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第十七届防雷减灾论坛在福建省泉州市成功举办
日期:2023-10-18 浏览量:4045

 

第十七届防雷减灾论坛于2023年10月16-18日在福建省泉州市成功举办。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郄秀书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宝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高鹏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谭涌波教授、重庆市防雷中心许伟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陈绍东正高级工程师、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谷山强教授级高工、上海大学周岐斌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黄胜鑫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李清勇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郑栋研究员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论坛开幕式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及相关企业等100余家单位的19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围绕雷电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雷电探测技术及其应用、雷电预警预报技术及其应用、雷电防护技术与应用、防雷减灾管理等内容开展交流研讨。论坛共安排特邀报告11个、大会报告38个、墙报60篇。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福建省气象学会秘书长吴婷婕、泉州市气象局局长叶宾宾出席会议开幕式,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张义军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现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福建省气象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重庆市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冠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基于射频成像定位技术及高速光学的闪电通道重新击穿现象研究—郄秀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电网雷电防护技术与工程实践—谷山强(武汉南瑞)
   3.建筑物群的雷击模型—谭涌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雷暴预警系统国标解读与应用思考—许伟(重庆市气象局)
   5.西藏那曲三维全闪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设和结果—郑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数据和机理联合驱动的雷电预报人工智能方法—李清勇(北京交通大学)
   7.基于机器学习的海上风电场雷击风险区划研究及雷电防护国际标准化进展—周岐斌(上海大学)
   8.实验室长空气间隙正极性先导放电行为研究进展—黄胜鑫(合肥工业大学)
   9.人工触发闪电全电流地电位升冲击SPD 损坏试验研究—陈绍东(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10.华南地区雷暴产生的中高层放电事件现象学浅析—陆高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混合长基线天电阵列—-集基础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祝宝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会报告
   1.基于混合长基线天电阵列的云顶放电观测研究—刘非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超过45%的注入雷电能量来源未知:自然雷击与现有物理模型的对比—刘刚(华南理工大学)
   3.广州塔雷电回击电流波形的观测和模拟—陈绿文(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4.基于脉冲间隔差异的非时间同步闪电定位新方法研究—王彦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和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冯桂力(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广东闪电成像阵列性能评估和初步运行结果—张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强云内脉冲事件放电高度及其在雷暴中的位置分析—吕凡超(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8.中高层放电现象及其对平流层大气化学的扰动影响—徐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反极性云闪的初始击穿特征—高攀亮(中科天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深圳356m气象塔上多回击负地闪中连接过程的特征研究—高彦(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
   11.正地闪中针状结构光学特征的观测和研究—武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2.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雷电热效应遥感研究—姜苏麟(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3.基于三维闪电定位数据的华南雷暴电荷结构分析—黄思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4.上游雷暴“烟囱”对青藏高原大气成分的影响—吴学珂(兰州大学)
   15.正极性电晕对高建筑物上行先导始发影响的3D模拟研究—郭秀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6.建筑物顶端几何特征对上行先导起始影响的3D模拟—高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7.闪电通道衰退和再激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郑天雪(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8.云南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参数对比及探测应用分析—刘平英(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19.湖北省两套闪电定位网地闪数据的对比分析—余蓉(湖北省防雷中心)
   20.基于多尺度注意力网络的雷电安全风险预警—殷启元(广东省气候中心)
   21.2007~2020年河南省雷电灾害伤亡特征分析—陈金秋(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22.中老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明刚(云南省气象台)
   23.基于雷达特征量变化率评估闪电活动生命周期的方法初探—蔡然(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24.基层气象机构防雷减灾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梁景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
   25."黄冈多普勒天气雷达站6·12雷击事故鉴定及原因分析"—李政(湖北省防雷中心)
   26."新疆一次工业污水排气筒雷击起火事故的分析及对策"—钱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27."基于敏感承灾体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因子优化研究"—焦雪(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28."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湖北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余田野(湖北省防雷中心)
   29.中国雷暴降雪的十年尺度气候特征—徐良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0."古建筑琉璃瓦模拟雷击致损过程闪络通道观测及损伤原因研究"—李京校(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31.基于危险度评估的古树防雷对策研究—欧林忠(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气象局)
   32."数字化雷电防护在文物建筑的应用"—鲁磊(圣其安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33."超高层建筑物防雷检测技术研究"—张东明(杭州防雷安全检测有限公司)
   34.天然气场站防雷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践—张科杰(湖北省防雷中心)
   35.QX4-2015修订浅见—杨经科(广西桂林市气象局)
   36.大连市雷电防护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研究—李锐(大连市气象局)
   37."“三单一码”模式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范传华(黔东南州气象局)
   38.直击雷防护新技术与接闪器科学检测方法—孙涌(北京市雷闪防雷设施检测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