。

4、联合有关兄弟单位宣传世界气象日。

学会秘书处在陪同姜海如副局长一行到长江水利委员会、省水文水资源局、中国民航武汉空中管制中心等单位调研时,就向理事单位宣传了“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组织兄弟单位一道搞好纪念活动。“3.23”前后,有关理事单位在公共场所悬挂了标语,在有关网站上宣传气象日及气象科技知识。学会还组织湖大附中购买气象宣传挂图6幅,在学校进行了气象日宣传活动、在阳光社区举办了 “3.23”气象日的宣传专栏。

5、积极组织世界气象日的对外宣传工作。组织了以省局宣传信息中心为主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队伍, 由各单位抽调人员撰写文章,323日,《湖北日报》专版宣传气象科技;举行记者座谈会,局领导和气象专家解答气象热门话题,并邀请记者参与省局组织的各项气象日纪念活动,目前,各项活动均已见诸各新闻媒体;局直各单位悬挂了纪念标语,武汉气象中心还施放了宣传彩球。

   近日,湖北基层气象台站也都开展了对外开放活动和送气象科技下乡活动。(湖北省气象学会:刘林霞)

 

天门市局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

一是利用全国春耕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在会场向市领导和各单位参会人员发放《中国气象报》彩色专刊及春播期专题气象服务;二是在局办公楼悬挂宣传标语、在《天气预报》画面及121天气自动答询系统中宣传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及相关知识;三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3月份以来,市气象局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多次深入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开展春播服务调查活动,调查今年春播的形势特点和有关农事安排,征求各乡镇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和意见。318日上午,局领导带着气象科技人员来到马湾镇陈黄村,为当农民介绍了近期天气趋势,送去了《春播期天气趋势预测》、《气象与农事》等资料,受到农民们的普遍欢迎;四是组织街头宣传活动。323日上午气象技术人员走上街头,悬挂宣传展板,播放“世界气象日专题片”,传播气象知识,宣传“12121”、气象短信,扩大气象工作影响。天门电视台、《天门日报》都对该局的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天门市局  刘望平)

 

宜昌市局组织科技人员送气象科技下乡

宜昌市局把纪念世界气象日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送气象科技知识下乡的活动。322日,宜昌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和夷陵区气象局,组织十多位气象科技工作者,在市气象局熊传辉副局长带领下,前往夷陵区龙泉乡雷家畈村,开展送气象科技知识下农村活动。他们携带了最新气象报刊、气象科普展板和有关宣传气象知识的光碟,为当地农民发放和演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近千份,为村农民讲解了去冬今春气候特点,现场回答了农民实际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如前期气候条件对柑桔、油菜的影响及后期生产管理重点。还就如何获取最新天气信息,怎么利用气象预报信息来进行农业生产等问题,向农民做了介绍。

这次活动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欢迎。许多农民朋友一再表示,这样的活动很好,希望今后多开展。有的村民还建议气象专家能结合当地柑桔、猕猴桃生产进行专题讲座。

参加科技下乡的气象工作者也纷纷表示,这次活动受益非浅,认识到气象为农业服务大有作为。同时,气象局的领导和专家们,把这次活动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结合起来,利用这次下乡活动,广泛了解农民及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使气象为农业服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受农民欢迎,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宜昌市局供稿)

 

孝感市局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丰富多彩

3月初,孝感市制定了《“3·23世界气象日”纪念宣传活动方案》,订购了《中国气象报》气象日专刊和《四季与健康》、《二十四节气》等科普宣传光盘,下载了世界气象日专题宣传片《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等有关宣传资料。

其主要纪念宣传活动有:

一是上街向群众宣传。315日利用参与“3.15”活动之机,组织预报、服务、执法、防雷等气象科技人员,在孝感人民广场设置宣传展牌5块,散发了“12121 、气象短信、气象法律法规、防雷知识简介等宣传材料3000余份,咨询人数200多人。

二是开放气象台向学生宣传。32223日,市实验小学、文昌中学等100多名中小学生,分批参观了市气象台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三军台气象观测站,听取了专家对大气探测、天气预报业务知识的介绍,观看了气象科普宣传片《走近天气预报》和气象日专题片《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受到了一次非常直观、生动的气象科普知识教育(见图1)。323日晚孝感电视台《孝感新闻》播发了“气象日市气象台对中小学生开放的新闻,对这一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1   气象专家给中小学生介绍天气预报业务知识

三是利用多种媒体向社会宣传。320日,《孝感日报》刊登了世界气象日的纪念文章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从3月中旬开始,市气象台利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画面和“孝感兴农网”资源,宣传“3·23世界气象日”;近日,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孝感电视台《孝感新闻》播发了“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能力”的新闻,对气象台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天气预报,科学指导当前春耕备耕生产,以及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进行了宣传报道。

四是利用座谈会向部门宣传。322日,邀请了水利局等有关单位参加了市局组织的世界气象日纪念座谈会,会议学习了《中国气象报》气象日专刊部分资料、观看了气象日专题片《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座谈会,加强了横向联系、扩大了部门影响。(孝感市局供稿)

 

襄樊市局积极组织2005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在今年“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中,襄樊市局先后组织两次、60人次送科技下乡的大型宣传活动,共印制宣传条幅10多条,制作展版10多块,印发气象科普、气象服务、气象预报、气象法规等10多类、5万份气象资料,播放影视片近10小时,热情解答群众关于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和气象科技知识等方面内容的提问。在宣传活动中,针对问题注重向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门印制了相关内容的宣传单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损坏气象设施属违法行为!”的宣传条幅,以增强公众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意识。

323日,襄樊市气象台接待参观者30多人。活动期间,市局联系襄樊日报、襄樊晚报、楚天都市报、襄樊人民广播电台、襄樊电视台、襄樊交通音乐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和效应。

各县市气象局亦相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和宣传活动。(襄樊市局供稿)

 

学术交流

              

 

 

十堰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揭晓:
十堰市气象局
五篇学术论文获奖

十堰市气象局在十堰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中,有五篇学术论文获奖,其中:《十堰市近4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一次盛夏阴雨天气中的强降水过程的分析》、《十堰市一次特大致洪暴雨的成因初探》获得一等奖,《十堰市秋季910月暴雨客观分析及预报》、《使用压缩算法实现雷达原始资料共享的技术》获得二等奖,《十堰市水稻育秧期连阴雨分析》获得三等奖。(十堰市气象学会:周勇)

 

 

 

 

 

 

 

 

 

 

 

 

 

    辑:刘林霞                               发:丁建武

Lotus地址:气象学会/学会/湖北/cma@cma     

Internet地址hbsqxxh@yahoo.com.cn 电话:027-8746238187803693-8117

 

湖北省气象学会会讯

 

第四期

(总第7)

 

  湖北省气象学会                           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为庆祝2005年世界气象日,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撰写了纪念文章,现将原文辑录如下: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 200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赵昭炘

近几年来的“ 3•23” 世界气象日的主题都把天气、气候与水三者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建设、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关系极大。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资源、水资源,对不利的特别是灾害性的天气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报,做到趋利避害,造福人类。记得 2001年和2004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都提到了天气、气候和水三者的关系和我们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可想而知,这三者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气象(包括天气和气候)、水质水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完全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一点都不过分。但是,我们在目前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经常谈到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 M.雅罗先生在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的致辞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利用这些气象和水资源的时候,不能只顾当前,不讲未来。我们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要为千秋万代的子孙着想。我们不但不能把地球上的资源耗尽扫绝,而且应该创造和开辟、提供更新、更多、更丰富和更有利于健康的资源才对。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和水资源时,务必牢记这一准则。我们在利用这些可贵的自然资源(天气、气候和水)时,必须为今后的资源利用创造条件。大自然的环境保护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如何减少和处理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问题,更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及幼儿都要从小就从事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这里,根据今年 3•23世界气象日要求,我们应该确立三个理念,就是对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认识和利用。

公共气象。一般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知道的各种气象要素(诸如气压、气温、大气湿度、风向风速、云雾和降水量等)和天气现象。这些最大众化的天气、气候变化,是我们安排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气象部门将这些气象要素通过现实和未来的天气条件制成加工产品,如已为大家所熟知和利用了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气象指数。使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更好地做出安排。甚至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安排各种生产上的气象要求。这些,已经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我们在纪念世界气象日的时候,就应该让它在今后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更多、更好的作用。

安全气象。气象是大自然的产物。它有可利用的一面,也有造成灾难的一面。对于各种灾害性天气(诸如干旱、洪涝、暴雨、强风、寒潮、冻雨、强雷暴、热浪、冷害、沙尘暴和沙漠化等)气象部门应能事先做出预报,让人们早做准备。让人们在思想上和物质上有所准备,这样就能达到趋利避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作为气象部门就应该在做出准确预报之前,就建议大家学习一些对恶劣天气和气候的防范知识,并提供一些能解决问题的防范措施。如防雷知识和防雷设施应用、寒潮知识、冷空气侵袭过程中对体弱多病者及疾病患者的预防知识和保护措施等。并加大其宣传力度,尽量使更多的部门、单位和群体、个人预先知道和掌握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和气候状况,尽量减少一些可以避免的损失。

资源气象。气象作为一种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正在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开展有限的人工控制天气和局部的小气候改造工程。如人工增雨、人工消雾、人工消雹,为部分地区受益。又如温室育苗、温室养殖,改造种植、养殖业的新品种,等等。气象上的能源是相当的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研究和试验。世界能源问题,还是当今和一个长远时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煤炭资源、油气资源、水利资源仍然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解决的主要能源问题。但这些资源总是有限的,到一定时期会消耗尽。而大自然的能量来源还是相当的多和相当的大。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电能、光能、热能等,在我们周围可以说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地进行开发利用,是个大问题。当然,目前要全面使用这些能量,在科技上还有相当的困难。目前,只有在某些条件具备的地区,有条件地进行试验和开发利用。另外,我们一贯提倡的种草植树,绿化祖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植被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可以在局部地区更好地起到调节气候、改造气候的作用。资源气象,就告诉我们将以有利的气象资源为我所用。当然,得有个具体的实施计划,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利用有利的气象资源,使人体健康、百业兴旺、农业丰收、百业盈利、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使将有利的气象资源和信息成为一种大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恩赐。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起气象资源来得更为直接。水,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因而,保护水资源,保护水质,节约用水,饮用洁净水,都是大家必须关切的重大问题,爱护江河湖泊,使之不受污染,不让污水、废水侵入,成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大家更加重视、更加关心天气、气候和水的问题,并为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在纪念世界气象日的今天,我们要更科学、更全面地来理解“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它的主题是“水为发展服务”。它和今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何等的相近、相似,再看这两个日子如此紧密地挨着,就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同一般了。

 

气候变化及其对湖北长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武汉中心气象台  冯 明

全球气候变化必然引起全球水分的变化,导致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和引起水资源数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对未来水资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运行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人类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将如何变化,进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甚至对其它方面影响的研究,只能根据各种方法推测或模拟未来气候情景,本文利用假设情景(假定未来气温上升若干度,降水减少或增加若干百分率)方法和历史气候资料分析方法,推测未来气候情景。

一、112°E是长江流域温度变化的分界线

通过分析湖北境内长江干流温度变化和查阅长江上下游气候变化相关文献。我们得出112°E是长江流域温度变化的分界线,年平均温度在此线以东的湖北省及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为增温或变暖为主,在此线以西的湖北省及上游的大部分地区为降温或变冷为主。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布图。104个台站中有23个台站年平均气温倾向率<0,有81个台站>0。总体上看年平均气温有升高的趋势;但长江上游干流附近(102112°E)的台站年平均气温有下降的趋势,中下游干流附近的台站则有升高的趋势。这与上面分析湖北省气温变化结论是一致的。

湖北省在长江中游极具代表性,是南北东西气候和农业种植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近十年来,湖北省农作物生长季节在延长,即稳定通过10℃天数在增加,但同时生长季节内各种气象灾害也出现频繁。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湖北省仍至长江中游气候变化特点与全球全国大范围气候变化不尽相同。揭示其气候变化规律,对农业、水利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布和冬春夏秋四季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布可知,年、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的倾向率空间分布较相似。分析气温倾向率可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倾向率在中部及相邻东部为正,高值中心在江汉平原。在西部山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成片地带大部为负,低值中心在鄂西(北),其中秋季孝感市还有4站为负。②倾向率>0站数有42站,<0站数有27站,=0的有3站,说明增温范围多于降温范围。倾向率0值线大约在112°E附近。③倾向率最大值在0.170.27/10a之间,且多出现在江汉平原和鄂北,最小值在-0.25-0.17/10a之间,且多出现在鄂西山区。④全省范围72站平均倾向率为:年0.0097/10a,春季-0.0033/10a,夏季-0.2147/10a,秋季0.0324/10a,冬季0.2246/10a。即说明湖北省年和秋季平均气温有弱升温的趋势,春季有弱降温的趋势,夏季和冬季分别有明显的降温和升温趋势。

另外线性趋势通过0.1(或0.05)的信度检验各为:年2011)站、春季86)站、秋季42)站,并分别出现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年)、鄂西南(春季)、江汉平原局部(秋季),说明我省春、秋季平均气温40a来变化绝大部分地区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变化局部显著。

夏季气温变化除鄂西南有2站为微弱正值外其余70站均为负变,而且倾向率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大趋势明显,倾向率≤0.1/10a10站,极值为-0.56/10a(郧县)。有35(27)站通过显著性检验信度0.1(0.05),并主要集中在西、北、东等山区腹地。

冬季气温变化与夏季完全相反,除鄂西南有2站微弱负变1站为0值外,其余69站均为正变,且倾向率自鄂西向东呈逐步增大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大悟—武汉—通城一线,约为0.4/10a左右。

二、湖北长江段洪涝灾情出现概率大于旱情

采用“分组频率法”计算出按降水量从小到大排列累积频率,得出了长江干流湖北段洪涝灾情出现概率大于旱情,用r=Rαβ模型来探讨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该流域的年径流量在总体上随降水量的增加而上升,随气温的下降而增加。

选择湖北省境内长江干流8个水文和气象站资料,分析温度和降水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从表1可看出湖北省西部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增呈减少趋势,而东部相反。

1:各站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倾向率(T0.01/10a Rmm/10a

 

巴东

宜昌

沙市

监利

洪湖

汉口

黄石

武穴

温度

-13.4

-10.3

9.6

12.3

16.4

17.2

18.4

14.3

降水量

-40.6

-19.3

-6.4

4.3

27.4

76.3

61.2

52.1

用“分组频率法”计算出按降水量从小到大排列累积频率,以频率小于20%的年份为枯水年,大于80%的为丰水年。取各年距平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可得出各站在丰枯年份的距平百分率(2)

2:各地丰枯年份降水量和径流量距平百分率

 

巴东

宜昌

沙市

监利

洪湖

汉口

黄石

武穴

平均值(mm)

1084

1144

1076

1254

1265

1387

1443

1625

丰年距平百分率

28.5

30.2

29.6

32.4

34.8

38.1

35.7

34.6

枯年距平百分率

-26.7

-28.1

-24.9

-27.8

-28.3

-29.4

27.8

25.7

平均值(亿m3)

——

4362

5236

5743

——

7090

7432

——

丰年距平百分率

——

6.9

7.6

8.1

——

9.4

8.9

——

枯年距平百分率

——

-4.3

-4.1

-3.7

——

-7.0

-5.6

——

由表2可见,降水变化率大的地区其径流变率也大。丰枯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别为28.5%38.1%-29.4%-24.9%;径流量为6.9%9.4%-7.0%-3.7%。因为在本地流域内,常常是此地多雨彼地少雨,相互抵消一部分。距平百分率为正时表明某地区该时期降水量偏多,丰年距平百分率无论是降水量还是径流量都大于枯年,说明本地长江干流洪涝灾情出现概率大于旱情。

三、不同季节上游各流域降水对宜昌水文站流量影响的程度各异

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得出了不同季节上游各流域降水对宜昌水文站流量影响的程度各异,如冬季金沙江最显著、春季是乌江、夏季是长江干流、秋季是嘉陵江。

2003年三峡大坝导流明渠截流,从此年内各季流量变化受人为影响明显。分析截流前降水与流量的关系十分有意义。3是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和年长江上游各流域降水(面雨量)与宜昌站流量相关系数表。现分析如下。

冬季:影响最大的是金沙江流域的降水,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437,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其次是长江沿岸附近流域,线性相关系数为0.351,通过了0.05的信度检验。再次是嘉陵江流域、岷沱江流域和涪江流域,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130.2960.281,均通过了0.10的信度检验。雅砻江流域、大渡河和乌江流域降水与宜昌站流量相关性较低。

春季:长江上游各流域降水对宜昌站流量的影响程度明显比冬季提高了许多。相关系数通过0.001检验的有乌江流域和长江沿岸附近流域,相关系数分别达0.5990.594。相关系数通过0.01检验的有岷沱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和涪江流域,相关系数分别达0.4890.4560.451。金沙江流域涪江流域相关系数为0.317,通过了0.050信度检验。大渡河和雅龙江流域降水对宜昌站流量影响不明显。

夏季:长江上游各流域夏季降水是四个季节中对宜昌站流量贡献最大、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季节。相关系数通过0.001检验的有四个流域,即:长江沿岸附近流域、雅龙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6960.6840.6320.535。涪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0.412,均通过0.010检验。乌江流域和岷沱江流域降水与宜昌站流量相关性稍差,分别为0.3440.279,但也分别通过了0.0500.100的信度检验。

秋季: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长江上游各流域降水对宜昌站流量的影响程度明显比夏季减少了许多。与相反的过渡季节春季相比,降水对流量的影响也要小。相关系数通过0.010检验的仅有两个流域,即: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沿岸附近流域,相关系

数分别为0.5400.463;相关系数通过0.050检验的有三个流域,即:雅龙江流域、岷沱江流域和涪江流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0.3610.310;金沙江流域相关系数仅为0.301;大渡河流域和乌江流域降水对宜昌站流量的影响较小。

:长江上游各流域年降水对宜昌站流量的影响比冬、春、秋季节明显,但不如夏季影响明显。相关系数通过0.001检验的有两个流域,即:长江沿岸附近流域和雅龙江流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0.583;相关系数通过0.010检验的有四个流域,即:大渡河流域、岷沱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和涪江流域,相关系数分别为0.4780.4710.4410.417;乌江流域年降水对宜昌站年流量的影响较小。

综观以上分析可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长江上游各流域降水对宜昌站流量的影响是夏季最明显,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小。

3:长江上游各流域降水与宜昌站流量相关系数

流域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嘉陵江

0.313

0.456

0.632

0.540

0.736

岷沱江

0.296

0.489

0.279

0.361

0.471

乌江

-0.032

0.599

0.344

-0.243

0.143

长江干流

0.351

0.594

0.696

0.463

0.606

大渡河

0.142

0.239

0.412

0.117

0.478

金沙江

0.437

0.317

0.535

0.301

0.441

涪江

0.281

0.451

0.471

0.310

0.417

雅砻江

0.245

0.230

0.684

0.367

0.583

从表4看各流域降水在不同季节对宜昌站流量的影响大小,各季节排前三位的是:冬季为金沙江、长江干流和嘉陵江;春季为乌江、长江干流和岷沱江;夏季为长江干流、雅龙江和嘉陵江;秋季和全年均为嘉陵江、长江干流和雅龙江。总体上看是长江干流排第一位,嘉陵江排第二位,雅龙江排第三位。

四、小波分析显示出历史流量和降水变化周期

应用小波分析原理对上述流量和降水资料分析,显示出历史流量和降水变化的周期、目前所处的状况和今后的演变趋势。三峡大坝建成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然状态下长江上游来水的分配,因此,本文分析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宜昌站小波分析

全年:120年资料中与秋季相似,呈现了“少—多—少”的周期变化。即1886年以前为偏少状态,18871960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61年以后为偏少状态。中间一段(18871960年)偏多时期与秋季又有区别,偏多时期(为74年)不如秋季长,其间有4个明显的偏少时段。其后的偏少时期比秋季长。今后一段时期宜昌水文站的年流量将处在“少中套多”的时期,且近几年又处于“多中套少”。

冬季:在120年资料中,呈现了“少—多—少—多”的周期变化。即1867年以前为偏少状态,18681921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221993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93年以后为偏多状态。在偏多或偏少期间中又出现了偏少或偏多的时段,在18681921年偏多期间出现6个偏少时段,即18881892年、18961897年、19011903年、19071911年、19131915年、19191920年。在19221993年长达72年的偏少期间出现了6个偏多时段,即19251936年、19381939年、1942年、1944197719811983年、19881992年,其中19441977年的时段最长,在这偏多时段中又套有7个偏少时段。在1993年以后的偏多期间中出现2个偏少时段,即19931994年和19961999年。从较长周期尺度看,冬季的流量仍处在一个偏多时段内。

春季:120年资料中,呈现了“多—少—多”的周期变化。即1920年以前为偏多状态,19211961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62年以后为偏多状态。春季的流量仍处在一个偏多时段内,且在今后的几年内处在“多中套少,少中套多”的状态中。

夏季:120年资料中与冬季相似,呈现了“少—多—少—多”的周期变化。即1920年以前为偏少状态,19211968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691997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98年以后为偏多状态。夏季的流量仍处在一个偏多时段内,且在今后的几年内处在“多中套少”的状态中。从图中红色线条较密集的地方可看出是当年流量较多的年份,即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年。

秋季:120年资料中与春季相反,呈现了“少—多—少”的周期变化。即1896年以前为偏少状态,18971992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93年以后为偏少状态。图8-4中反映出宜昌水文站18971992年秋季流量偏多的时期特别长,长达96年,其中又出现了5个较明显的偏少时期。可看出图中较密集的地方是当年流量较多的年份,即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年。秋季的流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将处在偏少状态,但会有短时期的偏多时段。

2、长江上游降水小波分析

从前面降水与流量相关分析中可知,长江干流流域降水对宜昌水文站流量影响最大,故选择长江干流流域面雨量进行小波分析。受篇幅限制仅给出年降水量图。

全年:40年资料中,在尺度大于6的图谱中规律不明显,在尺度小于等于6时呈现了“少—多—少—多—少—多”的周期变化。即1961年以前为偏少状态,19621969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701977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781990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911997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98年以后为偏多状态。在今后的时段内以偏多为主。

冬季:40年资料中,在尺度大于7的图谱中规律不明显,在尺度为4-6时呈现了“少—多—少—多—少”的周期变化。即1963年以前为偏少状态,19641977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781988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891997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98年以后为偏少状态。在今后的时段内以偏少为主。

春季:40年资料中,呈现了“多—少”的周期变化。即1977年以前为偏多状态,1978年以后为偏少状态。在今后的时段内以偏少为主。

夏季:40年资料中类似于冬季,在尺度大于7的图谱中规律不明显,在尺度小于等于6时呈现了“多—少—多—少—多”的周期变化。即1969年以前为偏多状态,19701978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791989年期间为偏多状态,19901997年期间为偏少状态,1998年以后为偏多状态。在今后的时段内以偏多为主。

秋季:40年资料中,呈现了“多—少”的周期变化。即1989年以前为偏多状态,1990年以后为偏少状态。在今后的时段内以偏少为主,在尺度23上显示为偏多状态。

 

雷 电 与 防 护

湖北省防雷中心   鲁明响

    雷电是一种极为宏伟壮观的自然现象。人们通过模拟地球原始大气在密室中进行放电实验,结果合成了11种氨基酸。因此,一些生命起源学家认为是雷电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同时,地球上每时每刻进行着的2000个雷暴正不断补充电离层向大地约1800A的电流放电,保持了电离层总电荷量的大体平衡,使地球上的生命不致被宇宙射线灭绝。是雷电促使地球成为文明星球,使地球出现现在的繁荣和文明。

    但不可否认,雷电又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伤害生灵、伤害人类、破坏建筑物、损毁财富,给人类社会带来惨重的灾难。如1987年我国内蒙古一次雷击引起森林大火,烧掉了1300km2的森林。1958年加拿大因雷击造成的林火就有1150次。198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瓦罗普斯岛的火箭发射场,有五枚即将发射的火箭,有三枚被雷击中而自然点火升空爆炸。1991年山东黄岛大型油库因雷击爆炸起火,火灾历时100余小时。伤亡百余人,数万立方米的原油被烧毁,上万立方米的原油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1999年我省枣阳市遭强雷暴袭击,造成30人伤亡,其中有9名是放学的学生,50多台电视机,60多部电话被烧毁,10多棵树木被击断。1996年汉口龙王庙附近某信托投资公司遭雷击,两套无线电接收机及通信设备,两台大屏幕显示器、上百台计算机、UPS电源和内部网线全部击坏,直接损失120多万元。2004年武汉江夏区和随州市有两名学生在家中接听电话时,遭雷击身亡。

    所谓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云层对大地之间的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当然,云层之间的放电主要对飞行器有危害。然而,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

    雷击的时间极短,一般只有几十微秒,雷电之所以破坏性强,主要是因为它把雷云蕴藏的能量在短短的几十微秒释放出来,瞬间功率达到百万千瓦,相当于一座核能发电厂,但一次雷击的总能量只相当于燃烧几千克石油所放出的能量而已。

    由于雷击的电流很大,通常有几十千安到几百千安,且雷击时间又短,如果雷电击在树木或建筑物上,瞬间将产生大量的热量,且来不及散发,物体内部的水份大量变成蒸汽,并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爆炸力,造成破坏。雷击通道上温度可高达6000~2000℃,因此在雷击通道上遇到易燃物质,可能引起火灾。

    雷电的破坏不仅有热效应、机械力效应,更主要是电磁效应。雷电不仅能通过金属导线引入到室内,还可通过空间的电磁辐射影响到室内。由于金属导线像电力线、电话线、金属网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联系着千家万户,因此一次强雷击会造成一个大范围的破坏。据统计,一个100千安的雷击落地,在其半径为1.5公里的范围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影响。

    雷电是一门古老而富神秘色彩的科学,人类各个时期都记录着人们与雷电斗争的历史。自从富兰克林在200年前研究大气电物理建立了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宣布了人类与雷电斗争的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近几十年来人们又建立感应雷和高电压反击的理论,弄清了高压雷电波在金属线上传播的规律,发明了避雷器。并逐步形成了接闪分流、拦截屏蔽、等电位连接等一整套防护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在雷电预测预警和防护方面有长足进步。湖北省气象局正在建设的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就是利用闪电回击辐射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回击时的放电参数,探测云云、云中、云地雷电现象,精确显示雷电初始形成到放电的全过程,并与多普勒雷达回波互补,实时监测湖北区域内雷暴的发生、发展、成灾情况和移动方向及其活动特性,对区域内的一些重点目标进行监测预报。

    我省防雷中心建成的雷电实验室能模拟雷电波形,科学分析各类电子、电气设备抗雷击能力,全面测量和研制包括电源、信号和网络的避雷器件。正在开展的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查和设计审核,每年仅在武汉市就查出了上千处雷灾隐患,为构建安全、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中国气象局正在建设的雷电外场试验基地,通过火箭等人工引雷方法,探索雷电的生成机理和活动规律,研究雷电防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的全面发展。

 

从一个环境评价者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湖北省气象环境评价中心   袁业畅

一、重视环境保护的由来

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伴随着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提出来的。20世纪中叶世界著名的8大公害事件(见表1)尤其引起了普通百姓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由此,环境保护逐渐上升到各个国家的政策层面上来。如美国国会1969年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世界银行设立环境与健康事务办公室,对其每一个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作出审查,我国197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等等。

1                     20世纪中叶国外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称

主要污染物

发生

地点

发生

年份

危害情况

公害原因

马斯河谷烟雾

烟尘、SO2

比利时

1930

几千人病,60人亡

山谷厂多、逆温天气

多诺拉烟雾

烟尘、SO2

美国

1948

40%人病,17人亡

厂多、逆温、雾日

伦敦烟雾

烟尘、SO2

英国

1952

5天内4千人亡

烟煤取暖、逆温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石化尾气、汽车尾气

美国

1943

多数病,400老人亡

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

水俣病

甲基汞

日本

1953

180人病,50人亡

氮生产中的催化剂

富山骨痛病

日本

19311972

280人病,30人亡

炼锌厂含镉废气

四日市哮喘

烟尘、SO2重金属粉尘

日本

1955

500人病,36人亡

工厂排放量多

米糠油

多氯联苯

日本

1968

万人病,16人亡

有害有机物多氯联苯进入食油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以来,经济的增长与对环境的不同程度破坏联系在一起。人类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的程度,如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应变能力,就会造成破坏,比如挖煤、开采天然气。煤和天然气都需要地球经过几千万年以上的变化才能形成。根据目前的开采能力,天然气能用50年,煤还有300年可用。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就提上了议程。不仅仅是资源枯竭问题,现代工业是伴随能源消耗而发展的。能源的大量消耗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逆的负作用。典型的是目前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工业革命前是280ppm,现在为368ppm),CO2就是温室气体。这就是污染问题。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9个方面:

1)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CO、臭氧、SO2NOx、碳氢化物,铅等。大气污染会导致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有害影响。

2)水体污染。全世界多数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约有40%的河流稳定流量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全球每年水污染导致10亿人患各类病,300万儿童因腹泻死亡。

3)酸雨蔓延。被称为“空中恶魔”的酸雨目前已成为一种范围广、跨越国界的大气污染现象。酸雨会破坏土壤,使湖泊酸化,危害动植物生长;会刺激人的皮肤,诱发皮肤病、肺水肿、肺硬化;会腐蚀金属制品、油漆、皮革、纺织品和含碳酸盐的建筑。我国目前已有30%的地区有降酸雨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

4)海洋污染。目前,全球每年都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入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物带入沿海水域。海洋污染造成赤潮频频发生,使近海鱼虾锐减。

5)臭氧层破坏。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臭氧层耗损使大量紫外线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类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6)生物物种减少。当前地球上生物种类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物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这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7)森林锐减。20世纪50年代后,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198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平均每年损失森林995万公顷,约等于韩国的面积。

8)土地荒漠化。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亚太地区是荒漠化比较突出的一个地区,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荒漠化是引起沙尘暴的原因。

9)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堆放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垃圾传播疾病;危险废物诱发癌症。

这一切使人们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同落后的增长方式及技术管理结合,使得资源、能源浪费和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仅靠末端治理,只是头痛医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环境恶化在继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可持续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有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开发,但这种改造和开发必须控制在自然环境的自我调整能力范围内,也就是有一个临界点的问题。超过了临界点,自然环境就会制约经济发展。而保护环境应当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使自然资源发挥其最大功用,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完全限制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人类毕竟是要发展的,不能说怕焚烧森林,而不用火,继续茹毛饮血。只有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即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才是保护环境的目的所在。毕竟保护环境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四、关于环境保护的两种极端观点

1. 返回原始自然状态,反对工业革命及现代化,不允许一切改造自然的努力(准确的说是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过度保护论;

2. 认为自然环境不需保护,环境保护没什么意义,自然环境的自适能力是无限的,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虽说终将枯竭,但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就会代替。说不定,等到我们目前认识的自然资源枯竭之前,我们又找到一个更加适用的可居住的星球。

五、我国在环境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的制订政策法规

对环境政策而言,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这不同于有些社会政策。只要有一个统一的游戏规则即可,大家都玩同一个游戏规则,是公平、平等的机会。环境政策则牵涉到子孙后代,子孙后代不能参与规则制订,必须靠我们来考虑他们的利益。所以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尽量能明白政策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2)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及提高

应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亚行贷款项目中的公众参与,如果一个项目在当地有5%的人反对,就难以继续进行),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环境保护概念也是一种发展的观念,比如对水电的认识。传统的观点,水电是清洁、可再生和便宜的能源。但美国科学家科研表明,水电对环境的污染比火电更大,同时,由于泥沙淤积、地质问题等,水库大坝的寿命很难超过100年,水电建设过程中移民费用更是巨大。

3)对政策、规划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人们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注意到政府或政府类组织制定的政策、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更重要,所产生的后果更难恢复。如:

美国西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农民大量涌入,曾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性破坏。

1954年开始,前苏联为了实施其雄心勃勃的开发中亚地区的规划,在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卡拉库姆运河,全长1400km,计划每年可从阿姆河调水到西部灌溉350hm2的荒漠草场和100hm2的新农垦区,并可改善700hm2草场的供水条件。结果,由于从阿姆河引水过多,并过量开采地下水,使阿姆河下游的水位急剧下降,湖面发生明显变化,咸海比原来的海岸线后退了1020km。咸海水面缩小以后,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也随之降低,水源减少的结果,使咸海周围地区形成干枯地带,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严重的黑风暴,荒漠化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湖水干涸,湖底盐碱裸露,“白风暴”(含盐的风暴)接接踵而来,导致了空前的生态灾难,使这项宏伟计划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20世纪60年代非洲哈拉地区持续干旱,食物严重短缺,饿殍遍野。由联合国组织实施了解决人畜饮水的防沙治沙国际行动计划。近20年的时间内,国际组织共资助6.25亿美元,钻出大量深水井。以这些水井为中心,建立固定的生活区,由游牧转为定居。虽然牲畜数量增加了,但畜产品产量降低了,绿色植被丧失了。结果,开发利用不到5年的时间,导致了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化圈,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我国80年代中期提出了“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曾大大助长了全国各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之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迫使国家在几年后就不得不采取严历的措施,关闭这类小矿。80年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造纸、电镀、皮革、印染、焦化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国家也不得不采取纠正措施。国务院19968月作出限期取缔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的决定。到1997年底,全国共取缔、关停这些企业,国家、地方和个体投资者都承受了巨大损失。仅是中国农业银行因这项行动而无法回收的贷款本息就达50多亿元。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拦水筑坝,使下游来水减少80%以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流域曾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原始胡杨林,由于缺水,这些胡杨林一片片的衰败枯萎死亡。据统计,中下游胡杨林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80hm2锐减至152hm2,沙化面积从66%上升到了80%以上,干旱、大风、沙尘暴逐年增多,无霜期缩短,自然灾害显著上升。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片富庶之地。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上游建坝拦水,居延海来水大幅度减少,西居延海首先干涸,20世纪90年代东居延海也彻底干涸,额济纳绿洲面积从6440km2锐减到3200km2,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km21700多万亩的梭梭林仅剩下300万亩的残林,胡杨林也以每年1.2万亩的速度消亡。由于荒漠草场植被大面积的减少,使过去30年才发生一次的沙尘暴,在2000年春天竟然出现了19次之多,成为影响我国北方的一个沙尘策源地。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展了政策、法规类的战略环境评价。我国于2002102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要求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六大报告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明确强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管理过程法律化、程序化

只有法律化、程序化的管理才能持久,才显公平,才能真正建立公众的环境意识。

5)管理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

现代行政制度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服务。而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利阻挠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时,应多考虑受此政策影响的相对人的长远利益。

6)规范产品市场,将环保投入纳入成本核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强度,如SO2NOx是发达国家的89倍。排放量大的实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所有的经济开发活动中,都将环保投入纳入核算,那些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自然就承受不了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必然被市场规律所淘汰,也就直接保护了环境,促进环境优势企业的健康发展。

 

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极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当前以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为特征的水危机,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专家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通过蒸发—降水过程等)淡水资源约为42.7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仅占1/3左右,即12.514.5万亿m3。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为750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仅22002440 m3。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40年—1990年,在50年时间内,全球用水总量已达到3.6万亿m3,人均用水630 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30%。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的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4位。据1997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仅2220 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到21世纪中叶,按我国人口达16亿计人均水资源仅为1760 m3,进入联合国评价的用水紧张国家的行列。

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分布严重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尤为突出。全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的耕地达3亿多亩,粮食年均减产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m3,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660座城市有450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

水资源短缺同样也是制约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干旱缺水是我省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形式,给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旱灾频繁发生,灾情日益严重,显现出发生周期短、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重等特征,并由鄂西北水资源短缺地区向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鄂中、鄂东等)、由旱季向雨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发展。连旱年情况不断重演。特别是199519971999200020012003年以及2004年秋冬季节,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省特大旱灾连年发生,位于鄂西北的丹江口水库水位数次处于死水位以下,汉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较长的枯水期。经气象部门分析,严重旱情的发生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降水减少造成的。专家评估认为,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气候异常将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计,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显突出。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开辟增加水资源的新途径。实践证明,除了增加雨洪资源的利用量外,积极开展人工增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是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省自1958年起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目的是抗御境内多发的干旱和冰雹灾害。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气象局的领导下,我省各级人工影响天气部门以服务为根本,狠抓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狠抓服务效益的提高,狠抓人影科技含量的提高,人影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经分析研究,湖北空中水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年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1133厘米(2.1万亿m3)。呈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状况。59月是我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占全年的64%,夏季78月份最多,均在150厘米(2780亿m3)以上。

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少雨年降水量只有多雨年的58%,鄂西北降水约为鄂东南降水的60%左右。湖北省地面实际降水量仅占空中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615%。提高成雨几率,是增加地面降水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常年平均总降水为2200亿m3,空中云水可降水总量为2.1万亿m3,可供开发的云水资源十分丰富。若通过人工增雨手段,开发空中可降水量总量的2%4%,我省地面年平均降水可增加440亿m3(吨)—660亿m3(吨)。可见,我省空中云水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气象灾害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为开创新时期湖北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各地气象日活

 

 

 


全省各地热烈庆祝“3.23”世界气象日

咸宁:323日,咸宁市局在本市两大广场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气象科普宣传,悬挂了纪念气象日的气球标语及多幅宣传横幅、摆放了宣传展板,20多名气象专家现场接受咨询,宣讲与气象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气象常识,播放与气象文化、气象历史、气象灾害、气象环境有关的科教宣传片,散发《中国气象报》3.23宣传专刊、“12121”、气象短信、防雷减灾、气球施放、电视天气预报等有关宣传材料4千余份,还开展了手机气象短信的现场定制活动,并发放了印有“12121”及气象短信宣传的纸杯2千多只。《咸宁日报》、《南鄂晚报》、《咸宁电视台》都派有记者到现场进行了专题采访并予以报道。同时,咸宁市局还在宁兴农网、咸宁气象电子政务网以及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提前对2005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进行了宣传,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及各县、市气象局收看CCTV10特别节目《气象大视野》和咸宁电视台为宣传3.23世界气象日录制的气象专题节目。(咸宁市局:李桂红、邹云)

    潜江:323日,潜江市局组织开展了多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在《潜江日报》、《潜江广播电视报》上各发表文章1篇,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了一期专题节目,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12121”天气预报电话上进行了宣传,当天,他们还走上街头发放宣传资料300份,把气象日纪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钱琪   张广志)

随州:为隆重庆祝3·23世界气象日,随州市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3.23气象日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班负责宣传活动。323日,由局领导带队,全体干部职工组成数个宣传大队,通过在闹市悬挂气球、彩虹门,在市区主干道安置宣传布标,向行人发放宣传报纸和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气象知识。设立咨询台6个,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咨询、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咨询、“12121”电话咨询、防雷减灾咨询、气象短信制作与发布咨询、气象与生活咨询等,现场解答市民的提问。此次活动,共发放气象报500余份、各类宣传材料数万份,接收广大市民咨询上万人次。随州电视台和《随州日报》社均及时报道了宣传活动盛况。(随州市气象局   黄涛)

十堰323日,十堰市局在十堰气象科技大厦前举办了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暨12121抽奖活动。在活动现场,摆放气象日主题宣传、以中国气象局10号、11号令为主要内容的防雷宣传和气象法规宣传展板,并播放气象日主题宣传片供市民观看。咨询台前,防雷、预报及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分别解答了市民咨询的有关问题,发放气象日专刊、防雷、12121及手机短信宣传材料近2千份。现场摆放的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各火箭,加上人影工作人员的现场讲解,更是吸引了许多好奇的观众。同时,还举办了拔打12121抽奖活动,在记者和现场观众的监督下,共抽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五名和幸运奖五十名。本次活动吸引了多家媒体记者到现场采访,并在当晚电视新闻和第二天的报纸上进行了报道。(十堰市局  孙新强)

黄石:320-24日气象台站对外开放。市、县两级气象台站先后接待了2千多名中小学生和市民参观。让中小学生零距离与气象接触,使他们大开眼界。323日,还组织20多名干部职工在工人文化宫门前开展大型气象知识、气象法规、防雷知识和天气预报咨询活动。发放手机短信、12121宣传卡片和气象科普材料4千多份;播放中国局制作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片;摆放气象科普知识展板20多块,同时还开展了有奖灯谜竞猜活动。局领导接受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楚天都市报和黄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当晚和次日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纪念活动的盛况。市、县两级气象部门都在单位门前、繁华街道悬挂气球和3.23宣传标语,扩大了世界气象日的社会影响。(黄石气象局  张胜纯)

 

 

 

 

 

 

 

 

 

 

 

 

 

 

 

 

 

 

 

    辑:刘林霞                                   发:丁建武

Lotus地址:气象学会/学会/湖北/cma@cma     

Internet地址:hbsqxxh@yahoo.com.cn

电话:027-8746238187803693-8117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