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9-11日,第一届全国山地气象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成功举办。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中国气象局宇如聪研究员,世界气象组织张文建助理秘书长,国家气象中心张恒德正研高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黎平研究员、阮征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李柏研究员,南京大学赵坤教授,云南大学曹杰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李国平教授、白爱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文君教授,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陈明轩研究员,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蒋兴文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万蓉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孙健研究员、邓国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谌芸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韦华副研究员,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刘晓冉正研,云南省气象局段玮正研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 报告。特邀报告通过微赞平台、蔻享学术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看达2万人次。

王金星秘书长主持第一届全国山地气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及相关企业等100余家单位的27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围绕山地气象观测方法与认识、山地气象数值模拟研究、山地气象灾害与气象服务、山地气候和气候变化、山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研讨。本次会议安排了特邀报告21个,分会场报告133个,墙报51篇。5个分会场的交流成果在总结大会上进行了汇报分享。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李远、贵州省科协副主席杨泳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肖潺、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杨林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闭幕式由贵州省气象局局长李昌兴主持,闭幕式上还发布了2023年贵州省气象局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及优秀报告获奖名单。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贵州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承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大气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影响—徐祥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云贵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影响—宇如聪(中国气象局)
3.世界气象组织发展战略和联合国早期预警倡议对全球高山气象发展的重要性—张文建(世界气象组织)
4.中央气象台山地气象研究和预报技术进展—张恒德(国家气象中心)
5.复杂地形降水估测关键技术—刘黎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我国气象雷达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李柏(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7.华南多尺度地形对强对流触发和组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赵坤(南京大学)
8.地基多波长垂直雷达探测降水微物理研究进展—阮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9.东南亚低纬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曹杰(云南大学)
10.地形重力波与对流耦合触发山地突发性暴雨的机理研究—李国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1.ENSO多样性对其可预报性及气候预测的挑战—张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2.冬奥会复杂山地高精度天气预报技术及其应用—陈明轩(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3.青藏高原与南亚夏季风降水的耦合变化—蒋兴文(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
14.山地暴雨的综合观测与山地QPE技术研究与应用—万蓉(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5.多源探测在西南山地强天气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白爱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6.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模式研发进展—孙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7.CEMC集合天气预报进展及产品介绍—邓国(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8.暖区暴雨研究进展及江南地区暖区暴雨对流组织结构分析—谌芸(国家气象中心)
19.西南山地穿透性对流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周玉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云贵高原夜间强降水的主导三维环流结构研究—原韦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1.基于EnKF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在西南地区应用—刘晓冉(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2.冬春季昆明准静止锋与云贵高原地形的关系—段玮(云南省气象局)
分会场报告
(一)山地气象观测方法与认识分会场
1.北京冬奥河北赛区冬季地面降水粒子观测研究—范俊红(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2.基于双偏振雷达相态反演的一次输电线路覆冰形成机制分析—康丽莉(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冬奥张家口赛区一次冷池(CAP)过程的观测分析—陈子健(河北省气象台)
4.FY-4A卫星资料在西北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研究—以宁夏强对流天气为例—邵建(银川市气象局)
5.新一代天气雷达高山模式探测能力对比分析—张扬成(福建省气象台)
6.三种新型国产数字探空仪的性能评估—闵昌红(贵阳市气象局)
7.多体制雷达反射率组网算法研究—甄廷忠(昆明天气雷达站)
8.基于单站大气电场仪的雷电预警方法—丁旻(黔东南州气象局)
9.基于GPM卫星探测的夏季高原涡降水结构特征—冯鑫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0.HMT333温湿度变送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王强(贵州省大气探测技术与保障中心)
11.贵州天擎日降雨量错误值的原因分析—杨远恒(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12.自动降水现象仪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吴世美(贵阳市气象局)
13.SMAP卫星土壤水分数据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初探—廖瑶(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14.关于提升高空气象最高探测高度的探讨—周处强(贵阳市气象局)
15.成都地区云雷达观测特征分析及云雨转化预估的探索—丁虹鑫(成都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6.盲区放球对GFE(L)1型雷达自动跟踪的对策分析—龙思朝(贵阳市气象局)
17.贵阳市内站点迁站前后气温的均一性检验及订正—吴和俐(贵阳市气象局)
18.风云四号卫星在贵州2022年“6.1”暴雨中的应用—李力(贵州省气象台)
19.基于数据湖的MUSIC气象数据服务方式—白铁男(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20.两种新型探测资料在贵阳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应用—李彦霖(贵州省气象台)
21.基于Spring Boot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的气象行业数据入库系统—廖婷婷(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22.基于OSCAR需求指标对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分析研究—张远洪(遵义市气象局)
2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探测贵阳降雪和冻雨中的应用—张亚男(贵州空管分局)
24.月亮山两次暖区暴雨天气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毛倩(贵州省黔东南州气象局)
25.大气热源对高原低涡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2013年7月个例分析—周庶(毕节市气象局)
26.光电式日照传感器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分析—袁海翔(贵州省息烽县气象局)
27.山地雷达QPE的反射率因子订正方法研究—李祎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8.文山州两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OHP产品评估分析—王顺江(文山州气象局文山天气雷达站)
(二)山地气象数值模拟研究分会场
1.陡峭地形地面站资料的模式同化吸收率问题—张文龙(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山谷冷雾大涡模拟:冷雾形成过程中的湍流影响—李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吐鲁番盆地西北大风触发机理及精细结构分析—汤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4.一次贵州冰雹不同发展阶段的微物理机制研究—王瑾(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5.基于国产计算环境的贵州气象核心业务运行适配性测试—汪华(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6.基于CFD的崇礼复杂地形下精细化风场预报—张延宾(河北省气象台)
7.FY-4A AGRI资料对湖北西部山地对流云分析的作用及影响—彭菊香(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8.2020年6月湖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模拟分析—曾腊梅(湖南省气象台)
9.边界层高度在山地下风区偏高的问题探究—吕燕敏(南京大学)
10.基于WRF/IMLDAS的内蒙古中部山地冰雹预报研究—宋海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11.地形和潜热对双核西南低涡演变的影响—吴珍珍(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2.基于大涡模拟(LES)的黄山云海数值模拟初探—杨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数值预报模式诊断分析技术框架(MetDig)研发与应用介绍—宫宇(国家气象中心)
14.公里尺度分辨率WRF模拟梅雨暴雨对积云对流参数化的敏感性试验研究—王丹(浙江省气科所)
15.基于国产计算环境的气象模式应用特征分析及性能优化—中科曙光
16.一次低质心暖云极端降水事件的云结构模拟评估—杨楠(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7.GPM降水资料在祁连山地区的适用性分析—王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8.对流解析与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对比研究—陈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19.基于FY4A观测和模式产品的云量网格预报技术研究—朱文达(贵州省气象台)
20.云贵高原东侧地形对春季强对流发展的影响—杨富燕(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1.贵州一次春季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唐维尧(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22.EC专用数值模式太阳辐射产品检验与订正—袁晨(贵州省气象台)
2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贵阳雾预报模型研究—何东坡(贵州省气象台)
24.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贵州地区临近降水预报研究—孔德璇(黔西南州气象局)
25.一种基于KNN算法的站点温度预报订正方法—欧阳大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气象局)
26.2023年3月安顺城镇精细化预报准确率的回顾分析—刘思洋(安顺市气象局)
(三)山地气象灾害与气象服务分会场
1.西北气流下湖南暴雨偏差及可预报性分析—刘红武(湖南省气象台)
2.地形因素对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权重分析—刘晓东(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
3.2022年6月初织金极端暴雨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乔琪(贵州省气象台)
4.位涡理论视角下迎风坡地形对东移西南低涡及其降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李超(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5.浙江省输电线路覆冰灾害风险预警模型—邓芳萍(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造成贵州水城“7.23”山体滑坡的大暴雨成因分析—周文(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7.山地灾害预测预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刘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8.西藏地区区域性强降水识别和评价方法—多典洛珠(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9.江西怀玉山区域“22·6”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郑丽君(上饶市气象局)
10.贵州水城一次复杂地形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特征分析—李山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1.2021年春末夏初强对流频发的天气气候背景分析—高媛(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2.基于统计降尺度融合的精细化温度预报研究—王玉虹(河北省气象台)
13.基于SHALSTAB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徐小莹(福建农林大学)
14.基于TRIGRS模型的永泰县区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庄馨涵(福建农林大学)
15.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在复杂地形下的探测应用—王国荣(浙江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
16.“2021.7.11”太行山南麓豫西北山区山洪与强降水关系分析及服务思考—胡玉梅(信阳市气象局)
17.赣东北地形对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研究—张思蕊(江西省上饶市气象局)
18.2020年强降水条件下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检验—李忠燕(贵州省气候中心)
19.贵州铜仁一次持续性暴雨水汽输送、收支和水汽源地定量贡献分析—吕春艳(铜仁市气象局)
20.云贵高原东侧冷锋后高架雷暴成因分析—罗心悦(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21.双流机场一次暖平流强迫雷暴天气特征分析—高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2.长江横切变线影响下的黔东北暴雨特征分析—杨群(铜仁市气象局)
23.云贵高原台地及斜坡过渡带雹云闪电特征研究—曾勇(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4.近13年贵州主要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变化分析—胡锋(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25.贵州西南部春季热低压大风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初探—杨春艳(黔西南州气象局)
26.梵净山地形对铜仁市短时强降雨的影响—罗敬(贵州省气象台)
27.黔东南州一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地形敏感性试验—王瑶(贵州省台江县气象局)
(四)山地气候与气候变化分会场
1.冀北山地杏扁冻害气象指标确定技术—杨彬云(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北方沿海城市降水的影响-以青岛为例—马艳(青岛市气象局)
3.高原季风对中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张少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4.2018年夏季辽宁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焦敏(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5.云贵地区盛夏湿热浪事件及其和热带北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金大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不同地形条件下广东省地闪活动分布规律—徐金勤(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
7.闽东北山地冬季冻害指数模型及风险评估—余会康(福建省宁德市气象局)
8.攀西林火时空分布格局与气候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刘佳(四川省气象局)
9.伊犁河谷雨季雨滴谱分布的日变化特征—江雨霏(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10.青藏高原热力效应和北极涛动对长江流域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邓中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1.云贵地区夏季复合热浪事件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闫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2.贺兰山银川段气候特征及其对天气气候影响分析—何泉(银川市气象局)
13.中国西南地区干湿年份水汽来源个例对比分析—朱家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4.高原感热对高原季风的影响研究—李义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5.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特征及预估研究—张大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6.影响贵州高速公路运行的短时强降水危险性特征研究—李霄(贵州省气候中心)
17.基于MCI的贵州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许丹(贵州省气候中心)
18.欧亚春季雪盖对云贵高原5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宋媛(民航西南地区空管贵州分局)
19.贵州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大尺度地形对其影响分析—石艳(贵州省气象台)
20.西南地区汛期降水季节内变化的低频环流特征和传播路径分析—白慧(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1.2020年9月贵州省极端降水成因分析—陈早阳(贵州省气候中心)
22.贵州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肖蕾(遵义市气象局)
23.云贵准静止锋冬季气候特征及其与贵州区域性凝冻的联系—谭娅姮(贵州省气候中心)
24.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向楠(铜仁市气象局)
25.滇黔准静止锋背景下的乌蒙山区倒春寒天气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分析—肖艳林(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
26.CMIP6 模式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预估研究—陈炜(贵州省气候中心)
27.夏半年中国西南暴雨洪涝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谢清霞(贵州省气象台)
28.贵州省1961-2019年凝冻时空特征与高发站点成因分析—张皓(贵州省清镇市气象局)
(五)山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分会场
1.“两江”流域生态屏障涵养地云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王瑾(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麻江蓝莓休眠期需冷积温研究及应用—梁平(贵州省黔东南州气象局)
3.粤东西北山区降水的立体气候特征—刘尉(广东省气候中心)
4.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Climatic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Potatoe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杨丽桃(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
5.喀斯特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李玉涛(江苏省气象信息中心)
6.坪坝营旅游区避暑旅游气象适宜性评价—向华(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7.基于气象条件的胡杨黄叶物候观赏期预测研究—郭春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
8.岭南山地景观生态气象服务探索—白云山创建“城市生态氧吧”为例—胡猛(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
9.山地城市百色气候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李妍君(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10.乌兰察布市LAI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皇彦(乌兰察布市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11.21世纪以来西藏植被时空变化对水热条件响应及未来趋势预测分析—张伟华(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
12.末次冰盛期雅鲁藏布江下游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重建—李豪(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3.六盘山区大气水汽的时空变异与驱动因素分析—邓佩云(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14.基于熵权法的白山市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分析—胥珈珈(吉林省白山市气象局)
15.贵州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旅游气候适宜性特征—熊方(贵州省大气探测技术与保障中心)
16.影响光伏发电功率的气象因子分析及其预测检验—张东海(贵州省气候中心)
17.贵州省错季大白菜栽培气候适宜性区划—谭文(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18.基于实景观测的雷公山景区白岩民宿云海预报研究—黄大卫(黔东南州气象局)
19.贵州省红阳猕猴桃始花期预报方法研究—曾晓珊(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0.贵州山地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刘宇鹏(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1.贵州高原植被NPP对干旱变化的响应—张明祥(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22.贵阳市气候年景定量化评估及其变化特征分析—黄晨然(贵州省气候中心)
23.基于ALOS DSM的云贵高原山地地形差异特征研究—宋善海(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24.2022年威宁草海生态保护状况及其气候年景分析—李慧璇(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25.遵义市酒用红高粱品种红缨子的适宜直播期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敖芹(贵州省遵义市气象局)
26.气象条件对贵州蓝莓的影响及气候适宜度区划—杨世琼(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7.季风对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迁入路径的影响—孙思思(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