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2年海峡两岸气象青年科技交流汇成功举办
日期:2022-12-02 浏览量:5796

 

2022年11月30日,海峡两岸气象青年科技交流汇活动拉开序幕。交流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别在北京、福州、台湾设立三个会场。

11月30日-12月1日,海峡两岸气象青年科技交流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学会、福建省气象局主办,福建省气象学会、福州市气象局、福州市气象学会承办,台湾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协会、台湾升昌龙科技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活动开幕式,福建省气象学会理事长、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 局长潘敖大、台湾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曾鸿阳出席活动并致辞。福建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气象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冯玲女士出席活动。 

北京会场

潘敖大在致辞中表示,海峡气象青年汇活动已成为海峡青年节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为惠泽两岸民生,深化两岸气象交流,合力推动两岸气象“从交流走向交融,从学术走到应用,从共享走向共创”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气象局正加快推进 “1314”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欢迎海峡两岸广大气象青年参与到福建气象科技创新、两岸气象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来,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曾鸿阳先生在致辞中对两岸气象青年提出工作展望与期许,他希望两岸青年人要有创意,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两岸气象科技研究成果惠及两岸民生。

福建会场

台湾会场

在为期两天科技交流活动中,来自台湾大学、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海峡两岸青年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围绕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天气成因分析、过程机理及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等内容展开交流和研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汉卿教授、林煜棋教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吴宛真博士等在大陆工作的台湾青年气象专家应邀做精彩特邀报告;台湾大学钟吉俊先生、台湾安吉气象决策资讯有限公司林伟文先生通过云端在台湾会场做邀请报告。科技交流活动筹备期间,共征稿150余篇,组委会甄选了30余篇进行了报告交流、120余进行了篇墙报交流,科技交流活动得到两岸气象青年高度关注,线上、线下观看并参加交流约200余人。

两天的科技交流后,12月3日两岸气象青年通过云端连线分别在福建分会场、台湾分会场继续开展海峡气象青年说活动,特邀知名脱口秀演员现场进行气象脱口秀表演,展示海峡两岸的气候景观,发布“福马共同家园24节气”,通过挖掘马祖气候资源,推介马祖“气象+旅游”景观,助力马祖旅游产业发展,增进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台湾青年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两岸气象科技融合发展。

本活动得到中国科协港澳台办公室2022年海峡两岸暨港澳科技人文交流项目的资助,为气象科技互动发展、两岸气象人才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积极的良好互动格局。




附:论坛交流论文
(一)特邀、邀请报告
1.ENSO季节锁相机理——陈汉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杭州市大气硫酸盐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同位素技术应用——林煜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数值模式微物理过程的冰雹模拟和参数化——吴宛真(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
4.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a Wind Gust Event during the Merging of a Bow Echo and Mini-Supercell in Southeastern China——郑辉(厦门市气象局)
5.Inter-Zone Differences of Convective Development in a Convection Outbreak Event over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黄亦鹏(厦门市气象局)
6.能被买单的农业气象服务——林伟文(安吉气象决策资讯有限公司)
7.APPLICATION OF KDP EVOLUTION ON THE VERY-SHORT-RANGE RAINFALL FORECAST——钟吉俊(台湾大学)
(二)大会报告
1.东南沿海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中云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谢祖欣(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多阵风锋在一次大湾区极端强降水中的作用机制——张晶晶(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
3.长三角地区盛夏副高型局地对流触发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分析——辛辰(上海中心气象台)
4.极端高温形势下福州市臭氧浓度异常升高及影响因素分析——林昕(福州市气象局)
5.华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的对流特征和发展机制分析——蒲义良(广东省江门市气象局)
6.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a mid-latitude westerly trough on stratospheric gravity waves generated by Typhoon Lekima (2019)——王顼(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7.CLDASSD: Reconstructing Fine Texture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Using Super-Resolution Technology——葛玲玲(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8.东海四月海雾频率年际变化的分析——郭九华(台州市气象局)
9.登陆后台风螺旋雨带“列车效应”相似个例分析——翁之梅(台州市气象局)
10.浮标碰撞与海浪实况及三轴加速度相关性分析——陈旻豪(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
11.云宏观参数和过冷水的毫米波雷达反演研究——郑佳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2.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a Winter Haze Episode over the Area around Bohai Bay in Northeast China: Insights from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bservations of Boundary Layer——康博识(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13.盆地北部秋季一次罕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王璐思(四川省广元市气象局)
14.Assessment of Changes in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under 1.5°C and 2.0°C Global Warming in Transitional Climate Basin by Multi-RCPs and Multi-GCMs Approach——郝莹(安徽省气象台)
15.Discriminating Technique of Typhoon Rapid Intensification Trend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周冠博(国家气象中心)
16.基于多源数据的华东沿海强风过程延伸期预报——谢潇(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
17.2022年5月龙岩连续性暴雨特征分析——江帆(福建省龙岩市气象局)
18.锡林郭勒盟强龙卷环境场及雷达特征分析——王学强(锡林郭勒盟气象局)
19.一次台风快速增强过程的大涡模拟——刘梦娟(上海台风研究所)
20.辽宁一次局地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田莉(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21.复杂地形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夜间暴雨的作用——李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2.六盘山顶云凝结核数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林彤(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23.大气与地形环境对林火蔓延的影响研究—以“3.17”森林火灾为例——王宇虹(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4.2022年春季浙江沿海海面一次持续性海雾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傅方奇(浙江省气象台)
25.东亚大气环流对登陆我国热带气旋路径的影响——庞琦烨(浙江省气象台)
26.地形作用下的边界层低空急流对四川盆地西部山地夜间暴雨水汽输送的影响——吴安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7.视频图像检测能见度应用于气象光学视程的研究——李杨(民航贵州空管分局)
28.台风“黑格比”造成浙东北滞后型暴雨成因分析——吴俊杰(宁波市气象台)
(三)墙报交流
1.浙江省水电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评估——张弛(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2.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开展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研究——蔡康龙(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
3.基于多机器学习算法的高速公路大雾天气识别研究——王远谋(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
4.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征——王曼(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5.近12年浙江短时强降水气候背景研究——高丽(台州市气象局)
6.揭西县康养气候资源分析——李晓桃(揭阳市气象局)
7.珠三角极端降水的对流和微物理次季节特征——于淑婷(济南市气象局)
8.基于随机森林的兰州市短期降水预报技术研究——秦豪君(兰州中心气象台)
9.2022年2月华南持续性极端低温阴雨过程成因分析——赖晟(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10.6月24日舟山区域强对流天气浅析——张绍会(舟山市气象局)
11.辽宁双偏振天气雷达质控算法研究——侯畅(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12.近32a黔东南昼夜极端强降水事件非对称性分析——周智晖(贵州省从江县气象局)
13.202年11.07葫芦岛地区一次极端暴风雪成因分析——李琳(绥中县气象局)
14.驻马店市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背景分型与物理量特征——贾浩松(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
15.口述史在大连气象史研究中的意义与思考——周龙(大连市气象局)
16.突泉县2021年气象要素对光伏发电量的影响分析——张亚军(突泉县气象局)
17.基于气象实况数据的K聚类算法的气温日变化研究——张修远(佛山市气象局)
18.浅谈寿县孔庙防雷设计——袁绪永(安徽省寿县气象局)
19.天台县发展高山蔬菜茄子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王盼盼(天台县气象局)
20.气象科普文创产品设计思路的探索与研究——赵果(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
21.中国冬季背景大气碳质气溶胶来源定量解析——张煜娴(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2.不同边界层方案对浙江海雾的数值模拟实验——陆桥(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
23.近60年玉溪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评估——韩敏(玉溪市红塔全场气象局)
24.基于MaxEnt模型的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潜在分布模拟——王茹琳(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25.顾及地形差异的高速路面结冰预报模型研究——黄佳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6.基于CMIP6的湖北省取暖、降温度日预估分析——王苗(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27.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甲烷通量变化特征——李侠丽(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气象局)
28.一种全国大范围降温天气的气温预报检验方法——唐延婧(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
29.锡盟南部短时强降水分布及监测预警技术分析——白海云(锡林郭勒盟气象局)
30.台风“暹芭”导致宿州市暴雨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汪梦瑶(宿州市气象局)
31.塑料大棚低温和连阴雨灾害风险预报方法研究——张建军(上海闵行区气象局)
32.台风“天鸽”影响云南红河的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分析——韩迁立(云南省红河州气象局)
33.基于2SeaColor 模型的辽河口水色三要素时空变化分析——张晓涵(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34.锡林郭勒盟2000-2020年际及月际NPP时空变化分析——李慧融(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35.基于锡林浩特站点通量的遥感二氧化碳精度验证——李慧融(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36.三套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广西的适用性评估——何莉阳(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37.《多源观测资料在烤烟气象减灾服务中的应用研究》——徐舒扬(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38.气象和环境因素对浙江台州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预报预测——王丽娟(台州市气象局)
39.《2010-2019年杭州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张眉(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40.2022年盛夏江西极端高温成因分析——张娟娟(江西省气候中心)
41.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特性和类型的城市级变化——蔡宏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42.西南山地电力走廊导线覆冰及风载荷观测试验——蔡宏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43.中国云类型和云相态分布特征及与云温的关系——杨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44.基于动力-统计降尺度的候尺度降水模型——招佐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45.江西省双季早稻直播适宜播种期的区域划分——段里成(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
46.江西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效率研究——林志坚(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
47.豫南一次由边界层冷空气引发的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王璐璐(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
48.基于政务钉钉的突发系统渠道拓展研究与应用——丁雨鑫(浙江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49.2022年4月24-25日宿州降水过程预报预警失败原因分析——张振宇(宿州市气象局)
50.“6.13”强对流过程成因和短临预报分析——杨天禧(沧州市气象局)
51.广西两次罕见致灾冷空气活动过程中Rossby波作用的差异及成因——覃皓(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52.科普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研究——以安徽开发气象科学与地域文化互融的科普产品为例——韦炜(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53.台风烟花外围所致临海暴雨特征分析——蒲哲(临海市气象局)
54.最优集合方法在山西短中期降水预报中的应用——闫慧(山西省气象台)
55.新兴县一次暴雨过程预报预警服务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伍小红(广东省新兴县气象局)
56.A comparative study of multi-model ensemble forecastingaccuracy between equal- and variant-weight techniques——魏晓敏(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57.多源资料在江西几次强降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陈娟(江西省气象台)
58.实况分析系统RTOS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石锐(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59.地表以下虚假风场对东亚局地Hadley环流的影响——许之航(浙江省台州市气象局)
60.江淮地区一次雨雪天气的多源观测资料分析——李萌萌(安徽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61.重点人群气象科普工作探讨——以农民群体为例——李倩(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62.我国公众教育整体战略中气象科普的价值分析——穆俊宇(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63.一种短时强降水雷达客观识别方法研究——刘诗韵(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气象局)
64.富宁县气象防灾减灾现状及其问题研究——农韵璇(云南省富宁县气象局)
65.宁夏平原一次局地极端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任小芳(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
66.多源雷达资料在六盘山西侧强对流暴雨的应用——张晓茹(宁夏气象台)
67.基于WOFOST模型的辽西地区典型旱年不同播期玉米干旱损失评估——方缘(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辽宁分院)
68.基于静止卫星的广西太阳辐射评估——黎微微(桂林市气象局)
69.线状MCSs强降水特征及形成条件——许敏(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
70.海西多源资料在轻微污染过程分析中的应用——李菲(厦门市气象台(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
71.福建省风向传感器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林莹晶(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
72.春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途径及其对产量和水分供应的影响——米娜(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73.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空间分布与亚洲阻塞流型域及其冷空气活动路径——苏丽欣(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74.基于ISCCP和CMORPH-AWS的中国南方地区云和降水关系分析——范思睿(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75.大涡模拟与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台风主雨带对流结构差异——蒋悦(泉州市气象局)
76.中国西南夏半年暴雨洪涝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谢清霞(贵州省气象台)
77.基于SVM的FY-2G卫星冰雹识别概率分布特征分析——彭宇翔(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78.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相控阵雷达资料分析——李皓(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79.福建省PM2.5和O3双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郑秋萍(厦门市气象台)
80.龙卷风灾害防治研究——以5?14武汉龙卷风案例为例——段永亮(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81.基于主成分和云模型的冬小麦种植信息提取研究——孙秀邦(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局)
82.一次冷涡影响下的山东强对流过程分析——崔金梦(山东省气象台)
8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促进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唐玉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84.泉州沿岸雾气候特征及遥感监测产品应用验证——严韬(泉州市气象局)
85.宁波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数据获取率分析——励臣儒(宁波市气象网络与装备保障中心)
86.基于回归分析的雷电监测预警模型研究及应用——刘威(宁波市镇海区气象局)
87.2001—2020年川西北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王鑫(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88.突发性局地短时大暴雨过程分析与CMA_3KM数值预报应用——范艺(四川省宜宾市气象局)
89.六盘山区雾的时空分布及微观特征初步分析——党张利(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90.基于云雷达的不同降水类别下云垂直结构特征及增雨效果评估研究——邓佩云(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91.闵行区近10年极端降水影响系统分析——洪哲澄(上海市闵行区气象局)
92.廊坊市应对“8.18”强降雨防御工作经验——侯奇奇(廊坊市气象局)
93.川西北高原夏季草莓生产气候适应性研究——邹雨伽(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94.珠海市负氧离子时空特征及预报方程初探——刘小菊(珠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95.孝感8.12暴雨过程致灾危险性评估——王芬(湖北省孝感市气象局)
96.El Ni?o衰减速率对次年夏季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周群(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97.地面辐合线对触发珠三角超级单体的影响机制——白兰强(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
98.新世纪我国气象科普图书发展研究——王晓凡(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99.1961-2015年库尔勒市热量资源特征分析——李锦虎(喀什地区伽师县气象局)
100.2020年7月10日西安短时强降水天气分析——贺瑶(宝鸡市气象局)
101.温州非台风影响下的极端降水个例特征分析——章梦臻(乐清市气象局)
102.青岛春季海雾入侵机理分析及在预报应用中的尝试——时晓曚(青岛市气象台)
103.嘉兴市暴雨预警信号发布特征分析——陈周旺(嘉兴市气象局)
104.五月南亚高压经向位置变化与季风爆发——曾振杰(佛山市气象局)
105.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在重庆“8.21”山火救援中的作用——吉莉(重庆市北碚区气象局)
106.我国天气衍生品设计-以温度为例——齐丹(国家气象中心)
107.浅谈大兴安岭地区气象服务助力冰雪经济发展——李博(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
108.浅谈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在防雷检测中的应用——孙自胜(六安市气象局)
109.DeepLearning-Based Downscaling of Early-Year CLDAS Relative Humidity by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Sources of Data: A Test of An Algorithm——Bin BAI(电子工程学院)
110.To Accurately and Lightly Downscale the Temperature Field by Deep Learning——Ruian TIE(航空航天信息研究所)
111.宣城市双季早稻常见气象灾害及应对——曹鲁(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局)
112.“卢碧”与“海贝思”台风特点及其造成暴雨过程对比分析——孙巍巍(福建省宁德市气象局)
113.近32a黔东南昼夜极端强降水事件非对称性分析——周智晖(贵州省从江县气象局)
114.一种全国大范围降温天气的气温预报检验方法——唐延婧(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
115.基于PSCF与CWT方法的赣江新区大气污染物潜在源区个例分析——蒋子瑶(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16.泉州沿岸雾气候特征及遥感监测产品应用验证——严韬(泉州市气象局)
117.华南前汛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和发生环境分析——陈杨瑞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18.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分析——李宗昊(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119.“义新欧”中欧班列智慧气象保障服务研究——单权(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120.江西省中小水电智慧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检验——谢克勇(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121.1961-2020年湖南省端午水特征分析——罗潇(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