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
日期:2022-11-30 浏览量:6523

 

202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于2022年11月29-30日成功举办。会议围绕2021年发生的典型天气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交流最新预报技术和经验,分析查找预报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讨提高预报水平的思路和举措。

202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现场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进行,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珠江委水文局钱燕副局长、国家气象中心陈涛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郑永光研究员、福建省气象台吴启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王新研究员应邀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重点聚焦过去一年重大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同时也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预报的影响,以及今年以来高温天气、珠江流域异常降水等天气,还包括了最新观测资料应用和智能网格预报等天气预报的关键支撑和未来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做特邀报告

会议共收到投稿300余篇,参加交流报告130余篇,墙报交流91篇。会议共设一个主会场、六个分会场,分别围绕暴雨暴雪、强对流天气、水文气象、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技术、集合预报、数值预报解释、台风与海洋、环境气象、灾害天气、寒潮、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研讨。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及在校师生等500余人在线参加交流活动。

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福建省气象局与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委员会、福建省气象学会联合承办。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张志刚、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出席会议并主持大会特邀报告,组织对分会场交流成果进行了总结。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气候变化对2022年极端高温的影响——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
2.珠江“22.6”暴雨洪水分析——钱燕(珠江委水文局)
3.“21.7”河南极端暴雨多尺度特征和可预报性分析——陈涛(国家气象中心)
4.降水分级最优化权重集成技术及业务应用——吴启树(福建省气象台)
5.基于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和临近预报技术——郑永光(国家气象中心)
6.风云卫星在台风监测预报业务应用的发展与展望——王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大会报告
1.北京一次低涡内部强降水成因——张迎新(北京市气象台)
2.2021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向纯怡(国家气象中心)
3.海风锋激发的“后向传播”系列超级单体的数值模拟研究——戴建华(上海中心气象台)
4.四川盆地“2021.7.10”西南涡暴雨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肖递祥(四川省气象台)
5.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的设计与实现——刘凑华(国家气象中心)
6.建党百年文艺演出期间复杂天气分析及预报策略探讨——雷蕾(北京市气象台)
7.2021年11月4-9日中东部寒潮雨雪特征及东北强降雪成因分析总结——孟庆涛(国家气象中心)
8.城市暴雨内涝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研究——郝莹(安徽省气象台)
9.2021年夏秋两次重大洪水事件的地面灾损评估方法研究——范锦龙(卫星气象中心)
10.一次春季极端大风事件中极值风速与风速波动形成机制的讨论——刘畅(山东省气象台)

分会场报告
(一)暴雨分会场
1.2021年北京两类典型暴雨过程特征及其可预报性分析——张琳娜(北京市气象台)
2.四川冕宁“6.26”突发暴雨形成机制及预报分析——陈博宇(国家气象中心)
3.冷平流强迫和地形作用下暖区特大暴雨的预报误差分析——黄美金(福建省气象台)
4.21.7河南极端暴雨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及水汽收支——刘梅(江苏省气象台)
5.“9.4”渤海湾沿岸局地极端强降水的成因分析和预报检验——易笑园(天津市气象台)
6.四川盆地一次预报偏西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康岚(四川省气象台)
7.河南“21.7”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低空急流和低涡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孔期(国家气象中心)
8.一次低纬高原秋季极端暴雨成因分析——梁红丽(云南省气象台)
9.两次西风槽影响下的北上台风导致的强降水对比分析——卢焕珍(天津市气象台)
10.似天气背景下深圳两次前汛期降水过程对比分析——李超(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11.对流层高层冷涡对“21?7”河南持续性极端暴雨影响分析——蔡芗宁(国家气象中心)
12.2020年山东最强暴雨过程预报难点分析——孙兴池(山东省气象台)
13.黑龙江省西部相邻两日暴雨成因对比分析——孟莹莹(黑龙江省气象台)
14.EC模式强降水预报偏差订正方法研究及应用——张娇(安徽省气象台)
15.河南“21.7”强降水事件极端性分析——董全(国家气象中心)
16.江淮梅雨期不同类型暴雨锋生特征及环流结构分析——金小霞(江苏省气象台)
17.CMA-GFS对一次西南涡路径预报偏南的诊断分析——徐国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8.台风烟花持续性强降水特征及成因分析——杨舒楠(国家气象中心)
19.北京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赵玮(北京市气象台)
20.贺兰山东麓暴雨的中尺度分布特征及可能的成因初探——陈豫英(宁夏气象台)
21.西风和印度季风协同作用对塔里木盆地极端暴雨影响的初步分析——张俊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22.2021年6月28日-7月1日赣闽地区降水集中期超历史降水过程总结——陈翔翔(江西省气象台)

(二)暴雨、暴雪分会场
1.北京降雪过程中边界层东风与暖湿气流的作用机制——于波(北京市气象台)
2.一次北上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熊秋芬(干部培训学院)
3.山西省冬季雪灾天气特征及风险区划——赵桂香(山西省气象台)
4.引发长三角地区特大暴雨的MCC发展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刘晓波(国家气象中心)
5.“21?7”河南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许冠宇(河北省气象台)
6.2021年11月8日黑龙江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分析——马国忠(黑龙江省气象台)
7.2021年2月下旬山西两次大暴雪过程极端性对比分析——王思慜(山西省气象台)
8.2021年7月11-13日华北暴雨过程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张夕迪(国家气象中心)
9.安徽省积雪效率和积雪密度特征分析——魏凌翔(安徽省气象台)
10.2021年吉林省一次强雨雪天气过程分析——云天(吉林省气象台)
11.2020年天山山区夏暴雪成因及转雪指标分析——李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乌鲁木齐区域中心气象台))
12.2022年2月下旬湖南一次极端暴雪卫星以及双偏振雷达应用分析——赵恩榕(湖南省气象台)
13.陕西北部两次对流暴雨环境条件及触发机制对比分析——屈丽玮(陕西省气象台)
14.杭州大雪的成因和预报指标分析——李进(杭州市气象局)
15.灾害性暴雨过程中的业务技术流程讨论--以‘郑州0719’特大暴雨过程为例——漆梁波(上海中心气象台)
16.中国东北地区两场罕见冻雨过程的对比分析——王宁(吉林省气象台)
17.2021年6月黑龙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分析——国世友(黑龙江省气象台)
18.600毫巴资料在青海高原“7.25”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徐亮(青海省气象台)
19.2021年内蒙古中北部一次极端暴雪过程的湿位涡分析——王学强(锡林郭勒盟气象台)

(三)强对流天气分会场
1.多源新型观测资料在北京夏季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研究——何娜(北京市气象台)
2.‘21×7’河南极端强降水小时至分钟尺度雨量特征分析——张亚妮(国家气象中心)
3.江苏“4?30” 强风雹成因及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陈圣劼(江苏省气象台)
4.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的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肖贻青(陕西省气象台)
5.2020年“6.24”豫北强飑线发展维持机制分析——史一丛(河南省气象台)
6.精分雷达改进效果观测评估——王睿(广东省气象台)
7.四川盆地西南部沿山发展型和未发展型短时强降水环境特征对比分析——陈贝(乐山市气象台)
8.银川河东机场低空风切变气候特征统计及分型研究——杜星(民航宁夏空管站)
9.2021年5月14日江苏吴江盛泽EF3级龙卷过程分析及预报服务思考——王磊(江苏省气象台)
10.2019年7月3日辽宁开原超级单体风暴伴随EF4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耿世波(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11.干湿型强降水风暴偏振特征差异性分析——郭飞燕(青岛市气象台)
12.广东沿海一次暴雨过程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差异分析——叶朗明(江门市气象局)
13.2020年海南前汛期一次飑线过程演变和机理分析——柯元惠(海南省气象台)
14.天气雷达多仰角数据融合产品在业务应用中的潜力:以郑州“7?20”特大暴雨为例——李浩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5.“5.10”常山凉亭倒塌事件和弓形强飑线发展过程分析——郭巧红(浙江省气象台)
16.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天气统计特征初分析——左涛(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17.“7.21”保定清苑龙卷SA/X波段雷达等多源资料特征分析——裴宇杰(河北省气象台)
18.东北冷涡背景下强降水和大冰雹多单体雷暴的双偏振雷达特性对比分析——王太微(辽宁省气象台)
19.2021年山东西北部一次极端雷暴大风天气形成及维持机理分析——周云栋(民航华东空管局山东分局)
20.冷涡背景下一次微型超级单体龙卷的雷达特征和物理过程探究——袁潮(盘锦市气象台)
21.C波段双偏振雷达在正安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肖蕾(遵义市气象台)

(四)暴雨、强对流天气、环境气象分会场
1.2021年4月23日陕西极端暴雨过程成因及模式偏差分析——赵强(陕西省气象台)
2.四川盆地一次暖性西南低涡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邓承之(重庆市气象台)
3.“两难”困境下决策气象服务的策略探析——邵颖斌(福建省气象台)
4.2021年7月11日山东莘县EF2~EF3龙卷天气分析——孟宪贵(山东省气象台)
5.贵州省六枝特区牂牁江翻船事件天气分析——周明飞(贵州省气象台)
6.EC数值预报在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刘辉权(民航西南空管局)
7.宁夏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特征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葛森(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
8.西藏短时强降水灾害阈值研究——奚凤(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9.探空资料在双流机场雷暴天气过程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邹永成(民航西南空管局)
10.宁夏“3.15”强沙尘暴天气成因综合分析——杨婧(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
11.阿克苏地区“8.16”致灾冰雹过程分析——李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12.海河流域暖区暴雨过程中中尺度涡旋演变特征——王颖(天津市气象台)
13.杭州机场浓雾天气中跑道视程变化特征及预警指数分析——黄琪波(民航华东空管局浙江分局)
14.北京夏季一次暴雨过程中午后和夜间对流发展特征差异研究——罗琪(国家气象中心)
15.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气象保障服务工圆满成功——于超(国家气象中心)
16.2021年9月22-28日山西连阴雨期间环流特征及暴雨成因分析——马丽(山西省气象台)
17.北疆沿天山一带持续性浓雾过程观测特征分析——王清平(民航新疆空管局)
18.济南机场连续两次大雾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栾晓辉(民航华东空管局山东分局)
19.贵州高原喀斯特山区磷矿区域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及评估——尚媛媛(贵州省气象台)
20.2020年初夏4次南疆西部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与中小尺度特征——于碧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21.乌鲁木齐机场不同类型雷暴的移动特征分析——王楠(民航新疆空管局)

(五)天气预报技术方法、智能网格、数值预报解释应用分会场
1.海南岛一次典型秋汛期暴雨过程的不同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初探——吴志彦(海南省气象台)
2.国家级强对流客观短时预报实现及性能评估——田付友(国家气象中心)
3.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冰雹自动识别——兰明才(湖南省气象台)
4.浙江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付远(浙江省气象台)
5.多源遥感探测资料在冬季降水相态预报分析中的应用——管理(上海中心气象台)
6.基于融合技术的雷达外推预报和RUC模式预报试验研究——王俊超(武汉暴雨所)
7.MOAP气象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宋文彬(国家气象中心)
8.基于陆面资料的济南夏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误差分析——李恬(济南市气象局)
9.基于动力降尺度方法的淮河流域延伸期降水预报——伯忠凯(山东省气候中心)
10.基于客观环流分型的华南逐时循环同化模式小时降水预报的SAL检验——陈龙(湖南省气象台)
11.卫星资料循环同化改进台风“烟花”(2106)预报试验研究——张红蕾(浙江省气科所)
12.西北地区ECMWF-HR云量预报产品的检验评估——魏栋(甘肃省气象台)
13.辽宁区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及多模式数值预报空间检验——于跃(辽宁省气象台)
14.复杂地形对浙北梅汛期暴雨智能网格预报影响及订正方法研究——王丹丹(湖州市气象局)
15.基于西南区域模式预报的陡峭地形过渡带降水地形订正方法——黄楚惠(四川省气象台)
16.基于集成学习的张家口赛区场馆温度和风速客观预报技术——孙卓(河北省气象台)
17.宁夏两次低涡暴雨过程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试验——苏洋(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
18.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雨数值模式预报空间误差特征——张君霞(甘肃省气象台)
19.基于改进卷积技术的雷达回波图像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聂道洋(抚州市气象台)

(六)台风、寒潮、水文气象、灾害天气分会场
1.“卢碧”路径预报难点分析及改进思路——林金凎(福建省气象台)
2.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复杂地形下高影响风场的多维结构特征和可预报性分析——段宇辉(河北省气象台)
3.台风“灿都”(2114) 路径预报难点及华东近海台风预报着眼点——钱奇峰(国家气象中心)
4.台风“卢碧”(2109)延伸期预报服务技术总结与成因分析——陈丽兰(福建省气候中心)
5.2020年8月黄河中游致洪暴雨气象水文特征——乔春贵(河南省气象台)
6.2021年11月4-9日我国大范围寒潮降温和大风成因分析——张峰(国家气象中心)
7.2020年4号台风“黑格比”过程分析——刘松波(民航温州空管站)
8.11月4日至8日北方寒潮过程观测实况分析——王佳(探测中心)
9.基于绝对角动量的热带气旋径向风速廓线分析模型——严睿恺(浙江省气象台)
10.冬奥高山滑雪中风的预报初探——熊敏诠(国家气象中心)
11.京津冀地区1961-2020年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特征和影响路径分析——李丹华(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12.青海省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的构建——管琴(青海省气象台)
13.黑龙江流域2021年洪水水文气象分析——王蒙(国家气象中心)
14.黄海西部海域海雾指数的初步构建及其应用——曹越男(国家气象中心)
15.双台风远距离水汽输送对“21.7”河南暴雨的影响——周洁(兰州大学)
16.2021年汉江秋汛的水雨情特征及致洪成因分析——高琦(湖北省气象台)
17.台风“烟花”的主要特点和路径预报难点分析——王海平(国家气象中心)
18.江苏省2021年2月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施逸(南京市气象局)
19.以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为例的山地气温特征研究——李嘉睿(国家气象中心)
20.2021年4月30日南通通州湾极端大风成因分析——王坤(南通市气象局)
21.不同天气背景下江西气温日变化特征分析——刘春(江西省气象台)
22.基于集合预报的台风强度方程的建立及应用——胡海川(国家气象中心)
23.台风“烟花”与“温比亚”对江苏地区降水及雨滴谱特征对比分析——张庆池(徐州市气象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