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首届全国大气边界层论坛在河北雄安新区成功举办
日期:2023-10-30 浏览量:4379

 

首届全国大气边界层论坛于2023年10月27-29日在河北雄安新区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边界层气象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河北省气象局薛春芳局长、河北省气象局郭树军副局长出席论坛开幕式,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中山大学范绍佳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赵平研究员、甘肃省气象局张强研究员、南京大学明杰副教授、中山大学袁华副教授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论坛开幕式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及相关高新企业等9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等23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大会围绕大气边界层探测新方法与新认识、大气边界层参数化和数值模拟、大气边界层物理实验模拟研究、边界层对灾害性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边界层物理在生态环境和“双碳”中的应用等内容开展交流研讨。论坛共安排特邀报告6个、主题报告62个、墙报110篇,并特别安排航天宏图、航天新气象、宜通华盛等相关高新企业专家进行大会交流。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由中国气象学会、河北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河北省气象学会、雄安新区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联合承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复杂地表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与大气边界层过程综合观测研究——马耀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观测研究进展——范绍佳(中山大学)
3.夏季青藏高原边界层高度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赵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相控阵雷达资料在边界层辐合线分析和强对流触发预报中应用——明杰(南京大学)
5.CoLM城市模式发展——袁华(中山大学)
6.全球季风区边界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张强(甘肃省气象局)

大会报告
1.GRIST模式中期天气预报试验陆面过程评估——辛羽飞(航天宏图)
2.雄安新区中尺度通量网:不同下垫面与大气之间能量、水汽和温室气体通量观测的研究——徐敬争(航天新气象)
3.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探测龙卷的优势及边界层风场特征——马舒庆(浙江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

主题报告
1.稳定边界层强弱湍流转变的机理研究——张宁(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强台风“梅花”影响期间陆家嘴核心区边界层强风风场观测初步分析——汤杰(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3.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的独特性——陈学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4.极地逆温变化趋势及其机制——丁明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人为改变下垫面边界层结构演变与环境影响——辛金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6.非平稳状况近地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初探——李煜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7.基于激光雷达的北京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探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王皓飞(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8.空气炮对边界层扰动的观测——杨文霞(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9.基于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的黎明时段海雾检测方法——衣立(中国海洋大学)
10.河西走廊东部风沙天气的高空动量下传特征——李岩瑛(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
11.多源探测资料在2022年7月25日郑州强飑线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崔慧慧(郑州市气象局)
12.Improved delineation of urba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coupled regional climate models——于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3.“灰区”尺度自适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研究——魏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4.地表湍流通量的不同分配控制对流边界层的温湿相似性——刘诚(东华理工大学)
15.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极端温度事件模拟的适用性研究:基于WRF/多层城市冠层耦合模式——李显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6.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华北大雾影响的研究——吴彬贵(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17.WRF与PALM耦合的真实城区风环境多尺度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杜亚星(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8.亚热带浅水湖泊湖气温差下降的主控机制研究——王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9.海南岛地形对高温影响的数值模拟——杨仁勇(海南省气象台)
20.Investigation of Turbulent DissipationRate Pro?les fromTwo Radar Wind Pro?lers at Plateau and Plain Stationsin the North China Plain——杨荣芳(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
21.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赵采玲(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2.高精度谱模式地形构建及其影响研究——王英杰(国防科技大学)
23.雾顶辐射冷却驱动的湍流混合对华北平原雾的影响作用——田梦(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4.湍流特征的水槽模拟研究——袁仁民(中国科技大学)
25.城市边界层通风变化对气溶胶污染和城市热岛的影响及效益研究——杨元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6.西南人工林区的陆面特征观测与模拟——张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7.扭转风影响城市风环境的风洞试验研究——张雪琳(中山大学)
28.城市气候的缩尺外场实验研究——杭建(中山大学)
29.基于不同坡面的野外观测探究下降风的局地相似函数——杭超洵(上海交大)
30.储热通量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以石林为例——汪凯(上海交大)
31.城市和森林地表粗糙子层的风洞研究——莫梓伟(中山大学)
32.雄安新区风热环境定点与移动观测研究——赵博(雄安新区气象局)
33.城市近地面层湍流各向异性特征研究——刘豪(安徽建筑大学)
34.基于机器学习的街区尺度局地气候区制图方法——刘琳(广东工业大学)
35.缩尺外场二维街谷能量平衡观测及模型评估——曾利悦(中山大学)
36.城市微气候缩尺外场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陈冠文(中山大学)
37.边界层对热带气旋生成、结构和降水的影响——唐晓东(南京大学)
38.The Response of Precipitation to Initial Soil Moistu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Respective Effects of Boundary Layer Vertical Heat and Vapor Diffusions——张飞民(兰州大学)
39.基于深圳气象梯度塔观测的冷池碰撞特征及其对强降水的影响——杜宇(中山大学)
40.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改变对中国陆域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影响研究——查进林(云南大学)
41.乌鲁木齐东南大风过程中边界层重力波与低空急流特征分析——汤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42.边界层急流对一次致洪暴雨的夜间增强作用分析——朱岩(重庆市气象台)
43.青藏高原有云边界层湍流演变特征研究——孟德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4.贵州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强对流天气机理研究——陈义义(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贵州分局)
45.城市冠层热岛和热浪协同作用研究——王琳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6.基于全球变分辨率模式模拟梅雨降水日变化——许明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7.边界层湍流扩散对台风强度的影响——冶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8.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天气过程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王成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9.中国地表风速变化及成因分析——张政泰(兰州大学)
50.近海台风快速加强的影响因子分析及沿海地形对台风“Chaba”的影响——徐锋(国防科技大学)
5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长季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52.边界层结构演变对臭氧污染作用机制——唐贵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3.边界层气象和光化学过程耦合对气溶胶垂直分布和地面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田鹏飞(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54.小兴安岭森林下垫面湍流特征及其固碳能力评估——张礼宝(黑龙江省伊春市气象局)
55.大涡对地表能量不平衡及碳通量估算的影响——高中明(中山大学)
56.气溶胶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边界层解耦过程——王建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7.积雪地表微气象学特征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李晓岚(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58.Strong wind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boundary layer (0-300 m) during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Mangkhut(1822)——常蕊(国家气候中心)
59.城市风能应用中的湍流问题研究——刘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60.降雨促进边界层新粒子生成的物理机制及其影响——赵素平(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61.持续减排政策下长三角地区PM2.5和O3的浓度响应和驱动机制——李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2.城市用地变化及人为热对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的影响研究——杜秋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