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实践活动感受
日期:2010-09-10 浏览量:19846

2010年暑期,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在全国展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九所高校2000多千名大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在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学会等单位的支持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在北京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活动结束后,小分队成员记录了发自内心的体会与感想,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窥出当代大学生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实践中的真实感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周立隆:
    今天我们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主体部分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很久了,我觉得需要写一些东西来记录我的感受。
    想起7月15号那天把同学们一个个的接到中国气象局,并没有非常激动,因为当时的活动还没有安排妥当,由于之前在与北京市气象局联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活动出现了三天的真空时间,后来多亏了中国气象学会的叔叔阿姨们帮忙,我们才没有荒废前这三天的时间,真的是雪中送炭。于是17号我们的活动就在紫竹院门口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刚把桌椅搬下来就引来了围观。我去摆展板,回头看向大部队的时候,让我欣慰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在没有任何先期人员分工安排的情况下,我们的活动居然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井井有条的展开了,我只能用惊喜来形容,虽然这只是的一个细节,但是足以看到这支队伍的应变能力。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我们的四张折叠桌前就已经围满了人,有跟我们要资料的,有要调查问卷的。桌子不够用,有的人甚至拿着问卷到旁边的汽车后备箱上填写。我们一边张罗着问卷,一边还要发礼品和宣传材料,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并没有出现混乱,问卷调查的进展超乎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回收问卷200余份,这虽然有地区特点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我们队员的高素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进展的。
    第二天的活动在大柳树北的社区进行,来往行人大多行色匆匆,愿意停步写问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只好依靠答卷发礼品的方法来吸引人,但是最后也只收了六十多套问卷,是第一天的一半都不到,我们这才领会到宣传远比想象中困难,但是一次小小的打击只会为我们后面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动力,我们在例会中集体讨论对策,确保了第三天的活动能更顺利的进行。
    第三天的活动在皂君东里小区进行,小区的主任阿姨非常热情,从我们刚到那里摆桌子布置现场开始一直到收摊,她都一直帮着我们张罗,最后不仅请我们吃西瓜还帮我们计划下午的活动,这让我非常感动。这个小区的居民开始的时候以为我们的问卷是知识性的,所以不愿意做,但他们对我们发放的宣传册还算比较愿意接受。女生拉人做问卷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然男生也都尽心尽力,只不过亲和力比女生们差点,这个也在情理之中。第三天还是比较顺利的,明显比第二天的情况好很多,回收的问卷也在100份左右,基本达到了目标。前三天的活动是在中国气象学会的支持下由我们这12个人共同完成的,这期间我真的是人生第一次体会到团队活动的愉快,大家齐心协力,虽然每天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但是活动期间完全没有疲劳的感觉,只有回到宾馆后才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累了,即使这样,大家紧接着又一起讨论问题,一起统计问卷答案,干得热火朝天。如此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队伍让我动容。
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由北京市气象局组织,我们和成气院合作进行。我们先到了昌平区北流村。成气院的同学在村子里的电教室里做了一个讲座,我们则负责做调查问卷以及发放宣传材料的工作,村民都非常热情,领取宣传材料时还不忘帮亲戚也拿一份,为了扩大宣传的深度,我和林厚博还拿着新印的宣传材料走到村中的商店中发,村民们对这些材料都十分欢迎。因为路程远,所以宣传的时间比较短,11:30左右我们这一天的活动就结束了。在电视台采访完队长之后我们还去参观了村子里的栗蘑地。深入农村的机会在我这样城里长大的孩子看来还是比较难得的,这样的蘑菇地我也真是第一次见,在工作之余也长了不少见识。

第二阶段的第二次活动在燕山石化公司进行,工人们的素质很高,会场秩序井井有条,成气院的防灾减灾讲座和表演,还是不错的,比较生动。我们还是继续着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人们都非常支持我们,很认真的填写了我们的问卷,这的确让我们很感动。给工人代表们做完问卷调查后事实上整个宣传活动就结束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通过第二阶段的活动,我越发的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是没有想出更能吸引人的宣传手段,以致后期我们的宣传方法就显得有些单调;另外就是自己在某些决策中的犹豫,本以为自己还是一个比较果断的人,可真的要做关系到很多人利益的决定时我仍然不能下决心,因为自己总是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关系到大家的事就要大家讨论来解决,在这次活动当中我学到了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发动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当然这其中我们队伍的团结是必要条件,一个不团结的队伍是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的。

七天的社会实践,实际的工作部分是五天,两天是参观和准备,从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如何更好的与陌生人交流,如何协调人员,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等等,不胜枚举。这次活动不仅仅收获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友谊,一个人即使能力超群,但是如果没有朋友,那也注定寸步难行。这是属于我们12个人的成功,在这支队伍中缺少了哪一个都将是不完整的。当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作为一个在气象专业就读的大学生,能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就是我最大的理想,我正在一步步的向这个理想前进,我想这也是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最好的回报。对于我身边的这些朋友,我说过,你们都是上帝给我的恩赐,我们是彼此生命的见证,离别时刻的不舍应该化为永远的记忆,给人生的轨迹添上绚烂的一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赵可奇:

在北京为时一周的“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的活动落下了帷幕,回想在北京的这一周,感触颇多。
第一,这次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这些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认识了社会。这次社会实践后,我对社会的态度有了一些改变,既不像原来的那么乐观,但还是抱有希望,不像一些人那么悲观。主要体现在这次活动中调查问卷的发放上,市民们态度的不同反应。在开始时市民们大多抱有怀疑和漠视的态度,以为我们是做一些商业的活动来做调查问卷,经过我们的热情耐心讲解,在知道我们做的是公益性质的关于气象调查问卷,态度就大有改观,很多人愿意配合我们的活动,更有甚者,一些热心的市民还把自己的亲友拉过来一起做这个调查问卷。从这一点来看,人们之间的防备心理还是很严重的,那些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却对我们的问卷看都不看就大手一挥“不做不做”的人们不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而是他们的心上都蒙上了一层社会磨出的茧子,那是对付种种欺骗的。但他们面对公益事业和对科学技术的支持还是让我们很感动的。

第二,要学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此次社会实践由于事先与北京气象局的沟通和协商在最后时刻出了一些问题,于是我们的日程安排被迫在活动前一天重新安排和调整。调整后的日程与原来的日程最大的一点变动就是活动时间变长了一天。这样一来,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有些队员订好的回家的时间就是原计划活动结束当天,火车票已经买好,而得知变动时再把车票改动已经很不方便,于是这些队员无法参加最后一天的活动。同时给其他队员造成不愿意配合最后一天活动的情绪。于是我们和北京局商量能不能不参加最后一天的活动,北京局给的回复是“活动已经安排好,再做变动会很麻烦”,我们也犹豫了,因为此次活动我们是劳烦北京局给我们很多帮助,就最后一天的活动来说,北京市气象局给我们联系好了实践单位而且为我们联系好了来回接送的车辆。在我们犹豫的同时,北京局对我们这些初涉社会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关照,不但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去,反而再次给出答复“实在有事情不去也没什么”。相比较于北京局的大度和宽容,我们反而为我们一开始的不负责和任性感到不好意思,这个时候中国气象学会的张老师给我们的犹豫画上了一个句号,她建议我们配合北京局的安排。原因如下:第一,北京局在此次活动中为我们这些大学生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是无偿的。第二,在活动开始前一天已经决定配合北京局活动的情况下就不要在活动开始后再变动,反复无常,有损信誉;同时换位思考一下,换成对方临时变卦我们的反应一定也不舒服。第三,由于最后一天是去燕山石化公司做宣传,从活动的意义来说,对我们前几天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终决定配合北京局的活动。

第三,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在发放调查问卷过程中,很多小技巧在一天天的宣传中逐渐被大家发掘出来,大家在宣传时的自信心也一天天的膨胀起来;在和中国气象学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只高高兴兴的做宣传工作,却忘了在活动结束后应帮着搞卫生;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幸运的碰到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同样的小分队做活动,虽然到最后时几个队长之间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和联系,但两个队的队员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和合作,这点甚为遗憾。

言而总之,虽然实践只有短短七天时间,但留给我的记忆和感触是深刻而永久的。我觉得能够组织参与这一次北京之行是我的幸运和财富。活动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会被我们永远的珍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宋泽灏:

回想这次的北京之行,我深刻的体会到“协作”二字之于一个团队来说的重要意义。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优缺共存的。作为一个团队要想做出成绩就需要每个成员团结协作,彼此之间优缺互补,这样才会铸就一个优秀的团队。“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是英雄的钢七连”,《士兵突击》的热播,也使这句话为广大中国人所熟知。我也深受其感染,一直都很向往能在那样的集体里生活,而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就让我体验了一回优秀团队的感觉。从最初接到这个活动主题,一直到现在活动的尘埃落定,无论是讨论方案、写策划,还是统计分析数据、写最终报告,都不是一人之力可完成的。我们队一共由12个人组成,来自八个不同的省份。队里基本每个人的能力都很强,拿出一个人也能独立的组一个团队,然而,不在乎什么强强组合,真的让我动容的是强强之间的默契配合。我们12个人在活动之前并不彼此熟悉,可是,当我共同投入实践中去时,那种默契便无形中产生了。我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12个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把这次实践活动做漂亮了。我非常高兴自己能有机会加入这么一个团队,在这7天里我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还收获了友谊,见证了团结的力量,队友之间的照顾让我十分感动,这也是我一辈子要珍藏的宝贵记忆。

关于这次的实践活动,我还要说好多的感谢。感谢支持我们活动的市民,感谢帮助我们的中国气象学会、北京气象局,感谢我亲爱的队友,感谢北京的三位东道主的款待,感谢一起合作的成信院的同学,感谢、感谢。。。。。。

整个实践活动从头到尾、从无到有,我都参与其中,可以说对于我们的活动对于我们的团队,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当初拿着刚打印出来的策划书,心里的那份激动与期待。很欣赏这么一句话“要想成功,仅靠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街头的智慧”,在这七天的实践活动里我还真收获了不少“街头智慧”呢。不同于上学期组织举办年级晚会,这个暑期的实践活动更多的了解了社会、感受了社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秦丹迪: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真的是令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成长。犹记得,踏上北京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就已经是满怀斗志与热情了。队员集合完毕,这段美妙的征程就开启了。当天下午,队员一行12人到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展厅、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华风影视集团和中国气象学会进行了参观 。接下来的三天,上午分别在紫竹院公园东门、大柳树北社区、皂君东里社区发放宣传资料及调查问卷,下午统计整理调查问卷,晚上开会总结当日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第二天工作的改进、展望。后三天跟着北京市气象局做活动,启动仪式,参观北京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科技馆,下农村,进企业,这些无不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每一天过得都非常充实,始终面带微笑,无论是被无视还是被拒绝;始终耐心讲解,不管面对的是什么身份什么层次的市民。看着队友们干得起劲,就仿佛给自己注入了动力,再热、再晒、再无助,始终相信我们可以做的很好。这一周下来,收获的除了成熟之外,更珍贵的还有跟着11个队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每一次感动以及深厚的友谊。我想,这次社会实践成功的意义在于它做出的成效,在于它影响的广泛,然而,更在于我们每一个成员的用心,以及它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成了一段难忘的、值得回味的、让人留恋的记忆,在每一个为它奋斗过、付出过的这12个人心里珍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胡文豪:

在大一结束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名为“2010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第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迄今为止我参加的最为正式的、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先简要说明一下我报名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流程。
我报名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可以参观一下国家气象局,了解一下气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及其大概的工作内容;二是可以锻炼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可以结交一些朋友;四是可以学到有关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的知识。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流程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团队集合后先参观中国气象局,包括气象台、影视中心、气候中心和气象学会。学习相关知识之后,走进社区进行有关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居民对各种气象灾害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的了解程度。
下面就着重谈一下这次社会实践的心得和感受。

首先,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气象工作者的肩上担子的分量。在参观气象台的时候,我们碰巧赶上了下午四点的台风“康森”的会商。主持这次会商的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台风已经迫近海南省,且极有可能在海南省登陆。各省的首席就台风的登陆时间及登录地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结论。但是,结论十分不一致。各省首席间的结论相差很大,而且都能提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结论,根本无法统一结论。然而这次会商必须就台风的登陆时间及登录地点这两个问题得出确定的结论,因为海南省会依据这次会商的结论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说这次会商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事关重大,情况复杂,此时压力都集中到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的身上。而中央气象台首席确实名不虚传,他先是肯定了各省首席的工作,然后对各省首席的分析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询问,最后根据自己20多年的预报经验,并结合现状果断得出了“台风‘康森’会于傍晚西南在海南省部登陆”的结论。事实证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的结论相当准确。这件事让我明白:一名优秀的气象工作者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能力——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其次要善于听取并总结其他预报员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第三关键时刻要敢于果断地下结论,敢于承担责任。作为一名大气科学学院气象专业的学生,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能力要培养,可谓任重而道远。其次,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中国气象局的竞争压力。参观华风影视中心时,见到了两位央视主持人。他们态度亲切,非常热情,举止大方,表达流利。他们的风采令我十分羡慕。由此看来,中国气象局的确是人才济济。对于一名气象工作者来说,中国气象局绝对是令人向往的工作单位。因此竞争也一定非常激烈。而我,愿意迎接这份挑战,为将来能进国家局而奋斗。

再次,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明确分工的重要性。第一次的宣传活动是在紫竹院进行的。由于事先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加上紫竹院的人非常的多,因此局面有些混乱,大家都有些手忙脚乱的。比如说,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没有条理,小礼品的分发没有统一的原则等等。如果之前进行明确分工的话,这些方面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不过总的来说,我们团队的工作很出色,大家非常的团结且都尽心尽力地工作。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端。

还有,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鉴于第一天在紫竹院宣传和调查时出现的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当天晚上我们团队便开会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制定了严格的小礼品发放制度。作为团队的一分子,在我看来我们的规划相当完美,一定可以保证宣传和调查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但是第二天当我们来到一个小区进行活动时,发生的情况却令我们始料未及:来往的人流比我们预期的少很多,而且居民的积极性不高。我们的宣传桌前非常冷清,一度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昨天忙不过来的情况今天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很多队员长时间无事可做。这时,有队员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及时做出应变,加大宣传方面的力度,并拿出更多更丰厚的小礼物来吸引过往人们的视线,绝对不能一味固守之前的计划。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的主张由最初的不进行应变转变为应该进行应变。事实证明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在加大了宣传力度并拿出更丰厚的小礼物之后,参与我们问卷调查的人数显著增多。最终那天我们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收获了一个不错的结局。这就是临场应变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应当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我应该向队友多学习,特别是向女生学习。我们团队中的女生在向居民宣传时举止大方而有礼,态度认真且耐心。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以后要多向她们请教和学习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和各种各样人沟通的能力,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总结一下,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主要有四点收获:一是参观了中国气象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二是近距离接触社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三是学到了有关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的知识;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参与了团队合作,结交了一些朋友。
最后,我在此真心的向我们队的队长、队友以及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王荣:

这个假期,注定不凡。为期七天的北京社会实践,是我和伙伴们永生难忘的记忆。很多曲折,很多欢乐,很多辛劳,很多收获……这社会实践的感想,我就写一些发自肺腑的话吧。

想起15号那天早上。我起得很早,独自一人坐上地铁去北京站,把能接到的同学一一接到中国气象局的大院。见到的同学无不兴奋雀跃,或许是到了首都,都有着些许激动。我的内心同他们一样不能平静,激动之余,还有一种自豪感深深的藏在里面,可能由于自己是东道主吧。下午参观了整个中国气象局,毕竟是国家级的气象研究服务中心,在参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丝丝压力和鼓舞。晚上一般是布置第二天的任务,大家都很快的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说的说,听的听,记的记。不可否认,同伴们都是精英级人物,我感觉压力不小啊。

如果说第一天只是一个热身加调整,那么从第二天开始,真正艰巨的任务就来了。早上九点整,我们在紫竹院门口开始了我们的正式的实践活动。传单、问卷、展板、条幅、礼品等,在同伴们极高的工作效率下,高速的消耗着。同伴们群情激昂,周围的市民对我们的行为也表示了认可与赞赏。虽然只是第一天的活动,但已经能说明了很多事情:同伴们极高的工作素养和热情;我们这样一个公益的活动是十分受欢迎的;现在气象事业正在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第一天的活动工作结束,虽然我们的衣服早就被汗水浸透了,但每个人的脸上挂着的,是欣喜的笑容。我们的收获也是颇为可观的,两百多份问卷。这也让我们对后几天的活动有了更大的信心。

接下来的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均是在社区进行宣传。经历了第一天的开门红,第二天的我们却是惨遭滑铁卢。在大柳树社区,仅仅回收了60份左右的问卷,不过这次的质量比第一天到是强了许多。虽然士气有些下滑,但较高的素质也让大家很快的调整了过来。第三天,我们充分吸收了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各种优缺点。主动出击,层层迫近。把我们的宣传目的和调查目的做到了家。收获也是不错,100份左右。这里要感谢居委会阿姨热心的帮助,帮我们找地方,拉居民,末了还请我们吃西瓜。阿姨这份热心,让我和同伴们无不感到了莫大的鼓舞。

三天的调查结束,我们共计发放各类宣传册1000余本(包括漫画、文字、展板册),各类宣传单2000余张(虽然有的一份就十一、二张),调查问卷400余份,回收360余份其中有效315份(平均年龄取最大值相加)。转战三地,直接接待人数800人以上,可谓是战果辉煌!三天的时间,也让大家的身心疲惫程度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好在从第五天开始,我们的任务转为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相配合。并不会有过多的工作性任务,让我和同伴们也松了一口气。
第五天,成信院的同学抵达北京。我们在北京气象局的安排下,参观了北京市气象局、听取旬末会商,了解了一些气象的知识。在听完第二天的活动计划后,我们回到住处进行休息调整。相比之下,地方的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确实存在着差距。我认为,气象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也是限制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六天,我们南信成信共计42人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北流村,对村民进行气象知识宣传。虽然很不情愿,但我必须说,这一天的活动进行的并不尽如人意。成信院的同学在演讲宣传的发挥相当出色,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了预期的任务。但在分发科普材料上面,大概是缺乏经验,发材料的同学有些慌忙和操之过急,加之村民对于公益事业的认识程度不深。导致场上有些混乱。而成信的队长并未根据我们的建议对此进行很好的疏导,反而对表示请我们快一点,以便离开。多少让这天的活动有些遗憾。这件事更是让我有些不满。我们进行的是公益的气象知识宣传,走过场是没有意义的!随便了事,未免太草率了。而随后的参观农场活动,比之宣传活动时间只是略有所短,虽然也有一些涉及气象的相关知识,但我觉得依然有做得更好的空间。把有限的时间,转化为我们对气象事业发展和传播而展开的劳动,这才是我们用该做的!这一天的活动中,多多少少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影子。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燕山石化集团。这一天的活动还是可圈可点的,成信院的同学通过演讲、表演等各种手段。充分体现了我们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的活动主题。很是不错。在我们发放问卷和材料的过程中,那些员工学长们也表现了他们对气象的浓厚兴趣,让我们在高兴之余更有一分成就感。
此外,实践之余,劳逸结合也是要有的。中关村、圆明园、故宫、全聚德、紫竹院、北大燕园、长城……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去邀请陌生人参加我们的活动、如何根据情况不同改变不同的活动策略、如何与各种年龄的人说话等。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与智慧。这些,都是大家在未来中可以用到的知识与技能。

活动的完结,意味着我们的分离。几天的时光,大家情同兄弟姐妹,怎么舍得分开!

离别之际,再三回首,难忘相聚日。

转身远去,斜阳背影,竟是青衫湿。

或许说,知识与技能都不重要,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彼此的友谊。北京社会实践留下的记忆,是永生难忘的记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尹祥坤: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实践活动,经过七天的忙碌让我收获不少。

开始我们参观了中国气象局及里面的许多部门,可以说通过这次参观让我对气象这方面了解很多,对我们所选的专业的未来取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没参观这些之前老是没有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特殊的地方,但是通过对那些地方的参观学习让我觉得我们专业的重要性。尤其是看完中国气象局关于“康森”的紧急会商感觉到对气象的预测准确性是至关重要性,我也决定要把以后学的专业课学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现在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以后的基础,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我大一这年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不可取的,应该抓好基础课稳扎稳打,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到气象行业中,才能更好的预报气象,预测气候变化。

前三天我们分别在紫竹院公园、大柳树北社区、皂君东里社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不停地向周围的居民及经过的行人发送相关材料。这三天出去宣传让我有一些想法,在紫竹院公园宣传时那里的人一般都有较高素质的,对气象行业也比较关注,而那两个社区对气象的认识仅仅限于天气预报,可能是因为太平常了而不在意了,当然也与当时的时间、地点有一定的原因。其实我觉得应该向广大群众介绍更多的气象知识,而不是让他们仅仅知道天气预报。我们可以采取最通俗的办法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气象知识,我们也应该定期的给一些养殖户、种植户开个讲座,向他们讲讲如何应对天气突变,减少损失……这些知识广大的群众都应该有所了解,也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之后的三天我们跟成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一起开展了活动,去北流村既燕山石化展开宣传。北流村的村民非常热情,还有一些热情的老爷爷给我们讲他们小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而遭受灾难,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们村合作社也需要准确的天气情况,这也是气象对百姓重要性的一个体现。在燕山石化让我感受到什么是大企业,什么是科技,在他们那的废水处理竟然都达到可以饮用的标准,这是多么的令人惊讶。如果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都能这样,我们也就不会因淡水问题而发愁了。

总之这一周的实践活动对我的影响太大了,看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气象是人民生活工作所离不开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阚雨萌:

2010年7月15—22日,我们在北京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对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材料以及调查问卷的填写。作为这次活动的志愿者,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到了好多气象科普知识,还在进社区、农村、企业的过程中历练了自己。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了解到老百姓对天气预报都很关注,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可见天气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也是我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此外,在进农村的宣传活动中我感受到乡村居民对于气象预警信号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匮乏,主要根据一些生活常识、谚语等进行基本的灾害判断。

看来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要想在农村广泛普及,还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努力呀。

最后一天进企业的宣传,到场的是青年干部代表,这些哥哥姐姐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工作进展也很顺利,获得了一定的宝贵数据,成信院的同学表演的防灾减灾的小品,宣传形式新颖,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要多多向他们学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刘思瑶:

结束了一年的大一生活,7月15日由我们大气科学学院12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到了首都北京进行为期七天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开始了令我们终身难忘的暑期社会实践。

下午两点,我们准时来到国家气象局,首先吸引我们眼球的是气象科普展厅,听着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看着尖端的高科技设备,回顾着中国气象事业艰辛的发展历程,展望着中国气象事业的美好未来。我不禁为将投身的事业而感到自豪。接着,我们一行12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参观,看到工作人员紧张有序的工作,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张张气象图,一张张天气分析图无不渗透着气象工作者的智慧,会商室里专家们严谨的工作思维让我感受到气象工作人员对于这份事业的执着,最后我们来到华风影视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也饶有兴致的扮演了一次播报员。下午的参观活动让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身上的责任。

活动的第二天,我们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东门外开始了我们的宣传活动,也许是气象知识贴近生活的缘故吧,我们的展板刚摆好就得到了许多过往市民的关注,我们一边发放着宣传材料,一边向市民宣传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得到了市民的好评和对这种活动的必要性的认同,许多市民也都十分认真的填写了调查问卷,上至八旬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看到这场景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对他们的感谢。也许是因为忙碌,也许是因为沉浸在服务群众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的两个半小时过去了,抱着两百多份回收的调查问卷,心中说不出的高兴,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在下午非常有效率的完成了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工作,并且根据当天的宣传工作进展情况,对后期的工作分工及材料分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安排,在这之后,很是疲惫的我们仍然振作精神在中国气象学会的帮助下印制了新一种的宣传册,为后期工作进行了准备。一天的工作让我们的收获颇多,与最普通民众的接触和了解以及对调查问卷的统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好多在学习中得不到的东西,也了解到在他们眼中的中国的气象事业,让我们更强烈的了解到他们最需要的,他们所期盼的 中国气象事业是什么样子,相信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中国气象工作者的重要性更是难以言喻的。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的宣传活动深入到了社区,分别在大柳树北社区和皂君东里社区展开,虽然这里的人数相对于在紫竹院大大减少,但是我们的热情却有增无减,为了使克服环境因素,完成我们的预期目标,也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具普遍性,使我们的宣传更加深入群众,我们除留有我们的定点调查地点,还广泛的深入到社区胡同,沿街商贩,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社区主任的热情帮助,红色的横幅,易懂的展板,热情的微笑,我们用我们的热情讲述着气象工作者愿意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真诚心愿,也希望我们带来的防灾减灾知识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躲避灾害。众与气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这两天所分发的近八百份宣传资料也会给这些社区中的人们一份得到躲避气象灾害的保障,想到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两天的宣传活动,近两百份调查问卷让我们对“大众与气象”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这两天所分发的近八百份宣传资料也会给这些社区中的人们一份得到躲避气象灾害的保障,想到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在7月17日这一天下午,由于正是台风“康森”过境之时,我们有幸来到国家气候中心,观看了关于“康森”的会商,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气象事业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又一次看到了中国气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风采。

7月19日,我们在北京气象局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相聚,我们一同参观了北京市气象台,声像中心,让我们对我们的气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不时的拿着相机,想记录下我们所珍惜的每一个瞬间,在这过程中,有老师在位我们不停的讲解着许多我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我们用心的听着,仔细的记忆着,再次体会到气象科学的深奥,也不免感叹老师知识的渊博。十一点,我们的活动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北京市气象局领导的讲话把仪式推向了高潮,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切的意识到身上的责任,了解到气象科普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7月20日一大早,我们跟随着北京气象局的领导老师们来到了昌平北流村,开始了气象科普进农村的工作,但首先让我们惊讶的是农村的崭新面貌,他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种出各种全新品种,农村人对于气象科普知识也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满怀兴致的听着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不停的向我们询问着关于气象科普的相关知识,观看过后,他们争先恐后的在我们的帮助下拿到了气象科普的相关书籍及光盘,一天的活动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真切的认识,近7000份的宣传资料的发放相信必将给他们带去了知识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们深刻的懂得了气象科普与生活,与生产的密切联系,气象科普进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束了一天的活动,虽然有些劳累,但我们的收获非同一般。

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燕化集团,科普志愿者进企业——燕化集团科普宣传活动正式开始,我们这些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燕化集团的工人骨干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了许多互动活动,并用讲座及小品表演的形式将气象灾害知识融入其中,赢得了哥哥姐姐们的阵阵掌声,我们还把近3000份有关气象科普知识的资料送给他们,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生产、生活,同时新一代的企业工人风貌让我们看到企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随后,我们收到企业领导的邀请参观他们的工业园区,一进入工业园区,青山绿水让我们应接不暇,从来不曾想到一个工业园区居然拥有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我们无法相信,我们是置身于一个工业园区,我们停下来喂鱼、照相留念,来到燕山石化企业展厅,一幕幕令我们感到惊讶,燕山石化的成长历程、成果陈列、极具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让我们看的目瞪口呆,更让我们对这个企业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一天的活动让我们对中国的现代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们认识到气象科普知识在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

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财富,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宣传贯彻《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为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应对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为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深入推动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得到了到社会中实践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让我们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要为气象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林厚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气象局等多家单位发起的“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 大型科普活动。
对于第一天的室外宣传,我们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到实践第一站紫竹园。让我们高兴的是,第一天的实践开展的如火如荼,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印象最深的是宣传中有位老爷爷主动问我“我在打雷天能在河里游泳呢?因为我比较喜欢游泳”我当时楞住了。不是因为这问题让我难以回答而是看到气象科普知识对于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感到作为一名气象专业的学生的那份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没有不劳而获只有全心投入,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最让我难忘的是请人帮忙填问卷的情形。很多时候几个小时才做几张问卷,而一张问卷只要五分钟的时间!开始的时候不断碰壁,但其实是我们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敢随便问人,因为很怕被拒后听到一些难听的话,所以只去找一些少拒绝的对象。后来问多了,胆子也大了,也觉得被拒绝也没什么,可以再去问别人。于是放开胆子去问,不放过任何机会。被拒后我还是笑笑说声“谢谢”之类的话。我们从中不仅学到了怎样与人交流,更是锻炼了自己的口才。我想对于这次社会实践我已达到了目的。

最让人怀恋的还是我们12个成员为做问卷忙的热火朝天的情景

大家相互配合的相当默契。有的收集问卷的有的负责给那些眼睛不好使的人读题的当时的场景只能说其乐融融。每天晚上都要对当天的活动作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并商量改进方案。所以剩下三天的实践模式虽然一样,但调查越来越高效,数据越来越精准,调查的面也越来越广。
队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他们都值得我去学习。

胡文豪,做事条理相当清楚。安排事情总是说,“第一。第二,不得不让人信服。李驰钦,擅长抒情的那种人,活动中他负责照相,也可以说是负责抓拍的,相机在他手中仿佛长出了嘴巴。他照的每张照片都能被他编成一个小故事。刘思瑶,在学校作为班长的她,真的能独当一面,最让我佩服的是她的与人交流的技巧热情而不烦人,感觉已入化境了。体现在向别人做调查问卷时,她是如此热情。秦丹迪,作为年级长的她处理事情的能力不言而喻,这次活动更突出的表现的是她具有保持内部活力的作用,他很能团结队员的心。在活动中她的话语和笑容鼓励着队里的每个人 赵可奇,作为领队人很负责。工作能力很强处理事务“快”“狠”“准”,讲究效率。周立隆,我们北京顾问。团队负责人之一。为我们找宣传地点,安排我们的吃住,精心细致,考虑周全,是个很体贴的人。 王荣,头脑灵活,有用不完的好点子,真是个憨实的家伙。阚雨萌,全队的开心果。正因为有了她大家一起做事才并不感觉辛苦。宋泽灏,队伍的文秘。负责每天的活动报道。她工作很认真负责,文采好,出口成章的那种。李牧云,也是我们队里的北京向导,凭着对北京的独特了解让我们的活动少走了很多弯路。尹祥坤,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对于每位成员,他都认真负责。是我们团队的安全卫士。

如果把我们这支队伍比作一辆豪华跑车。那么,赵可奇就是发动机,周立隆就是方向盘,秦丹迪就是润滑油,刘思瑶是机车的冷却系统。胡文豪是传动轴,李驰钦是挡风玻璃,阚雨萌是舒服的座椅,王荣是底盘,李牧云是GPS导航仪,尹祥坤就是车身,宋泽灏是全车的仪表盘而我则是轮胎。
这样优秀的团队让我觉得自己将来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方面。

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那天起,大学就成了我们与社会接轨的轨道。 而这次的社会实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学校离开父母老师,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和队员间的团队合作,与陌生人得融洽交流更是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见识我所没见过的社会文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李牧云: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个人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首先我了解到了很多所学专业上的基本常识,不仅让我对防灾减灾有了更多的了解,真的面对灾难时有了更大的自信,还让我对自己学的专业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其次,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的感触,21世纪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还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虽然只有一周的时间,我觉得我们的合作非常好,彼此间也培养出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团队合作让我们的活动倍感愉快、充满动力。再次,我学到了很多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技巧,比如如何让别人答应你的要求(做问卷)、如何使别人能够听下去你的讲话等等,通过这些与别人打交道的经历,我学会了多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等等的为人处事的技巧。这些对我以后帮助都是很大的。最后,我感到自己离踏入社会工作的“大人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以现在自己的能力和见识,踏入社会也许还要吃很多苦头。所以以后应该多参加类似于这种的好的社会实践活动,磨练自己,帮助自己快速成长为一个合可以踏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愉快的活动,能加入到这次活动我感到非常幸运,它使我的暑假变得非常充实,丰富多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小分队成员 李驰钦:

记得有一款手机的广告有这么个细节:当你用手机浏览图片时,心绪能够随着指尖的滑动而飘动,而看着北京实践之行的一幅幅照片,我就体验了一把这种感觉。

作为这次实践活动的摄像负责人,我对一张张照片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我见证了这个团队,这次活动每个人的精彩,每个细节的感动。
团队的强大源于个人的付出,在镜头里,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能量。撩着头发来面对一个个陌生的被调查者;面对着人流忙而不乱地处理各种情况;弯腰一字一顿地将表格内容读给不方便的人,这些都是给大家最坚定的支持。一个团队总是要有默默付出的人作为中流砥柱的。
作为以科普宣传和调查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活动,对每个受访者的调查都是充满挑战却又枯燥的。不厌其烦的笑脸,认真却又不失轻松的神情,是给我们团队最阳光的鼓励。

讨论中的井井有条,大胆创新,理性分析,一个团队需要大脑,也需要左膀右臂。

疲乏与心急,每日的写稿与一笔笔的统计,他们付出了很多,看在眼里,是12个人的骄傲。

第一天在紫竹园的宣传相当成功,晚上,房间里充满着对第二天各种方案的遐想,然而,由于地点与时间的客观原因,第二天的人流量低于我们的期望。但是,失望并没有写在我们的脸上,相反,划过的指尖下出现了如下的情景:问卷填写处,更多的笑脸面对着匆匆的游客,希望在不多的人流量中能有人肯停下脚步参与调查。奖品颁发处开始调整策略以达到更大的吸引力,男生们开始向外发放宣传材料,截住更大的人流量,宣传板处也有了耐心的讲解,社区深处也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如果说面对成果的欢笑是甜蜜的思绪,在困难面前的冷静才是团队成熟的标志。

思绪继续随着指尖而滑动。国家气候中心,风华影视制作中心,北京市气象局,北流村,燕山石化集团,各个宣传地点,这七天充实而快乐。我们只是大一的学生,没有专业知识背景,更没有工作经验支撑,有的只是满腔的热情,对接触社会的渴望,其实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有时后天的一个小小的激励就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而这次契机,正是我们这些大气科学研究方向的学生对专业,对社会的一次激发式的接触,在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社会相关机构对我们的支持,没有经验的学生有机会能走上自己专业相关的舞台,相信在多年以后,当我们真正在相关领域让社会变得不同时,还会想起这次与气象知识与社会的亲密接触,这是我们最初的动力。自信,正如接受采访时那样;坚定,一如上台时的话语;不卑不亢,好似面对每个路人的态度;合作,正像遇到困难时的依靠。

一张张受访者的图片,一份份调查问卷,在激情的背后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气象防灾减灾,在群众心目中的了解程度究竟有多少?这实在不是一个能一言以蔽的问题:年逾古稀的老人里,有从事气象多载的长者,他们充满的是对气象的热爱,也有市井繁俗的路人, 气象在他们眼中几乎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正当壮年的人群中,虽然对气象有最基本的了解,对防灾减灾有意识上的重视,但行疏于言,他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规范。然而,我们在年轻甚至稚嫩的孩子脸上,看到了兴趣与渴望,他们孜孜以求的较真,让我们看到了此次宣传的希望与所指明的方向。每划过这一张张相片,都备让人感到任重而道远。

上千张的照片里隐藏着太多,每次笑脸里都透着九零后独有的工作精神,孤军奋战与团队合作是我们个人能力与协同精神的结合,汗水与严谨是我们对时代赋予我们怀疑的否决,也是能放能收的大气。
这七天,回忆太多太密,感触太浓太深,我不忍离去,流连之中,正如广告中的那样,我轻轻拨下侧面的上锁键,将这次记忆,封存于心。
结束语

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我们12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人生中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人生数十载,七天的时间只如白驹过隙,但这七天的经历已被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中。在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陌生人交流,学会了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等等太多书本上永远无法学到的东西,我们超越了自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也为今后的人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篇长长的报告凝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汗水。实践活动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是没有终点的,希望我们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和活动建议能为今后的气象科普宣传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是我们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最大保证。所以在此特别鸣谢: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学会、北京紫竹院公园管理处、北下关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对我们活动的大力支持。作为学生,学习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感谢帮助我们的人、回报社会对我们的培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