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至17日,2023年海峡两岸青年气象科学家论坛在福建厦门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福建省气象学会、台湾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协会、中国气象局海峡灾害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峡气象开放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气象天文学会等承办。论坛得到了中国科协港澳台办公室海峡两岸暨港澳科技人文交流项目的资助与指导。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气象局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曾沁、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臧海佳出席论坛并致辞。

王金星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在中国气象局以及有关部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省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支持帮助下,中国气象学会已连续举办十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2017年在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中还增加了“海峡气象青年汇”专项活动,本次论坛即“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的组成部分。在这些活动的支持下,海峡两岸气象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广泛,模式更加多元,海峡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广泛。通过交流,进一步助力两岸青年气象科学家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促进两岸同胞共同合作与进步。

论坛现场
为期两天的科技交流活动中,来自台湾大学、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40多个单位的100余位海峡两岸青年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主要内容包括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天气成因分析、过程机理研究及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智慧气象服务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及效益评价;气象防灾减灾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气象科普资源开发共享、气象科普全媒体科学传播、面向重点人群的气象科普宣传等。
论坛筹备期间,共征稿220余篇,组委会甄选了10篇进行了大会邀请报告,40篇进行了大会报告、130余篇进行了墙报交流,科技交流活动得到两岸气象青年高度关注。
附:论坛交流论文
(一)大会邀请报告
1.南台湾雷暴初始阶段双偏振雷达观测——修荣光(研究专员)(台湾大学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
2.我国登陆台风极端降水(ERLTC)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研究——赵大军(高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Impact of deforestation in the Maritime Continent on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张琼文(副教授)(文化大学大气科学系)
4.卫星云导风和雷达资料协同同化对强对流预报的影响研究——赵 娟(正研高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5.梅雨锋面雨带的动力及微物理特征:2017/06/01——吴宗霖(研究助理)(台湾大学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
6.预报诊断分析应用技术框架MetDig——宫 宇(高工)(国家气象中心)
7.气象信息在坡地灾害预警的应用——林得恩(助理研究员)(台湾大学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
8.Impacts of Coastal Terrain on Warm-Sector Heavy-Rain-Producing MCSs in Southern China——张慕容(博士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9.台湾北部秋季长时间降雨个案合成分析——卢昮佑(硕士生)(台湾师范大学)
10.多源资料在受台风影响的海西地区空气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李 菲(副研究员)(福建省厦门市气象台(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
(二)大会报告
1.从天气学角度对我国冬季地表风速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研究——张政泰(兰州大学)
2.海洋增暖对台风变性阶段风场的影响:以桑达(2016)为例——唐晓东(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苏宝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北京市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特征及其与污染等级的关系研究——杨世莉(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5.三峡发电量特征及其与上游降水量关系分析——王 苗(湖北省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6.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非稳态研究及未来预估——孙赫敏(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7.“21?7”河南暴雨环境场及云的宏微观特征——高 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8.基于L波段雷达探空观测资料的福州地区大气逆温特征分析——邵步粉(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定量降水研究——王证帅(福建省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海峡气象开放重点实验室))
10.深圳S波段双偏振和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组网拼图系统介绍——张 哲(广东省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11.融媒体时代气象科普特色品牌构建——王晓莉(湖北省气象学会)
12.漫谈“世界气象日”主题——穆俊宇(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13.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气象科普策略初探——季旻骊(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
14.科学可视化在气象科普中的应用探索研究——李 倩(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15.福建省新一代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郭 伟(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
16.福州2017—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新冠疫情对其变化的影响——孟德友(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17.深圳市数字化智慧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用——孙石阳(广东省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18.气象赋能——新创生态资源价值转换新舞台,开辟双碳理念智慧落地新路径——章梦臻(浙江省乐清市气象局)
19.云计算环境下气象大数据服务应用研究——郭艺楠(西藏自治区气象信息网络中心)
20.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鄂东冰雹识别技术——袁 凯(湖北省武汉市气象局)
21.基于臭氧探空观测的武夷山区域对流层中下层臭氧总量Top5/Last5的大气廓线特征——邓慧颖(福建省南平市气象局)
22.气象雷达的相控阵天线互耦效应分析——李 屾(民航安徽空管分局)
23.利用弹道雷达观测人影高炮弹道轨迹——杨 哲(贵州省大气探测技术与保障中心)
24.基于风廓线雷达的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参数研究及应用——赵 娜(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
25.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平潭沿海及台湾海峡适用性分析——齐 心(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
26.乌鲁木齐机场近10a初雷天气特征及典型环流配置——杜安妮(新疆空管局)
27.北极地区大气温湿度多源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胡晶晶(中国民用航空温州空中交通管理站)
28.2001年-2020年全球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敬巧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9.西北太平洋台风内核降水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魏 娜(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30.大、小冰雹事件发生的气象条件和雷暴结构特征对比——王晨曦(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31.基于GRAPES/Biome-BGC耦合模式的长三角地区水稻生长期碳汇评估——席闻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2.Experimental Study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Nowcasting with Multisource Data Based on a Video Prediction Method——郭树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3.基于星载CATS激光雷达的准全球行星边界层高度:反演、日变化及可能的原因——李亚荣(兰州大学)
34.郑州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城市热岛的时间动态研究——孟寒冬(河南省气候中心)
35.山东冰雹时空分布特征与分类预报指标研究——于怀征(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
36.中国中东部地区伴随强浓雾的重污染过程分析——于彩霞(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7.2017-2021年我国锋面冷区内高架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环流形势分析——马曼曼(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38.浙江夏季区域性暴雨流型特征和预报方法——毛程燕(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
39.首都机场地面观测对实况分析场的独立性检验——陈一枝(民航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观测室)
40.东北冷涡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分布特征——田 莉(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三)墙报交流
1.融合FY-4A卫星数据的大雾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姚镇海(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浅谈动画在气象科普宣传的运用技巧——王 悦(安徽省气象台)
3.基于降水空间分布相似的最优集成降水预报及其检验——钱 磊(安徽省气象台)
4.安徽省分钟降水与能见度关系研究——邱康俊(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
5.不同雷达数据的强对流个例风场对比分析——以芜湖2022年两次过程为例——杨琼琼(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
6.基于多机器学习算法的高速公路大雾天气识别研究——王远谋(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
7.重庆风廓线雷达资料的适用性评估——赵美艳(重庆市气象局)
8.重庆一次典型区域性暴雨的西南涡发展机制研究——王志毅(重庆市气象台)
9.闽西北地区雷达多源观测资料在降水过程中特征分析——龚成龙(福建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10.基于遥感的福州市夏季地表热岛研究——官雨洁(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11.福州冰雹天气过程物理量指标及其雷达特征分析——张炜月(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12.台风“威马逊”(1409)快速增强期间非对称内核结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郑秀丽(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13.福州复杂下垫面下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移动路径——江 颖(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14.福州市2017-2021年PM2.5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关系研究——付泽宇(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15.架高铁塔遮挡对X波段相控阵雷达探测影响分析——王礼军(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
16.WRF模式在福州台风过程焚风效应高温预报中的应用和检验——邹小松(福建省闽侯县气象局)
17.基于K-均值聚类的台风降水分型及特征统计分析——邓以勤(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
18.三明地区夜间雷达气候学分析——郑凯端(福建省气候中心)
19.“线上”农业气象节目助力农业发展——余 艳(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
20.福建省森林植被NE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翁升恒(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1.毫米波云雷达距离旁瓣回波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估——曾正茂(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
22.福建气象微博微信现状与发展的思考——郑 彬(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
23.打造智能“数据大脑”助力气象防灾减灾——朱 艺(福建省泉州市气象局)
24.一次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区暴雨中尺度系统触发机制分析——张海耀(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
25.南海台风登陆海南时雷州半岛强、弱降水的天气模型——杨国杰(广东省气象台)
26.广东“雨窝”暴雨短时强降水雷达统计特征初探——冯 沁(广东省气象台)
27.基于356米气象梯度塔的深圳城市冠层气象特征分析——郑 慧(广东省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28.暴雨灾害“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研究——徐 婷(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局)
29.基于Ka毫米波雷达的广州云宏观特征分析——李浩文(广州市气象台)
30.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的贵州省风功率预测模型研究——吴昌航(贵州省气象台)
31.多模式集成预报在贵州温度订正中的研究——朱育雷(贵州省气象台)
32.2020年5月贵州省一次持续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李智玉(贵州省气象台)
33.贵州南部一次特大暴雨中尺度分析——唐红忠(贵州省黔南州气象局)
34.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天气衍生品设计——齐 丹(国家气象中心)
35.1816号台风“贝碧嘉”强度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刘 瑾(海南省三亚市气象局)
36.台风“暹芭”影响下三亚极端强降水成因分析——何忠桂(海南省三亚市气象局)
37.三亚市2011-2020年近地面风场气候特征分析——孙丹丹(海南省三亚市气象局)
38.衡水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初步分析——李月英(河北省衡水市气象局)
39.河北省南部2023年2月12日雨转局地暴雪过程分析——冯 雪(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40.基于多算法集成模型的海浪预报和检验分析——龙 强(河北省气象台,唐山市曹妃甸区气象局)
41.河北省苹果低温冻害致灾阈值及险研究——李 婷(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
42.河北省设施农业抗风能力及大风灾害风险预警——陈笑娟(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与环境气象中心)
43.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异——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国文哲(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44.基于Polynomial Regression拟合城市降水与车辆保险及其关系探究——仝妍彦(河南省开封市气象局)
45.驻马店市2016-2020年暖季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分型与物理量特征——贾浩松(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
46.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强对流特征差异分析——姜佳玉(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47.基于MaxEnt模型分析内蒙古沙蒿潜在分布及生物气候特征——胡志超(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48.2022年7月4-5日荆州市台风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尹 航(湖北省洪湖市气象局)
49.基于智能网格的分路段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翟红楠(湖北省武汉市气象局)
50.多种观测资料在两次台风强降水中的对比分析——胥珈珈(吉林省白山市气象局)
51.东北夏季低温事件的分布特征分析——苏丽欣(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52.2021年6月30日苏北地区雷暴大风天气成因分析——侍乐天(江苏省东海县气象局)
53.东北冷涡影响下的一次强雷暴过程地闪特征分析——刘 佼(江苏省南京市气象局)
54.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下的雷电风险识别系统——吴嘉伟(江苏省南通市气象局)
55.一次暴雪的高架特征分析及新资料对雨雪相态识别技术应用——王 磊(江苏省气象台)
56.2023年3月22日赣南北部大冰雹过程非常规资料特征——陈 娟(江西省气象台)
57.江西省两次区域性冰雹过程对比分析——王刘铭(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58.变性台风背景下辽东半岛一次湿下击暴流过程分析——贾旭轩(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台)
59.辽东半岛一次极端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李婷婷(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台)
60.一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于增华(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61.东北地区雷暴大风观测特征及其与东北冷涡的关系研究——杨 磊(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62.辽宁暴雨诱发山洪气象风险区划研究——耿世波(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63.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及特征分析——李宗昊(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64.2021年7月12~15日辽宁地区暴雨过程分析——王 浩(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局)
65.新桥机场三次风切变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孔文斌(民航安徽空管分局)
66.浅析如何做好航空气象用户服务满意度调查——赵凌芳(民航海南空管分局气象台)
67.民航气象智能观测辅助系统算法研究及分析应用——许梦婕(民航湖南空管分局)
68.南昌昌北机场冬季一次罕见连续雷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李新勇(民航江西空管分局)
69.基于多源数据对宁波机场首次冰雹过程分析——杨琦堡(民航宁波空管站)
70.激光测风雷达在近地层辐合线中的应用——赵德显(民航云南空管分局)
71.尺度自适应回波交叉相关跟踪算法研究——罗 义(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
7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海 滢(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73.基于深度学习和雷达反射率的对流性阵风预报——肖海霞(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74.2022年南通两次海风锋雷暴对比分析——朱 亮(南通兴东国际机场)
75.区两类雾物理结构的初步观测研究——党张利(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76.基于FY-4A卫星数据的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指标研究——邵 建(宁夏银川市气象局)
77.HY-WP1A型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业务运行探析——张立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
78.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强度变化与降水结构分析——李 瑞(山东省济南市气象局)
79.山东较大范围致灾雷暴大风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高 帆(山东省济南市气象局)
80.基于深度学习的对流泡降水粒子特征研究——袁雅涵(山东省气象数据中心)
81.基于GRU神经网络的大气能见度临近预报技术研究——魏海文(山东省气象台)
82.基于迁移学习方法的山东冷云冰晶特征分布研究——王 烁(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83.“双碳”视角下商洛市气候资源发展战略研究——刘鸶瑛(陕西省商洛市气象局)
84.上海地区盛夏冰雹天气环境特征与典型个例——赵渊明(上海中心气象台)
85.打造气象科普研学场景, 建设“成都气象”研学品牌——许 晨(四川省成都市气象局)
86.近50a四川盆地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赵金鹏(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87.模糊综合评判在故障树分析法中的应用——王 杰(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
88.基于机载微波辐射计天津地区典型层状云水汽和液态水分布特征分析——聂皓浩(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89.基于183GHz机载微波辐射计探测云中过冷水反演算法研究——王 婉(天津市人影办)
90.南支槽影响下西藏南部边缘地区冬季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边巴卓嘎(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91.多源降水融合产品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评估——杨 柳(新疆巴州气象局)
92.2022年8月27日哈密降水天气过程数值模式检验——陈 密(新疆哈密市气象局)
93.喀什地区夏季一场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李泽巍(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气象局)
94.南疆西部两次暴雨过程环境场及水汽输送特征对比分析——热孜瓦古·孜比布拉(新疆喀什地区气象局)
95.克州地区2022年5月末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输送特征及位涡收支分析——阿依谢姆古丽·孜比不拉(新疆克州气象局)
96.南疆西部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艾克代·沙拉木(新疆克州气象局)
97.多源数据在乌鲁木齐机场一次湿下击暴流过程分析中的应用——王 楠(新疆空管局)
98.阿克苏机场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浅析——丁雨含(新疆空管局)
99.乌鲁木齐机场春季东南大风的多资料天气过程及风切变分析——张 茜(新疆空管局)
100.乌鲁木齐机场两次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孙少明(新疆空管局)
101.天山北坡中部一次短时暴雨的卫星反演云参数特征及成因分析——王清平(新疆空管局)
102.不同气候背景下北疆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张 鑫(新疆石河子莫索湾气象站)
103.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日最高气温度演变特征——黄雨晨(新疆伊吾县气象局)
104.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何 钰(云南省气象台)
105.超声风传感器与机械风传感器的试验动态分析——张东明(浙江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106.浙江地区不同型号地基微波辐射计基数据质量控制及数据评估——王志诚(浙江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107.FY-4A和双偏振雷达在浙北冰雹过程中的应用——陶 威(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
108.基于CUACE模式的金华地区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邵生成(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
109.2011—2020年金华城市生态气候环境绿色宜居性评价研究——冯晓钰(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
110.两次不同季风强度背景下的西行台风登陆过程降水特征对比分析——吴天贻(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
111.浙中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环境场与雷达特征分析——汪子琪(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
112.金华市高温热浪事件变化特征分析——徐业佳(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
113.2019年宁波地区三次东风波大暴雨过程特征分析——方艳莹(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局)
114.2010-2022年镇海区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刘 威(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气象局)
115.基于路径与环境场最优赋权的致灾相似台风检索方法研究——金 茹(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
116.台风利奇马(1909)及摩羯(1814)云特征对比——郑 倩(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
117.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在温州一次冰雹过程的应用分析——潘雯菁(浙江省瑞安市气象局)
118.浙江衢州站CFL-06型风廓线雷达与L波段雷达对比分析——季 丹(浙江省遂昌县气象局)
119.温州“4·24”一次冰雹天气特征分析——窦慧敏(浙江省温州市气象局)
120.温州一次短时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和地形作用分析——王 波(浙江省温州市气象台)
121.基于YOLO v3的杨梅关键发育期识别技术——郜统哲(浙江省仙居县气象局)
122.基于不同数据集的华北研究区陆面模式BCC_AVIM下垫面网格化数据改进研究——邱璟怡(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气象局)
123.2203号台风“暹芭”外围三亚机场特大暴雨成因分析——陈 洁(中国民航三亚空中交通管理站)
124.冷涡背景下鲁西北一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李 根(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山东分局)
125.温州机场大雾天气特征及天气形势分类研究——徐 佳(中国民用航空温州空中交通管理站)
126.航空气象预报中WAFS数值产品的应用研究——陈 炼(中国民用航空湛江空中交通管理站)
127.重庆两场森林火灾蔓延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王宇虹(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128.亚洲夏季风对江淮梅雨入梅早晚的影响——陈笑笑(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
129.基于SWOT方法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战略分析——鞠英芹(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
130.台风“美莎克”外围云系和高空冷涡对营口地区降水影响——方 缘(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辽宁分院)
131.实况分析系统RTOS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石 锐(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132.新疆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对一次特强寒潮暴雪大风天气过程检验评估——琚陈相(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133.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特征分析——李山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34.局地闭合和非局地闭合边界层方案对台风“彩虹”(2015)模拟强度的影响——陈 琛(中山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