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日期:2020-09-07 浏览量:45713


    2020年8月25-27日,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安徽省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河南省气象学会、山东省气象学会、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协办的“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召开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视察,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之际,也是中国气象事业成立70周年、HUBEX试验完成20周年之时,论坛召开适时且重要。论坛交流了淮河流域气象、水文近年了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2020年淮河流域气象预报预测和防汛基本情况,并就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淮河试验研究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论坛采用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优秀墙报交流等形式举行。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建国院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研究员、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等五位特邀专家分别就“淮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及科研发展”、“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进展”、“变化环境下洪水预报面临的问题和思考”、“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进展”、“气象小卫星—天基观测的拓展空间”内容分享研究成果。王永光研究员、林朝晖研究员、李栋梁教授、赵坤教授、崔春光研究员等13位专家也从淮河流域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重点做了大会报告。


王金星秘书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了本次论坛,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戴启远、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胡劲松副司长、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致开幕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共100余家单位的220余位科研人员与业务骨干参加了本次论坛。同时,本次论坛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进行了全程直播,让无法参会的气象科技工作者也可以观看实时报告内容。据统计,线上参会人员高达700人次。



王金星秘书长为获奖者颁奖

 本次论坛共收录论文234篇,分会场口头报告67个,墙报30个。为了支持与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本次论坛还根据分报告情况评选出十五位“优秀青年论文奖”得主并颁发荣誉证书。论坛规模大,规格高,成果丰富,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报告交流,发展形势喜人。


附:会议交流报告
(视频链接:http://www.cms1924.org/WebPage/WebPageDetail_75_108_2860.aspx)
特邀报告
胡雯:淮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及科研发展(安徽省气象局,正研)
丁一汇: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进展(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建云:变化环境下洪水预报面临的问题和思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建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进展(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小峰:气象小卫星—天基观测的拓展空间(《气象科技进展》主编,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
大会报告
王永光:2020年梅雨特征及成因分析(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正研)
林朝晖: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栋梁:江淮梅雨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及海温异常的响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方文贵:四创电子服务气象的昨天、今天、明天(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赵坤:江淮梅雨期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南京大学,教授)
杨传国:基于陆面水文耦合模型的淮河流域水文模拟与极值分析(河海大学,副教授)
刘东:激光雷达和微波雷达协同观测气溶胶和云(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胡余忠:山洪影响调查评价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安徽省水文局副局长,教高)
崔春光:灾害性天气资料同化和临近预报系统相关技术研究(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东勇:淮河流域子流域面雨量汛期气候分析及2020年主汛期面雨量特征(安徽省气象台台长,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任,正高)
李锐:卫星遥感研究中国降水潜热垂直结构的初步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钱名开:2020年淮河洪水及预测预报思考(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教高)
李柏:水与能量循环——综合观测系统设计的科学目标(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正高)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