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江苏省气象学会成功举办第六届综合学术交流会
日期:2007-10-29 浏览量:14213

    金秋十月,江苏省气象学会200多名专家和会员满怀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喜悦,相聚在美丽的新兴城市泰州,成功地举办了江苏省气象学会第六届综合学术交流会。这是江苏省气象学会的一次盛会,也是江苏气象科技届的一件盛事。
    综合学术交流会每4年召开一次,本次大会是江苏省气象学会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期间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主题是“气象科技创新与业务发展”。这次大会旨在加强气象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气象业务科技水平,探讨气象科技未来发展问题,是我省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展示在各领域所取得新成果、新进展的平台,是不同行业和部门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者广泛建立沟通、交流、合作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本次会议共征集论文276篇。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等院校师生以及部分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投来近百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省、市、县级气象部门科技人员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参加交流,解放军、海洋、盐业、民航等业务部门科技人员也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论文涉及面广、理论水平较高、业务适用性强,反映了江苏省气象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展示了气象科技服务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大会秘书组汇编印制了纸质《论文摘要文集》,在光盘版论文集中收录了论文全文。
    伍荣生院士、孙照渤教授、陆汉城教授、濮培民研究员和卞光辉局长出席大会并做特邀报告。五位特邀专家知识渊博、思维敏锐,特邀报告精彩纷呈,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气象科研、业务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伍荣生院士解析了梅雨锋锋生交替出现、锋区双雨带及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不连续性的动力和热力机制;陆汉城教授研究了热带风暴中尺度运行特征,提出了螺旋云带中涡度散度共存情况下,涡度区域不连续容易激发混合波不稳定的机制;孙照渤教授研究了70年代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物理过程,揭示了热带海洋对大气环流的作用。这些报告不仅反映了当前天气学和气候研究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动态,对气象科研和预报服务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濮培民研究员提出的太湖污染状况和治理对策,思路新型,建设性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开阔了气象工作者的视野;卞光辉局长结合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最新进程,介绍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进展,为气象业务、科研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展示了新机遇。
    共有近150篇论文参加交流报告,交流内容广泛。大会根据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学科间的联系设置天气与动力气象、气候与气候变化、雷达气象、生态环境与资源气象、雷电防护、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等6个分会场。大会评选出34篇优秀论文。
    “天气与动力气象”分会场,参加交流的30篇报告,有来自于院校和研究部门的理论研究、也有来自于业务一线的技术总结。众多来自高等院校的气象专家,带来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对位涡和对称不稳定进行更深入的注释、对暴雨过程中的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进行深层的分析等等;论文还涉及集合预报试验、数值预报释用,以及大量不同侧面的个例分析、直接面向业务的预报方法研究、新的探测资料的应用研究、卫星反演等等,研究对象不仅局限于本地的天气,还涉及海峡两岸天气、甚至南非沿岸的风浪研究;一批来自于基层的预报业务人员,带来了他们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体现了研究型业务的成就,对梅雨、暴雨、寒潮、强对流、台风、低温、沿海大风等多种灾害性天气都有较好的分析和预报方法探讨。论文体现了作者力求创新的精神,例如基于谱空间增长模繁殖的集合预报试验、基于超级集合思想的变权集成方法、基于PV-ω反演方法的准平衡流诊断等等,这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对促进业务与科研结合、推动气象预报业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气候与气候变化” 分会场,学术报告共33个,内容涉及观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预报方法等多个方面,主要针对“我国降水气候特征及机理”、“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和“海气耦合气候变率”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我国降水、特别是江淮梅雨的时空变率特征和多时间尺度性,以及它与ENSO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讨论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变率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各海域的变化特征;太平洋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特征分析及海温异常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极端气温事件的特征和预测方法等。
    出席“雷达气象”分会场的专家、会议代表有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空军以及省级雷达装备保障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和我省气象部门预报业务技术人员。报告的内容涉及多种雷达有效数据的处理方法,各种雷达产品的分析加工,信息的监控与共享,雷达卫星系统的调控与维护,雷达产品在冰雹、龙卷、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及服务中的应用、雷达技术专利分析等。与会代表交流提问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代表们一致反映,通过交流探讨拓展了思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生态环境与资源气象”分会场交流的主要热点和进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热岛效应和风能资源的研究,会议代表对江苏主要城市热岛、风能资源观测评估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申双和教授介绍了ASTER数据的劈窗算法,反演了南京城市热场的总体特征和影响因素;二是农业气象、病虫害气象等生物气象中的相关问题,其中省气象台濮梅娟正研介绍了“太湖蓝藻提起爆发的气象条件分析”,结合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和无人驾驶飞机探测资料,为开展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并拓展了思路;三是在空气质量与气溶胶的变化特征与模拟,特别是城市化发展、重点工业污染源、交通隧道等城市空气质量影响与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保护城市大气环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雷电防护”分会场会议代表有我省气象系统各市、县防雷中心主任和一线业务技术骨干,有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共计60多人。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作了“防雷工程招投标技巧”、“国际防雷标准IEC6230剖析”、“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等报告。参加交流的21篇论文涉及雷电成因特征分析、雷电探测技术研究、雷电防护技术研究、雷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反映了我省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在雷电防护科学领域取得的成绩,总体水平较高,对雷电防护学科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广大从事防雷实践的科技人员有借鉴和指导作用。部分从事雷电防护业务的企业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雷电防护产品到会交流展示,并介绍了最新技术。
    “气象服务应用技术”分会场涉及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信息共享、信息传输技术、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服务技术与手段等多个方面。对气象服务于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如交通、海洋、电力、盐业、运输、港口等行业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形式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气象专业服务的发展途径;对96121、电视天气预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法和对策建议;探讨了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对气象水文资料、气象服务技术、通讯传播等在军事指挥上的应用提出了实用方案,对构建气象水文指挥体系、军事气象保障“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总之,本次大会交流论文涉及面广、理论水平较高、业务适用性强,反映了江苏省气象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展示了气象科技服务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江苏省气象学会卞光辉理事长在大会致辞中强调,气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科技人才的支撑,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学术交流还是科技工作者获得新的思想、知识、技能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他们融入科学共同体并获得同行认可的重要纽带,也是提高科技人员滋生素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卞光辉理事长要求,作为江苏气象科技届的主流科学共同体之一的省气象学会,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广泛的科学技术学术交流,这对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加强气象科技届的开放与合作,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