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20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探测与仪器委员会、上海市气象学会、旻生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0年气象观测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探测与仪器委员会主任委员曹晓钟研究员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郭树军副司长、中国气象学会王金星秘书长出席论坛并致词,上海市气象局陶立英副局长等领导和有关行业专家代表出席论坛。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赵均壮处长、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李柏研究员、广东省探测数据中心敖振浪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高太长教授、维萨拉(北京)测量技术有限公司应用经理陶丁博士、佐格微系统(杭州)有限公司诸葛杰总经理、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高玉春研究员受邀出席论坛并分别做了题为“气象观测技术装备发展思考”、“气象雷达技术发展与新的问题”、“广东省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应用”、“降水测量新技术研究进展”、“风洞机械手系统(计量)”、“扫描式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在不同尺度气象观测网络中的应用”、“雷达发展趋势”的特邀报告。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共40余家单位的120余位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共安排30余篇口头报告,24篇墙报,涵盖气象观测技术装备发展、气象雷达技术、降水测量、计量技术等相关领域。本次论坛的特邀报告还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直播,向未能到现场参会人员提供了交流研讨机会。

曹晓钟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同期举办了“2020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会”,LEOSPHERE、VAISALA、SANTEK COMPANY LIMITED、ATRAD MBW、Endress Hauser、Osi、GE、Palas、英国风拓、赛默飞世尔、上海眼控、国家预警中心、珠海纳睿达、长春华信、宜通华盛、中科技达、成都远望、厚力德、航天科工、奥克希尔、北方天穹、太原航空、中电锦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一百多家企业参展,展出新品上千款、观众来访上万人次。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气象观测技术装备发展思考——赵均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气象雷达技术发展与新的问题——李柏(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广东省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应用——敖振浪(广东省探测数据中心)
4、降水测量新技术研究进展——高太长(国防科技大学)
5、风洞机械手系统(计量)——诸葛杰(佐格微系统(杭州)有限公司)
6、扫描式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在不同尺度气象观测网络中的应用——陶丁(维萨拉(北京)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7、雷达发展趋势——高玉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专题报告
1、综合观测站网滚动需求评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郭建侠(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2、生态气象观测技术研究进展——吴东丽(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结构性误差的定量分析——郑亮(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
4、探空球炸后延伸观测数据分析——赵毅勇(呼和浩特观象台)
5、基于Faster R-CNN的枸杞开花期与果实成熟期自动识别——朱永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6、无人值守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设计与实现——王冰梅(江苏省气象探测中心)
7、大气电场仪安装场地误差修正及其预警效果的评估——刘晓东(内蒙雷电预警中心)
8、遥控解锁式高空气象探测放球系统设计——王晓龙(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9、平顶山地区PM10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王向丹(宝丰县气象局)
10、基于逻辑回归算法的雨凇雾凇智能判识 ——王青霞(湖南省气象台)
11、基于voronoi图的气象自动站覆盖优化研究——项馨仪(宁波市气象局)
12、新型国产探空仪探空性能评估——弓宇恒(内蒙古观网处)
13、多目标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国产化研制进展——高晓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14、两种超声波蒸发传感器观测数据差异分析——刘宗庆(四川大气探测中心)
15、大气电场仪数据质量评价系统设计——劳小青(海南省气象局)
16、植物根系生长动态、原位、非破坏监测和分析系统——贾庆宇(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17、基于自动气象站的智能自适应秒级阵风观测v2—多投——高瑞泉(深圳市气象局观象台)
28、天气雷达远程控制与在线定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弓宇恒(内蒙古观网处)
19、ATRAD风廓线雷达产品介绍——甘清源(深圳市气象服务有限公司)
20、区域自动气象站计量标准体系研究——孙嫣(山东省局计量所)
21、智能化新型自动气象站故障辅助判定培训装置的设计——范雯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22、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云服务 ——曹之玉(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3、天气相机与基于AI技术的云状识别——吴振(天津瞰天科技)
墙报交流
1、北京山区冬季降雪过程的垂直综合观测——黄钰(北京市气象局)
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天气雷达异常回波图像识别算法研究——刘昉(重庆市气象局)
3、地基微波辐射计与无人机探空观测对比分析——许皓皓(宁波市气象局)
4、自动判别对雾霾日数的影响分析——顾黎燕(涿州市气象局)
5、联合毫米波测云仪和全天空成像仪云样本分类方法——倾鹏程(中山市气象局)
6、新型探空仪在业务应用中的性能对比分析——田泓(呼和浩特观象台)
7、石狮市区域自动站故障成因分析及维护——林联发(石狮市气象局)
8、运用智能硬件构建无人气象站监控系统的研究——孙通(平顶山新城区局)
9、基于FY4A卫星地面太阳辐射产品的格点化日照时数反演 ——胡玥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10、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检定方法的研究——缪明榕(南通市气象局)
11、气象观测自动化背景下的错情分析——张立清(东营市气象局)
12、互联网+时代做好气象装备保障工作的若干思考——赵凌尘(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13、提升基层综合气象业务质量的措施和经验——王晓宇(鲁山县气象局)
14、基层台站对新型气象观测技术及装备的需求研究——李菊香(邯郸市气象局)
15、FY2C卫星反演云特征参数与降水相关性研究——张中波(湖南省气象局)
16、县级气象观测装备保障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徐丽娜(平顶山市气象局)
17、浅析田东县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和发展——何麒峰(田东县气象局)
18、融合风向风速的洋面风最优插值融合方案——刘霄燕(海南省局信息中心)
19、新业务规定下霾和轻雾的观测技术方法——林磊(常州市气象局)
20、航空气象中人工观测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李宗航(吉林民航)
21、预警发布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探索——陈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2、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计算方法研究——曹之玉(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3、预警信息全流程监控平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4、亚洲区域多灾种预警系统(GMAS-A)——(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