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全国气象与粮食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10 浏览量:60020

 

全国气象与粮食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于2023年11月6-8日在河南新乡成功举办。

研讨会开幕式

国家气象中心李泽椿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院士和许为钢院士、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及河南省气象局总工赵国强研究员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除7个特邀报告外,还邀请7位行业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分四个分会场安排108个分会场报告,40篇墙报,交流研讨主要围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风险预警,大宗粮食作物气象监测评估与模拟,农业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应用,作物产量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特色农业气象监测评估与预报,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技术与示范应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及装备研发,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的新路径,气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展开,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及相关企业等130余家单位的350余人参加了交流活动。研讨会期间还邀请十余家相关企业参加交流展示。

研讨会分会场

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卢东林,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飞、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车慧正、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河南省科协主席吕国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何守法、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军伟等应邀出席会议开幕式,河南省气象局局长王鹏祥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河南省科协主办,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局、新乡市人民政府承办,河南省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守护国人粮仓 需要气象保障--防范化解灾害风险 筑牢粮食安全基础—李泽椿院士(国家气象中心)
2.青藏高原暖湿化及其影响—徐祥德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花生产业发展前景—张新友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4.如何构建最优的科学预测系统—黄建平院士(兰州大学)
5.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改良进展—许为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6.小麦产能提升与防灾减灾—郭天财教授(河南农业大学)
7.决策咨询报告—赵国强研究员(河南省气象局)

大会报告
1.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巢清尘(国家气候中心)
2.黑土地与防灾减灾—杨晓光(中国农业大学)
3.主要经济作物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王春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农业气象灾害模拟仓设计思路—李茂松(中国农业科学院)
5.本世纪以来干旱气象研究的若干进展与未来展望—张强(甘肃省气象局)
6.作物产量因灾损失评估研究进展—刘布春(中国农业科学院)
7.国家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及问题思考—郭安红(国家气象中心)

分会场报告
1.农业气象理论统计模式及其应用—潘志华(中国农业大学)
2.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房世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基于深度学习和高分影像的冬小麦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方法—李峰(山东省气候中心)
4.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AMM2.0)机理过程与应用产品—马玉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ENSO事件中全球粮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钱永兰(国家气象中心)
6.新时代下如何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地位--以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为例—张建平(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7.关键发育期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陈妮娜(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8.山西典型农作物(玉米)碳同化量及气象因子敏感性研究—程雪(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9.基于机器视觉的冬小麦叶片形态测量软件开发—宫志宏(天津市气候中心)
10.干旱和复水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郭燕云(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新疆农业气象台))
11.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区域夏玉米冠层叶绿素含量监测方法研究—田宏伟(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2.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干旱遥感监测研究—褚荣浩(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3.江南地区大棚草莓产量预报模型研究—李清斌(浙江省慈溪市气象局)
14.基于网格预报的杨梅成熟期精细化预报模型研究—牛海林(浙江省余姚市气象局)
15.吉林省玉米播收期涝害时空分布研究—庞静漪(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
16.不同年景下的连阴雨对冬枣成熟期裂果影响分析—任妙春(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局)
17.基于XGBOOST模型和SHAP解释方法的土壤水分预测研究—任义方(江苏省气候中心)
18.华北北部玉米最适播期研究—吴宜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9.基于农业灾情数据的贵州省粮食单产灾损估算模型—杨世琼(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0.水稻高温热害灾变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杨建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1.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判识及特征分析—于文颖(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22.安徽省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方法—岳伟(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
23.2022年南方典型高温干旱植被影响特征—张蕾(国家气象中心)
24.基于猕猴桃园小气候特征的高低温灾害预测模型构建—张维敏(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25.授粉期高温胁迫下雄穗大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穆心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6.花生干旱气象预警模型的研究—李彤霄(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7.抗根倒不同玉米品种根系表型性状差异分析—李鸿萍(河南农业大学)
28.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卢霞(河南省鹤壁市气象局)
29.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廖要明(国家气候中心)
30.气候适宜度模型中水分适宜度模型的改进与应用—魏瑞江(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1.花生涝渍灾害影响机制与指标构建—成林(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2.河南省优质小麦适宜种植区及未来变化趋势—余卫东(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3.盆栽灵武长枣设施促早栽培的需冷量研究—张磊(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
34.茶叶气象监测预报与靶向服务—金志凤(浙江省气候中心)
35.安徽省油茶精细化气候区划—许莹(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
36.福建省百香果主栽品种寒冻害等级指标与危险性区划—杨凯(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7.基于GIS广西专用饲料稻中早39的气候品质区划—谭孟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38.机器学习算法在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潜势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王纯枝(国家气象中心)
39.夏玉米倒伏关键生育期遥感监测研究—郭鹏(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0.黄淮海地区极端热浪事件对农田水循环过程的影响—郭燕玲(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1.三江平原土壤湿度记忆性及其与水热气候条件关系—王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气象局)
42.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降水适宜度评价—刘凯文(湖北省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43.基于称重式蒸渗仪花生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研究—张慧(辽宁省锦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44.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门源油菜始花期预报方法—赵梦凡(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5.基于高光谱的猕猴桃叶片等效水厚度高温胁迫监测研究—张震(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46.不同芒果品种花粉活性及花粉管生长在高低温胁迫下的效应差异研究—刘馨语(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气象局)
47.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干旱时空分布及致灾危险性评估—史继清(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
48.烤烟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余凌翔(云南省气候中心)
49.禾本科/豆科复合种植系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王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0.引入人体舒适度指数建立新疆库尔勒香梨主产区赏花气象指数预测模型—黄娟(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
51.玉米生理功能性状对干旱和复水的响应及其与水分胁迫程度的定量关系—蔡福(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52.中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分异特征—姚玉璧(甘肃省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53.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及灾情调查评估—李璐(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气象局)
54.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农业气候年景指数构建及检验—檀艳静(河南省周口市气象局)
55.IPCC AR6报告中有关农业系统结论的解读及启示—段居琦(国家气候中心)
56.基于深度学习的河南地面气温的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王田(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
57.黑龙江省水热条件与大气环流指数及玉米产量的关系初探—李树岭(哈尔滨市气象台)
58.基于不同气象要素组合的作物蒸散量模型分析—张金平(河南省新乡市气象局)
59.作物发育模式耦合遗留效应和温度响应函数的必要性—邬定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0.基于花期单株玉米生长速率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产量组成及籽粒产量—米娜(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61.福建省茶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区划与评估—陈家金(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
62.湖南三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分析和区划—黄晚华(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3.滴灌棉田干旱复水致灾解除过程特征及指标研究—吉春容(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64.中国干旱变化研究—延昊(国家气象中心)
65.深化服务技术,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刘跃峰(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66.基于BCC_CPSv2模式的淮河流域月参考作物蒸散概率订正预报—曹雯(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
67.山东夏玉米土壤干旱阈值研究与影响评价—董智强(山东省气候中心)
68.基于气候生产潜力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宫丽娟(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9.云南省人工增雨农业小麦经济效益评估初步结果—何建松(云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70.中国主产省不同筋型冬小麦品质指标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胡莉婷(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71.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田渍涝预报着眼点分析—胡中明(吉林省气象台)
72.不同生育期干旱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模拟—黄岩(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73.农业气象服务“供销社”模式—李春(天津市气候中心)
74.基于GF-6/WFV影像的冬小麦和大蒜种植面积提取—李峰(山东省气候中心)
75.河南省夏玉米高温和干旱复合胁迫风险评估—李浩宁(河南省气象培训中心)
76.葡萄园不同方位摘叶对赤霞珠果实品质的影响—李红英(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77.基于无人机遥感和随机森林的花生作物识别—李颖(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78.基于天气预报资料估算参考作物需水量—刘小飞(河南城建学院)
79.考虑冠层结构的夏玉米抽雄-乳熟期群体光合作用模拟—彭记永(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80.耦合旱涝危险性和种植潜力的河南省夏花生适宜种植区—孙爽(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所)
81.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技术研究--宇宙射线中子法—王中金(河南中原光电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82.马铃薯冻害气象预警温度指标的测定—吴振海(福建省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83.不同天气类型下大棚葡萄气温预报模型—肖杨(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
84.脐橙园防虫网内外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谢远玉(江西省赣州市气象局)
85.甘肃省不同气候类型区土壤水分特性—杨阳(甘肃省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86.ORYZA(V3)模型模拟珠三角地区双季稻的参数本地化及验证分析—叶树春(广东省云浮市气象局)
87.油茶开花期冻害分级指标构建—袁小康(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88.基于植被水分指数的夏玉米农业干旱逐日动态监测研究—张源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9.云霄枇杷冻害气象保险指数的研究和应用—郑小琴(福建省漳州市气象局)
90.流域气象业务中几个关键技术讨论—包红军(国家气象中心)
9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黄河中下游降水分级预报方法—张霞(河南省气象台)
92.多源融合降水和智能网格预报在渭河一次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王振亚(河南省气象台)
93.1981-2020年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田耗水组分特征及其影响—贾建英(甘肃省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94.黄河流域近60年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与评估研究—叶昊天(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95.河南省时段降水强度数据集开发及研究—王国安(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
96.三门峡风资源分析与利用—戴翠贤(三门峡市气象局)
97.黄河中游中小河流致洪临界面雨量研究--以伊洛河流域为例—葛振飞(河南省气象台)
98.栾川老君山天气气候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建议—李志光李志锋(河南省栾川县气象局)
99.济源市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分析—刘恒(河南省济源市气象局)
100.2020年8月黄河中游致洪暴雨气象水文特征—乔春贵(河南省气象台)
101.2023年河南麦收连阴雨的形成和环流异常分析—司福意(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
102.开封地区春播高油酸花生适宜播期研究—王梅娟(河南省开封市气象局)
10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气象保障的具体作用与对策—卫科(河南省济源市气象局)
104.基于机器学习的臭氧污染潜势预报模--以三门峡为例—邢甘甜(河南省三门峡市气象局)
105.未来气候情景下甘肃陇东南地区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变化预估—张蓓(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
106.黄河流域近4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张渝晨(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07.区域数值模式对黄河中游暖季降水的精细化评估—吕林宜(河南省气象台)
108.云雷达遥感探测在云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景文艺(郑州大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