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第八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日期:2021-10-19 浏览量:12146


  第八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于2021年10月13-1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气象研究”。

王金星秘书长致辞

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气象行业科研院所、业务单位、高校等30多个单位、100余位专家学者及科研业务人员分别围绕城市气象观测新方法与新认识、城市气象数值模式新发展、城市陆面与边界层过程、城市高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城市气候、气候变化与气候韧性、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城市气象服务与气象经济、城市生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等内容开展了线上、线下报告及墙报交流。论坛还特别邀请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孙继松、研究员罗亚丽,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胡非等10余位专家为大家作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苗世光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论坛安排线上、线下交流报告60余篇、墙报交流90余篇、线上观看人数达500余人次。通过论坛交流,参会代表深刻感知了城市气象学发展的新机遇以及未来城市气象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为论坛开幕致词,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及交流活动。本届论坛部分交流报告的录制视频已上传至中国气象学会官网云端气象科技论坛专区,供更多科技工作者调阅,墙报交流将保存在会议网站长期展示。

报告会现场

本届论坛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暨南大学、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协办。


特邀报告
1.大气边界层垂直观测——孙鉴泞(南京大学)
2.城市风热环境的若干研究与思考——杭建(中山大学)
3.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城市环境多参数探测应用——范广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4.城市陆面过程模式发展与应用——张宁(南京大学)
5.城市区域大气边界层和天气过程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研究——缪育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关于城市灾害天气研究的几点看法——孙继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中国短时极端降水特征、变化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罗亚丽(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精细化城市大气环境预报调控与目标观测——王自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城市气候、大气环境与健康的研究进展——张小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0.开发区气候可行性论证与城市气象服务发展——陈正洪(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11.城市风光能源开发在“双碳”中的重要作用——胡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口头报告
1.面向高精细城市气候模拟的LCZ下垫面制作及模拟应用研究——王咏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城市水文过程和树木的蒸发蒸腾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以新加坡为例——李显祥(中山大学)
3.BIPV窗户对城市微气候影响——模型开发与敏感性分析——陈柳涛(香港科技大学)
4.街区尺度快速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Recurrence CFD)方法——杜亚星(中山大学)
5.百米尺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苗世光(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6.城市冠层参数表征对城市气象模拟的影响——杨嘉川(香港科技大学)
7.Varying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regulates temperature-humidity dissimilarity in the convectiv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刘  诚(东华理工大学)
8.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模拟的暴雨积涝灾害风险预警研究——扈海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9.大城市暴雨分型及短历时降雨重现期研究——赵琳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0.雄安新区暴雨等主要天气的毫米波测云仪特征——郭立平(河北廊坊市气象台(雄安新区气象台))
11.7?21保定龙卷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特征——章鸣(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12.城市化对天津近60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事件的增暖影响——司鹏(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
13.表面城市热岛强度与年降雨量关系的再分析——杨小山(南京工业大学)
14.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对热岛与干岛的影响——刘勇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5.基于WUDAPT方法的粤港澳大湾区局地气候分区研究——辛蕊(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6.中国主要城市局地气候区的热特征研究——李娜娜(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7.城市规划气候服务的应用实践——杜吴鹏(北京市气候中心)
18.深圳市重大天气过程“31631”递进式决策服务模式——王明洁(深圳市气象局)
19.北京地区热电气联调联供气象保障服务——闵晶晶(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
20.雄安新区建设中亟待研究的城市气象问题——刘姝(雄安新区气象局)
21.基于城市冠层模式生成长沙典型气候年数据集与建筑能耗模拟——汤亦豪(湖南省气候中心)
22.绿色屋顶和冷屋顶降温策略对亚热带城市热环境的影响——陈丙寅(暨南大学)
23.类型和天气气候条件对武汉市蓝色空间降温效应影响——张丽文(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迷你报告
1.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城市微气候观测网络设计方法——以香港为例——陈璇(香港科技大学)
2.微型(一体式)智能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对比试验及其结果——田愉(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
3.基于缩尺实验探究二维街谷湍流与温度日循环特征——陈冠文(中山大学)
4.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精细化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及应用——程志刚(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5.气压脉动湍流特征及其对湍流动能贡献的实验研究——卫茁睿(北京大学)
6.街道绿化和高宽比对室外热环境和行人热舒适度的影响-缩尺尺度外场实验研究——陈钛涵(中山大学)
7.Multilevel air quality evolution in Shenyang: impact of elevated point emission reduction——李晓岚(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8.地表属性,人为热排放及气候变化对区域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赵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真实城市地表粗糙子层的湍流特征及风速廓线参数化研究——莫梓伟(中山大学)
10.基于激光雷达研究相似天气背景下石家庄大气边界层结构——陈静(石家庄市气象局)
11.基于FY-4A卫星的京津冀对流初生临近预报研究——吴剑坤(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2.基于参数化风场模型的上海台风极值风速估计——叶庚姣(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13.华北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与PM2.5时空演变的研究——李倩惠(北京大学)
14.城市下垫面改变对辽宁中东部城市群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王东东(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15.特大城市屋顶绿化和亮化策略对边界层气象要素和臭氧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钟天昊(南京大学)
16.雄安新区气象条件对创伤事故的影响分析——付桂琴(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17.飞沫扩散在长途大巴环境下的CFD模拟及感染风险研究——罗淇淇(中山大学)
18.雄安新区城市气象服务现状及现发展规划——陈雪娇(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
19.基于风环境的襄阳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向华(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20.基于灾害风险的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及应用——陈训来(深圳市气象局)
21.桐城2020年汛期特大暴雨洪涝决策气象服务回顾与启示——"程向红/蔡冬梅"(安徽省桐城市气象局)
22.杭州市城区热环境遥感评价及水体降温作用——何月(浙江省气候中心)
23.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中气象技术分析——田泓(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24.基于卫星遥感的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柏吉林(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
25.宜昌市近10年植被覆盖度与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张丽(宜昌市气象局)
26.改革创新空调外机设计安装 提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为碳中和做贡献探讨——张一(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