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于2022年11月22-24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交流学习气候预测技术方法为主旨,分享了气候预测新技术新成果。

论坛主会场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张志刚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在论坛开幕式中强调,做好气候监测预测对于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水资源调配、能源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方针的实施等对开展多维度的气候应用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气候预测和应用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更具体和更高的目标,也是我们全体从事相关气候和气候应用等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同仁的共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论坛为气候监测预测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本次论坛能够碰出火花,进一步找准关键科学问题,明确业务发展方向,促进气候业务和应用服务的深度发展;气象部门各业务单位、科研院所与相关部门、高校等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相互支持,携手共同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挑战,更好发挥气候工作的趋利避害作用。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进行,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何金海教授、张文君教授,中山大学杨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李建平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刘永前教授应邀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论坛共设“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2022年度气候预测技术总结”、“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技术” 及“气候影响评价与气候应用技术”五个分论坛,安排线上、线下交流的报告达50余篇。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及在校师生等500余人在线参加交流活动。

丁一汇院士特邀报告
本届论坛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气象局相关职能司以及各主办单位领导、专家亲临论坛主会场。
附:论坛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气候变化对2022年极端高温的影响——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
2.东亚夏季风降水预测的进展回顾和若干问题——何金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春季前期信号在夏季汛期气候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杨崧(中山大学)
4.从年代际角度透视近年冬季东亚极寒事件及其年代际预测 ——李建平(中国海洋大学)
5.基于非对称热带海气前兆信号的ENSO强度预测 ——张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多时空尺度风电功率预测技术——刘永前(华北电力大学)
专题报告
论坛1.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
1.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年代际变化——温之平(复旦大学)
2.夏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变化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覃皓(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3.华南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评估及异常机理分析——伍红雨(广东省气候中心)
4.ENSO对于夏季西太副高月预测可预报性影响研究——汪栩加(安徽省气候中心)
5.华北区域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机理及预测——谢铁军(北京市气候中心)
6.2022年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和南亚西部极端洪涝的形成机制——何超(暨南大学)
7.准定长波对温湿复合型热浪的影响和机制——袁嘉灿(复旦大学)
8.印度洋海温模态与登陆我国大陆初终旋的关系 ——周群(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9.北太平洋风暴轴与中纬度海洋锋的相互作用——姚瑶(国防科技大学)
10.陆域地表风速未来变化预估及其不确定性评估——查进林(云南大学)
11.欧亚大陆冬季气温季节内冷暖反转的机理及预测——钟沃谷(复旦大学)
论坛2.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
1.El Ni?o对Hadley环流与热带海温关系的调制作用——冯娟(北京师范大学)
2.A storyline perspective-based attribution of the July 2021 Henan record-breaking rainfall event——陈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基于梁氏信息流的因果人工智能对7月降水预报——容逸能(复旦大学)
4.深度学习2022年汛期降水预测回顾及误差分析——施文(清华大学)
5.德国气候预测系统中东亚冬季风的季节预测及可预报性——吴昱树(乌兰察布市气象局)
6.DERF2.0模式对安徽梅雨的检验评估及预测模型——徐敏(安徽省气候中心)
7.西南夏季降水多因子降维客观预测方法研究——庞轶舒(四川省气候中心)
8.基于DERF2.0的华南前汛期降水订正预测——王娟怀(广东省气候中心)
9.东亚夏季风指数与黄淮区域夏季降水变化关系——竹磊磊(河南省气候中心)
10.热带印-太海温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及预测应用——郝钰茜(天津市气候中心)
论坛3.2022年度气候预测技术总结
1.连续拉尼娜事件的爆发机理认识与预测思考—— 郑飞(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2022年盛夏长江流域高温伏旱预测回顾和成因分析——章大全(国家气候中心)
3.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异常高温干旱事件之环流异常特征——郝立生(天津市气候中心)
4.青藏高原热力效应对中国东部地区增暖的影响——邓中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基于因果人工智能的2022年极端干旱预报——马继望(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
6.贵州2011年与2022年主汛期严重干旱过程及影响因子对比分析——王玥彤(贵州省气候中心)
7.2022年“龙舟水”预测复盘——董少柔(广东气候中心)
8.2022年汛期台风活动预测总结分析——韩荣青(国家气候中心)
9.2022年春季我国气候异常成因及预测检验——李多(国家气候中心)
10.2022年2月华南持续性极端低温复盘分析——赖晟(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论坛4.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技术
1.浅谈气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刘辉(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2.双碳目标下的能源气候服务——刘芸芸(国家气候中心)
3.天气尺度环流对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李牧原(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4.西藏地区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及灰色模型预测初探——史继清(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5.江西省避暑资源评价分析——龙余良(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6.未来情景下的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丁从慧(安徽省气象台)
7.重庆万盛黑山谷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刘俸霞(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气象局)
8.大别山区茶叶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曹强(安徽省六安市气象局)
9.小区风环境研究与分析——汤亦豪(湖南省气候中心)
论坛5.气候影响评价与气候应用技术
1.台风灾害情景构建与动态模拟:以海口市为例——方伟华(北京师范大学)
2.4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空变化格局分析——张云霞(国家减灾中心)
3.月季年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关键技术——王国复(国家气候中心)
4.广东省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危险性分析——徐金勤(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
5.内蒙古暴风雪变化特征及其风险概率研究——王学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局)
6.基于多元数据的开发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师莉红(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7.变暖背景下南宁市气候承载力定量评价——李妍君(广西气候中心)
8.天津百年均一化气温日值序列的构建——司鹏(天津市气象局)
9.安溪茶区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分析——陈立(福建省气候中心)
10.基于风热环境评估的平顶山市城市通风廊道构建——潘攀(河南省气候中心)
11.基于SPEI的濮阳市夏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研究——董建设(河南省濮阳市气象局)
12.北极地区海冰变化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影响研究——佟欣怡(新疆气候中心)
13.2000-2021年长江流域植被NPP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勤(湖北宜昌市气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