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1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1-11-19 浏览量:10533


  “2021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于2021年11月17-19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交流学习气候预测技术方法为主旨,分享了气候预测新技术新成果。

论坛主会场

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进行,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陈文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钟中教授,清华大学罗勇教授,浙江大学吴仁广教授,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赵勇强研究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王伟胜研究员应邀分别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等专家全程出席了线上交流。论坛共设“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2021年度气候预测总结”及“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四个分论坛,安排线上、线下交流的报告达50余篇参。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及在校师生等400余人在线参加交流活动。

丁一汇院士在线提问

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了本届论坛,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毛恒青、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冯雪竹以及中国气象局相关职能司领导、专家亲临论坛主会场。        

罗勇教授特邀报告


附:论坛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SMART气候预测原理与应用——杨修群(南京大学)
2.我国夏季降水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思考——陆日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水汽在MJO东传中的作用—区域气候模拟研究——钟中(国防科技大学)
4.ENSO和QBO对前冬东亚季风的显著影响及其机理——陈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中国季节降水预测系统(SEDES)——罗勇(清华大学)
6.青藏高原积雪的气候效应——吴仁广(浙江大学)
7.双碳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赵勇强(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
8.新型电力系统对气象的新需求——王伟胜(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专题报告
论坛1.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
1.梅雨极端性成因——张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印度洋偶极子对长江上游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庞轶舒(四川省气候中心)
3.基于CMIP5模式的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洋锋强度对冬季风暴轴影响的未来变化预估——姚瑶(国防科技大学)
4.春季平流层-对流层耦合对前期南亚季风的影响——张成扬(广西气候中心)
5.北极海冰对华南前汛期强降水的影响研究——李欣欣(福建气候中心)
6.大尺度环流因子对东北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李菲(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7.中国冬季气温不同年代际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马锋敏(江西气候中心)
8.北大西洋涛动和北京市冬季持续性雾霾天气的联系——李牧原(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9.湖南雨季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赵辉(湖南省气候中心)
10.气温的天气和气候记忆性特征分析——以济南和青岛为例——刘思宇(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


论坛2.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
1.中部型El Nino形成的不同机制及其未来预估——王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北极涛动的机理诊断与预测研究——聂羽(国家气候中心)
3.长江流域年降水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
4.JMA-CPS2模式对新疆汛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检验评估——曹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
5.第三极气温和积雪的季节—年际气候预测研究——汪芋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热带和热带外起源的夏季东亚经向遥相关——孙旭光(南京大学)
7.动力统计相结合的西太平洋台风盛行路径季节预测——章大全(国家气候中心)
8.基于LSTM模型的上海地区污染次季节预测——瞿元昊(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9.贵州一次转折性升温过程延伸期模式预报评估——王烁(贵州省气候中心)
10.S2S多模式对热带季节内振荡预报评估——王延(陕西省气候中心)


论坛3.2021年度气候预测总结
1.陆面过程在青藏高原动力降尺度中的作用——高艳红(复旦大学)
2.全球聚焦变网格降尺度气候预测系统及在汛期预测中的应用——包庆(大气物理研究所)
3.2020年超强梅雨:MJO和印太海洋的协同作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
4.Annual frequency p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directly affecting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LSTM-FC——胡娅敏(广州区域气候中心)
5.2021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赵俊虎(国家气候中心)
6.海河流域2021年夏季降水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梁苏洁(天津市气候中心)
7.河南省2021年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预测效果分析——吴璐(河南省气候中心)
8.江西2021年5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技术总结——谢佳杏(江西省气候中心)
9.新疆2020/2021年冬季季节内“冷暖急转”预测评估及环流特征初析——贾孜拉?拜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
10.郑州“7.20”极端特大暴雨灾害给我们的启示——郭贝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论坛4.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
1.风光新能源中长期预测与计划优化——肖子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特色气候资源评估与服务实践——王秀荣(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3.基于专业数值模式的太阳能资源短期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叶冬(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4.基于动力-机器学习相结合的风能月尺度预报——王传辉(安徽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5.多种订正方法对风电场风速预报的适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徐丽娜(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
6.黑龙江省气候旅游资源-植被观赏气象指数研究——乔梁(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7.吉林西部风能太阳能资源互补特性研究——王捷儒(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8.复杂地形气候背景下的贵州新能源应用需求调查和挖掘研究——汤天然(贵州省气象台)
9.基于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江苏海上风电场大风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杨茜茜(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10.全球陆地近地面风速的检测归因研究——沈成(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
11.基于MODIS GPP数据产品的辽宁省碳源/汇空间格局分布研究——冯艾琳(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12.山地城市百色气候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李妍君(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13.基于多层次灰色方法的宁波森林公园康养潜力评价——诸葛丰林(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