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3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暨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二届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3-04-18 浏览量:67883

 

2023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于2023年4月16-18日在厦门市成功举办。

王金星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龚建东研究员、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坤教授、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主任代刊研究员应邀分别做了天气科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影响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国家级数值预报新进展及未来发展;华南弓状回波强对流致灾大风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网格预报进展综述的精彩特邀报告。特邀报告通过中央气象台微信视频号、中央气象台微博、知乎平台、微赞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看达20万人次。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及在校师生等80余家单位的27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围绕暴雨暴雪、强对流天气、高温、水文、环境、寒潮、数值预报释用、台风与海洋等领域的预报技术方法开展研讨。本次会议安排了5个特邀报告,11个大会报告,143个分会场报告,132篇墙报。会议最后,7个分会场的交流成果总结在大会上进行了分享。

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主任委员矫梅燕致辞

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主任委员矫梅燕、福建省气象局局长潘敖大、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厦门市气象局局长张长安、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天气处处长薛红喜、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副主任委员魏丽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福建省气象局局长潘敖大致辞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福建省气象局、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委员会 、福建省气象学会、厦门市气象局承办,厦门市海峡气象开放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气象天文学会协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谈天气科学:过去、现在与未来——谈哲敏(南京大学)
2.影响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
3.国家级数值预报新进展及未来发展——龚建东(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
4.华南弓状回波强对流致灾大风形成机理研究——赵坤(南京大学)
5.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网格预报进展综述——代刊(国家气象中心)

大会报告
1.风暴摄影——艺术与科学的碰撞——刘屹靖(江西逐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2022年6月26-27日华北冷涡背景下暴雨预报偏差分析——董全(国家气象中心)
3.过台湾岛台风极端降水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研究进展——潘宁(福建省气象台)
4.2023年1月北京罕见初雪过程的降水相态成因分析——荆浩(北京市气象台)
5.“2022.6.27”东北双雨带强降水成因及预报不确定性分析——谭政华(辽宁省气象台)
6.“梅花”台风关键时间点路径预报误差分析及改进的途径——漆梁波(上海中心气象台)
7.火山灰云在气象卫星资料中的识别——曾喜(民航海南空管分局)
8.海南岛暖季区域数值模式降水精细化预报检验——吴俞(海南省气象台)
9.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暖区暴雨中两个过程的比较分析——黄楚惠(四川省气象台)
10.昆仑山北坡两次极端暴雨的气流模型与水汽输送特征——李如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11.次天气尺度系统在强浓雾形成中的作用——石春娥(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分会场报告
(一) 暴雨分会场
1.基于小时降水观测数据的辽宁地区降水精细化特征——李萍(辽宁省气象台)
2.天津地区“7.3”极端降雨过程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分析——陈宏(天津市气象台)
3.华北盛夏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低涡结构及发展机制分析——何丽华(河北省气象台)
4.基于拉格朗日法研究远距离台风对郑州“7?20”极端暴雨水汽输送特征的影响——李健(民航河南空管分局)
5.皖南初春平行线状对流系统引发的大暴雨分析——周昆(安徽省气象台)
6.低空γ中尺度涡旋对局地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杨磊(辽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7.吕梁山两次夜间暴雨的边界层特征及能量来源与转换——王一颉(山西省气象台)
8.面向登陆北上台风暴雨的多尺度系统敏感性分析及预报改进应用试验——陈博宇(国家气象中心)
9.不同气候背景下南疆暖季暴雨特征和差异——杨霞(新疆气象台)
10.2212号台风“梅花”引发辽宁大暴雨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于凡越(辽宁省气象台)
11.福建前汛期暖区暴雨锋生结构特征合成分析——刘玉(三明市气象局)
12.春季江南北部不同阶段暴雨性质及触发条件差异分析——郑丽君(上饶市气象局)
13.海南岛春季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石娟(海南省气象台)
14.冬季风冷涌对马来西亚暴雨洪水事件影响研究——杨舒楠(国家气象中心)
15.边界层急流在一次华北暖区大暴雨过程中的特征和作用——闫雪瑾(河北省气象台)
16.2022年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与夏季风关系初探——廖胜石(广西气候中心)
17.2022年6月17-22日华南龙舟水极端暴雨过程天气学成因——任鹏飞(广东省气象台)
18.宜昌南部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及特征分析——张翠(宜昌市气象局)
19.湖南强降雪气候特征及典型强降雪天气水汽输送特征分析——胡燕(湖南省气象台)
20.盆地北部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王璐思(广元市气象局)

(二)暴雨、暴雪分会场
1.北京冬奥期间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预报检验和思考——翟亮(北京市气象台)
2.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提拉米苏”降雪天气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王清平(民航新疆空管局)
3.冬奥赛期及赛期同期雨雪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分析——杜佳(北京市气象台)
4.华北暴风雪过程中边界层中尺度扰动涡旋和水汽输送特征的分析——易笑园(天津市气象台)
5.山西区域性暴雪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研究——杨淑华(大同市气象局)
6.两次相似路径的北上台风极端风雨成因的对比分析——王宁(吉林省气象台)
7.陕南汉江盆地一次冷锋触发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及预报检验——肖贻青(陕西省气象台)
8.引起陕南暴雨的西南涡特征分析——姚静(陕西省气象台)
9.松辽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研究——纪玲玲(吉林省气象台)
10.2022年初江苏省两次不同类型降雪过程成因诊断对比分析——陈蔚(江苏省气象台)
11.2021年12月山东半岛两次海效应降雪环境特征对比分析——刘畅(山东省气象台)
12.淮河流域(河南段)连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梁钰(河南省气象台)
13.2022年冬季鄂西南两次暴雪过程对比分析——罗菊英(恩施土家族苗族气象局)
14.2022年1月底至2月下旬贵州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及成因——杜小玲(贵州省气象台)
15.一次暴雪过程中低层降温机制及模式预报偏差分析——赵强(陕西省气象台)
16.2022年6.21银川短时暴雨天气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刘鹏兵(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
17.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强对流暴雨的地面要素演变特征及其对流系统触发机制研究——叶培龙(兰州中心气象台)
18.哈密市夏季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及其触发机制对比分析——热依拉·玉努斯(新疆哈密市气象局)
19.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概念模型——陈豫英(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
20.应用FY卫星产品分析陇东半干旱区特大暴雨事件云特征——李晨蕊(兰州中心气象台)
21.2022年8月13-14日青海东部大到暴雨的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管琴(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三)强对流天气分会场(1)
1.乌鲁木齐一次极端大风触发机理及精细结构分析——汤浩(新疆气象台)
2.东北冷涡背景下两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分布和环境条件特征对比分析——曹艳察(国家气象中心)
3.两次入海后不同变化的中尺度对流过程模拟——胡田田(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4.2000-2021年我国民航局属机场冰雹统计特征分析——李娜(航空气象中心)
5.辽宁一次准线状对流系统内γ中尺度涡旋结构及演变分析——袁潮(盘锦市气象局)
6.2022年辽宁两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对比分析——陈宇(辽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7.江苏沿海“7.26”飑线大风过程诊断模拟分析——李超(江苏省气象台)
8.2022年6月13日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河北中南部飑线的触发及演变机制——李江波(河北省气象台)
9.河西走廊一次极端暴雨局地增强的对流环境特征——傅朝(兰州中心气象台)
10.基于双线偏振雷达资料的冰雹识别和评估——杨吉(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1.我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田付友(国家气象中心)
12.星地闪电资料对山东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刘向科(山东省气象台)
13.河套地区典型干线的形成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张一平(河南省气象台)
14.庆阳两次极端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狄潇泓(兰州中心气象台)
15.高层冷平流背景下一次强对流预报失败原因分析——龙晴柔(湖南省气象台)
16.2022年6月19日广东佛山龙卷的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特征——植江玲(佛山市气象局)
17.2022年5月14日黑龙江五常龙卷天气分析——袁颖颖(哈尔滨市气象局)
18.陕西商洛“6.30”强冰雹过程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分析——黄少妮(陕西省气象台)
19.上海相控阵雷达网在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戴建华(上海中心气象台)

(四)强对流天气分会场(2)
1.一次短时强降水超级单体雷达回波参数特征及微物理结构模拟——赵桂香(山西省气象台)
2.2021年黑龙江两次超级单体龙卷过程多尺度特征——徐玥(黑龙江省气象台)
3.湖南2022年春季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罗源(湖南省气象台)
4.“7.3”清晨天津局地突发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王莹(天津市气象台)
5.2022年北京延庆一次暴雨空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王燕娜(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
6.地面—雷达—卫星资料的广西降水临近预报应用效果评估——黄小燕(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
7.双偏振雷达产品在冰雹识别和预警中的应用分析——吴福浪(民航宁波空管站)
8.黄淮地区区域雷暴大风中低层环境场与雷达特征分析——赵素蓉(国家气象中心)
9.2022年青海“8.21”重灾强对流与相似个例对比——苏永玲(青海省气象台)
10.S波段-X波段雷达联合观测在厦门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张妤晴(厦门市气象局)
11.一次飑线背景下安徽极端大风的形成机制研究——王琛(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2.长三角地区盛夏副高型局地对流触发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分析——辛辰(上海中心气象台)
13.副高控制下上海沿海的一次龙卷过程分析——张丽亚(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
14.对流相容尺度下云微物理参数化对华北地区一次带状对流系统模拟的敏感性研究——吴迪(中国民航大学)
15.下垫面对两湖流域小时强降水分布的影响——郭英莲(武汉暴雨研究所)
16.2022年河南“7.25”飑线过程分析——崔丽曼(河南省气象台)
17.山东半岛海风锋在一次飑线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万夫敬(青岛市气象局)
18.强对流监测预警中ROSE2.0产品的应用——黄美金(福建省气象台)


(五)高温、水文、环境、寒潮分会场
1.2022年南方极端高温事件成因分析——马杰(国家气象中心)
2.基于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的降雨型滑坡概率模型——许凤雯(国家气象中心)
3.2023年1月北京地区两次弱降水预报偏差和难点分析——于超(国家气象中心)
4.引发山洪的降水特征及动态阈值研究——狄靖月(国家气象中心)
5.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任宏昌(国家气象中心)
6.黄花国际机场低跑道视程变化特征及其预报分析——吴佩(民航湖南空管分局)
7.北京地区致灾性冷空气大风环流特征统计及极端个例分析——胡宁(国家气象中心)
8.湖北省高速公路封路大雾可预报性研究——何明琼(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9.京津冀地区一次极端升温过程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胡艺(国家气象中心)
10.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高影响持续浓雾天气成因分析——王楠楠(民航新疆空管局)
11.2022年夏季我国极端高温天气阶段性特征、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罗琪(国家气象中心)
12.内蒙古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机理与预报难点分析——云静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13.北京冬季持续性霾事件的预报信号——华雯丽(国家气象中心)
14.2022年年末安徽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张浩(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5.2022年6-7月欧洲高温极端性特征及成因分析——霍达(国家气象中心)
16.辽宁一次极端雨雪转换过程微物理特征及模式偏差分析——于跃(辽宁省气象台)
17.2022年浙江极端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检验评估——马昊(浙江省气象台)
18.2022年11月25-28日新疆特强寒潮降温和极端大暴雪成因分析——于碧馨(新疆气象台)
19.2022年极端干旱背景下湖南森林火灾气象条件分析——以新田“10·17”重大森林火灾为例——唐杰(湖南省气象台)
20.耦合陆面水文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岩滩水库径流量预报及应用——陈剑飞(广西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21.2022年盛夏重庆不同阶段高温特征及成因对比分析——罗娟(重庆市气象台)
22.2022年2月19日-22日云南寒潮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许彦艳(云南省气象台)

(六)数值预报释用、天气预报技术方法分会场
1.造成北京春季气温预报偏差的持续性低云分析——于波(北京市气象台)
2.2022年CMA区域模式典型强对流过程评估——万子为(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3.基于深度学习的强对流潜势分类预报研究——刘博(天津市气象台)
4.历史相似天气快速检索技术与平台实现——唐健(国家气象中心)
5.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冬奥会延庆赛区极大风速预报——邱贵强(山西省气象台)
6.一次“江淮气旋”暴雨落区诊断及模式偏差致因研究——杨梦兮(泰州市气象局)
7.机器学习与传统降水订正方法对比评估——孙云(河北省气象台)
8.海坨山冬季降水天气分型及冬奥预报应用——陶亦为(国家气象中心)
9.台风暹芭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徐国强(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0.U-Net模型在京津冀临近降水预报中的应用和检验评估——徐成鹏(国家气象中心)
11.欧亚持续性阻塞对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及气温的前兆信号研究——张博(国家气象中心)
12.CMA模式对减弱台风“梅花”在东北地区降水预报的空间检验——姚凯(吉林省气象台)
13.基于双偏振雷达的定量降水估测技术——纪永明(辽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14.陕西省CMA-GFS、SCMOC及ECMWF 10米风场产品预报效果检验评估——陈小婷(陕西省气象台)
15.2019-2021年北京春季温度预报的精细化检验评估——李妮娜(国家气象中心)
16.一种针对模式预报场的精细化插值方法研究——曾晓青(国家气象中心)
17.基于CMA-TRAMS集合模式的2020年汛期广东逐时降水预报检验——郑嘉雯(广州市气象台)
18.长三角地区阵风锋“自我锢囚”现象分析——周文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9.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北京地区冬春季极端大风环流分型研究——赵玮(北京市气象台)
20.西北东部半干旱区副热带高压外围降水的特征与预报——李文莉(兰州中心气象台)
21.Development of Moist Singular Vectors in GRAPES-GEPS and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王静(天津市气象台)

(七)台风与海洋、天气预报技术方法分会场
1.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快速增强趋势判别技术——周冠博(国家气象中心)
2.“梅花”台风(2212)江苏路径、强度预报技术难点分析及思考——郭晞(江苏省气象台)
3.一次入海温带气旋背景下的海雾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柳龙生(国家气象中心)
4.地基遥感探空廓线系统的应用可靠性分析——林晓萌(天津市气象台)
5.台风“梅花”(2212)的主要特点和路径预报难点分析——王皘(国家气象中心)
6.城市(湿)热岛背景下城区孤立对流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张楠(天津市气象台)
7.1949-2020年登陆我国大陆后北上入渤海台风的统计特征——王亚男(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8.暴雨预警信号准确性和时效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王瀛(辽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9.风云地球产品在吉林省2022年两次北上台风降水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胡中明(吉林省气象台)
10.近十年双台风影响下华东地区降水特征分析——刘晓波(国家气象中心)
11.基于VGGNet-16卷积神经网络的雷暴大风智能识别技术——吴胜刚(重庆市气象台)
12.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台风“烟花”(202106)的影响过程——唐飞(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3.我国东南沿海一次连续阵风锋事件的观测分析和机理研究——叶龙彬(厦门市气象局)
14.暴雨过程致灾危险性与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洪国平(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15.——以随州“8˙12”极端暴雨事件为例——()
16.河南省近30a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乔春贵(河南省气象台)
17.2022年6月17—21日广西“龙舟水”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和检验——陆芊芊(广西气候中心)
18.大兴安岭地区-53℃极寒天气预报服务总结分析——王梅(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
19.河西走廊东部近57 a不同等级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寒潮分析——杨梅(武威市气象局)
20.台风“暹芭”残涡结构及其对山东大暴雨的作用——郑丽娜(济南市气象局)
21.基于FY4A卫星数据的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指标研究——邵建(银川市气象局)
22.基于智能网格的分路段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翟红楠(武汉市气象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