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西藏自治区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
日期:2014-07-24 浏览量:38428

西藏气象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在自治区气象局、自治区科协领导和中国气象学会的指导下,在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的依法管理下,依靠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紧密围绕西藏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平安、和谐、小康社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会“三个服务”的作用,开拓创新,在推动西藏气象科学发展、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培养气象科技人才、承接社会职能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积极做好组织建设,提升学会服务能力

(一)规范工作,强化管理。2012年1月召开了常务理事扩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变更意见》、《关于第八届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变更意见》、《有关“西藏气象”期刊工作的意见》、《西藏自治区气象学会理事费、会费缴纳与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的“西藏气象学会会员信息档案”,可了解会员信息,更好地服务会员,为推荐、培养优秀科技工作人员提供了依据。建立涵盖气象科普信息、气象专家信息;各类学术讲座电子文档等内容的科普信息库。

(二)提升学会服务能力。2013年积极向中国科协申请学会改革发展基础工程资助项目,并作为西藏唯一一个项目,得到中国科协10万元资助;牵头与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合作,向自治区科协争取“《大气科学名词》藏文翻译出版”的科普能力建设项目获批,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全区知名专家终审,预计2014年2月份出版发行,这项研究填补了大气科学藏文名词术语研究的空白,实现大气科学藏语言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知识普及能力。

(三)强化学会组织管理。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全区社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藏民党组〔2012〕27号)文件的精神,按照“应建必建、应派必派”的原则,结合西藏气象学会的实际情况,成立了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西藏气象学会联合支部,并改选了支委;参加全区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促进自身规范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2013年,自治区民政厅组织等级评审委员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全区四百多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学术类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等级评估,西藏气象学被评为4A级,获得民政厅授予的牌匾和证书,今后,西藏气象学会将在接受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奖励,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方面具有优先权。

(四)提高学会工作人员素质。积极派员先后参加:参加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全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普日十周年纪念活动;自治区民政厅社管局组织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三期;自治区科协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气象事业发展增添活力

(一)走出去,参与社会学术交流活动,宣传气象,拓宽气象科技人员知识面。

1.2012年,组织区局科技工作者参加由西藏自治区科协邀请中国科协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科学家郭华东、姚檀栋、龚克进行的公开讲座。

2.组织人员参加中国气象学会2012、2013年举办的年会论文交流活动。

3.2013年,学会组织全区 15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西藏自治区科协在拉萨召开的以“科技创新与美丽西藏”为主题的第四届学术年会。听取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质量与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周飞雁、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高工陆彦、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教授方江平做的学术报告,我局气象台台长假拉、拉萨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多典洛珠代表全区科技工作者作学术交流。

4.2013年“3.23” 气象日活动期间选派自治区气象局优秀专家普布次仁到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研究院举办气象专题讲座,向该院30多名工作人员讲解气象知识。

(二)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讲座,帮助气象科技工作者掌握先进的知识理念,促进人才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1.2013年,邀请中科院姚檀栋院士为我局科技工作者和相关12家单位的学者专家做有关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方面的学术讲座,自治区科协领导和学会部参加了讲座会。

2.2013年,邀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飞、软件工程学院院长舒红平、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筠珺等8位教授老师,为全局干部职工就《信息新技术在气象行业中的应用》、《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技术及应用》、《复杂地形区域强对流天气中雷电活动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等方面作学术报告。

3.2012年、2013年在全区防雷资格考试及辅导之时,邀请浙江、安徽的防雷专家共5人为全区防雷工作人员就防雷新规范、防雷风评等方面工作进行讲座。

(三)部门内部开展多样交流,浓郁学术气氛。

1.2012年,邀请减灾处、预报处、区台、气候中心、科研所、网络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召开“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为主题的讲座座谈会,由区台、科研所、气候中心等专家进行讲座,之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2013年气象日组织全局工程师以上科技工作人员参加由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杜军、科研所正研级高工除多、公共服务中心副研级高工德庆卓嘎、区气象台副研级高工付阳虎、局人影中心副研级高工余忠水结合气象日主题所做的学术报告会。

3.2013年,配合局科技预报处召开2013年度全区气象科技论文交流会,全区气象部门提交30余篇论文参加交流,经大会初评有19篇优秀论文参加了会议交流。经专家评审,评出1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特等奖1名。在交流会上,论文评审专家向与会人员讲解了气象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

三、推进社会化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

以科学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为主,坚持面向社会与公众,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更新科普工作理念,创新科普工作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气象科普工作,为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将“3.23”气象日科普活动作为学会的品牌科普活动,精心策划,认真实施,扩大影响。

1.2012年“3.23”开展活动:组织中学生近100人参观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办公室组织媒体在西藏日报和中国气象报出“323”专刊;进社区、进学校张贴宣传挂图;在电视天气预报窗口和农牧经济网进行专题宣传;组织讲座和座谈会。

2.2013年自3月1日至30日组织活动:牵头联合局办公室、气象服务中心,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结合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热点以及积极宣传西藏高原气象人等内容,在《中国气象报》出专版、《西藏日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宣传稿件、人物专访,电视天气预报专门用三个窗口进行宣传,西藏气象网制作 “3.23”专页等,每次活动报道均被中国气象报、气象网和区内报纸、网站报道;在王鹏祥书记、拉卓局长的总策划下,气象学会筹资三万多元,联合西藏电视台卫视频道的《在西藏》栏目组,历时近半个月,制作了30分钟的纪念“3.23”专题片《高原气象人》,于3月25日在西藏卫视首播,大力宣传了西藏气象事业和西藏气象人;订制中国气象报纪念专刊、201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邮册赠送给相关领导、部门,扩大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公众认知度;分别邀请社区代表、中小学生代表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参加开放日的参观咨询活动;在区局召开由12个相关厅局理事单位代表和全局职工参加的学术讲座;进社区、进学校开展科普宣传讲座、展示科普展板、开展科普咨询、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资料; 3月5日拉萨市内开展“3.5日学习雷锋科普服务一条街”活动,学会以此为契机,联合局机关党办组织区局各单位代表16人参加活动,并以科普展版、科普讲解、发放科普图书和宣传品、展示气象应急车等方式,对群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郝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等领导同志亲临了气象服务宣传点,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郝鹏副书记指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十分重要,气象要大发展”。

(二)利用科技周、全国科普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普法日”、“双拥共建”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1.积极参加“一条街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宣讲、咨询、发放科普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这两年上街宣传11次,受众人数约计5万人次,制作发放宣传品约计10余万份,制作展版60多幅。

2.进学校联合中小学举办“气象灾害科普宣讲座”、“灾害应急演练”活动,两年共进校举办讲座8次,开展应急演练2次,张贴宣传画近100幅,发放宣传品5000余份,受众人数约计达到3000人次。

3.进社区,联合拉萨市城关区驻村工作组和区局驻村工作组,为群众发放气象科普宣传品,在宣传栏中张贴宣传画等,两年共张贴宣传画近100幅,发放宣传品1000余份,受众人数约计达到1000人次。

(三)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2012、2013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西藏分队的活动于每年7月在拉萨举办。西藏分队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专业的学生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学会组织的气象专业人员组成。两年里西藏分队深入林周县中学、城关区雪小学、林周县局荣村、雪新村居委会社区、达孜县德庆乡白纳村完小等,围绕每年的活动主题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采取科普短片播放、宣讲、展示展板、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知识问答等多种方式进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走上社会进行问卷调查;参观自治区西藏气象局各业务单位了解气象事业发展现状;与气象专家学者座谈等活动。学会为活动提供了藏汉语两种文字的科普光盘、书籍、挂图、科普笔记本和宣传单等共计3万余份和活动经费,共计4万多元。活动得到局预报处、减灾处的大力支持。

(四)多方筹资,组织优秀中学生参加全国气象夏令营。为让我区中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巨大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强将来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独立能力,多交各族新朋友,增强民族大团结意识,自2011年首次参加全国气象夏令营后,2012年、2013年在自治区科协、自治区气象局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共计28名优秀中学生参加了在山西、北京举办的全国气象夏令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受到中国气象学会的肯定。

(五)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开展活动。2012年西藏气象学会配合自治区文物局和自治区气象局法规处、区防雷中心,联合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文物局、地区气象局,为普及雷电灾害及防雷避险科普知识,提高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增强遗产保护意识,前往萨迦寺、扎什伦布寺、夏鲁寺和桑耶等寺开展区地两级联合防雷科普宣传进寺庙活动。活动期间,先后向两地区寺庙发放科普宣传材料600余份,向僧人及寺管会人员讲解防雷安全知识,使广大僧人及寺管会人员掌握了一定的防雷避险知识,为减少雷电灾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组织和指导完成我局5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综合评估调查和年度考核报表工作。2012年根据《关于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特色科普活动项目的通知》(科协普函础字〔2012〕24号)的有关要求,气象学会申报的“3.23气象日科普活动” 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特色科普活动示范类科普活动项目,获得项目资助费3万元。

(七)为丰富科普内容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这两年组织人员翻译了天气、气候、防雷科普材料近100份。印刷制作带有藏文的科普宣传材料近2万余份。2013年配合局预报处、减灾处编排制作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双语扑克牌发放给自治区各驻村工作组。

四、完善制度,需求引领,推进《西藏气象》发行工作

健全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强化领导,《西藏气象》由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编委会主编,请各业务单位推荐学科领头人和专家任编委;严格选稿审稿制度,我们对所有来稿实行专人登记,由责任编辑进行初选,对稿件就社会影响、内容真实性、写作质量等方面进行逐一审查,提交编委专家进行审定并填写审稿意见单后决定是否刊用;严守出版纪律,确保办刊规范。

坚持“二个贴近”,搞好采编工作。一是坚持贴近气象工作,紧紧围绕气象工作重点、热点进行宣传。二是坚持贴近基层科技工作者,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支持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发文。对于一线科技工作者提交的稿件,编辑部予以优先选稿,请专家一对一指导修改等,以增强他们对科研和业务工作的积极性。

需求引领,开创增刊。根据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本着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原则,学会与各地市局联合,开创《西藏气象》增刊编辑发行工作,深受一线工作人员的欢迎。

2012年编辑发行《西藏气象》共三期,其中那曲增刊一期。2013年编辑发行《西藏气象》共四期,其中林芝、阿里增刊各一期。

报刊处:

2013年根据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下发《关于开展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专项治理的通知》(藏新出字〔2013〕251号)进行自查并报告得到通过,刊物得以保留。

五、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服务社会

(一)防雷资格管理。

1.举办防雷技术培训班。

2012年6月在拉萨举办了2012年“全区防雷技术培训班”。全区从事防雷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各防雷公司从事防雷工程的作业人员100多人参加。培训班特别邀请了来自浙江省气象局防雷中心的张卫斌副主任和区局防雷中心的专业人员为学员授课。培训期间举办了全区防雷工作座谈会,座谈会情况形成报告给分管局长。

2013年11月在拉萨举办了2013年“全区防雷技术资格辅导班”,全区120余名防雷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班特邀安徽省防雷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业斌、安徽省防雷中心检测科科长张刚、安徽华云新技术开发公司工程部经理刘继龙和局防雷中心专家讲课。会后安排了半天的座谈会。

2.认定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

根据相关规定和学会工作职责,2012年6月完成110名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完成近200人资格证新办、年审;2013年完成120名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完成180多人资格证新办、年审。

(二)施放气球资格认证。2012年、2013年每年完成全区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近100名的资格证新办、年审工作。

六、推优评优工作

由各单位推荐,局领导指导、专家评审,向中国气象局推荐了“第三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候选人气候中心主任杨志刚,向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科协分别推荐科研所除多、区台周振波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向自治区科协推荐弘扬“老西藏精神”先进典型,局科研所杨秀海同志。其中除多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七、存在的不足

(一)学会能力建设与会员的期待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各专业委员会拓展工作空间和服务领域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区局学会对地市局学会工作的关注指导不够。

(四)科普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

(五)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八、2014年工作要点

(一)在局领导和区局的指导下,全力做好《气象科普馆》建设项目(72万)的各项工作。全力做好5个校园气象站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申请、建设、管理工作,年内争取再申请建设2到3个区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基地,实现各地市都有一定级别的科普教育基地的目标。

(三)创新性地举办气象夏令营活动,计划与局驻村工作组联合,为农牧民子女举办“逛新城 看新气象”为主题的气象夏令营活动。

(四)加强和协调与地方领导机构、各兄弟单位以及个专业委员会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象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五)按时、保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