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秦大河等中外气象“大咖”在贵州省气象局举行学术报告
日期:2015-07-03 浏览量:50304

2015年6月27日上午,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席主席、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Thomas Stocker,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气候学家陈德亮,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董文杰等在贵州省气象局开展学术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贵州省气象局主办,贵州省气象学会承办。
    Thomas Stocker教授基于IPCC报告介绍了全球变暖的相关知识。他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认同,气候变暖是明确的,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量并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各国携手才行。
    Thomas Stocker指出,气候变化的速度比过去的估计更快。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9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记录;从1983年到2012年的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上世纪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速度达到过去2.2万年来的最大值。
    工业化以来,全球累积了大量的碳排放,使得21世纪出现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峰值。但升温过程不会在2100年终止,必须要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 2°C 以内,这意味着采取有效而持续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迫在眉睫。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气候学家、瑞典哥德堡大学理学院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及董事会成员陈德亮从气候角度,讲解了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地球。他说,科学表明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而人类活动正促进这一改变。尽管大量研究表明,这一改变将可能威胁到经济、政治甚至人类生存,但人类活动在其中到底有多大贡献,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着手,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给各区域、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宋连春在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对气候规律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对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为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气候规律研究,发展气候系统模式和客观化气候预测方法,加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技术支撑,才能更好的保障国家气候安全。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文杰指出,人类活动影响着气候系统,使得气候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叠加在自然变异以外的变化,其中包含了我们熟知的温度、降水平均值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的变化等等。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如何在CMIP5地球系统模式基础上,实现气候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双向耦合。他指出,只有把人类社会的经济、能源、排放等与气候变化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模拟和预估气候变化。
    报告会上,专家们还与听众就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气候安全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会后,专家们接受了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广播电台、中国气象报等记者采访。图一、秦大河与Thomas Stocker教授交流/图二、秦大河出席省气象局报告会/图三、Thomas Stocker教授讲解全球变暖/图四、陈德亮教授介绍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地球(文:张蕾 赵晓妮 石奎/图:石开银 张蕾)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