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3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21 浏览量:6937

 

2023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于2023年11月15-17日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

论坛开幕式


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吴统文研究员、复旦大学温之平教授、金风集团董海萍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文君教授应邀做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及相关企业等10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20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本次论坛以充分交流学习气候预测机理和前沿技术方法、扩展气候应用领域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主旨,分享气候业务、服务和技术成果为目的,分为“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气候预测技术研发与应用”“2023年度气候预测业务总结”“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气候影响评价与应用”五个分论坛开展交流研讨。论坛共安排特邀报告5个,口头报告57个,墙报交流151篇。

论坛墙报交流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谭畅副司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裴顺强副主任、云南省气候中心刘春文主任出席论坛开幕式,国家气候中心贾小龙副主任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环节。

本次论坛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共同主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东亚旱涝预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杨修群(南京大学)
2.中国气象局气候模式预测系统 CMA-CPS 研发进展—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3.The trigger, mainte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si-biweekly Pacific-Japan teleconnection—温之平(复旦大学)
4.复杂气象环境下风电机组的挑战及应对策略—董海萍(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ENSO-年循环相互作用调制PNA季节依赖性—张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分论坛报告
论坛1: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
1.2000年后赤道风场对ENSO爆发指示作用显著增强的机理浅析—郑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多年型La Ni?a事件机理及对我国春季降水影响—冯立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3.El Ni?o与La Ni?a衰减不对称的动力原因—宋晓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丝绸之路遥相关驱动的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周洁(兰州大学)
5.2023 年初夏华北极端高温热浪的次季节成因:“藏东南-华北”遥相关的作用—刘伯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平流层-对流层协同作用对 2022 年 11 月底我国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张颖娴(国家气候中心)
7.夏季南亚高压两类东—西振荡与东亚降水异常—祝传栋(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8.Extended-Range Precursors for Summer Consecutive Extreme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Related to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of Pacific–Japan Teleconnection—吕俊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9.梅雨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孙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0.5月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与海温的关系—陈艳(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论坛2: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
1.物理-数据融合驱动的智能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袁时金(同济大学)
2.基于模式与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研究新进展—任宏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基于 AI 的 ENSO 集合预测—崔悦涵(同济大学)
4.基于机器学习的优选集成技术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
5.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江苏夏季降水预测及应用—蒋薇(江苏省气候中心)
6.2021年7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北移的季节预测研究—胡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7.一种适用于S2S尺度的最优概率集合预测方法—颉卫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8.S2S模式对四川汛期侯尺度降水预测技巧评估和误差订正—庞轶舒(四川省气候中心)
9.我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ECMWF_SYSTEM5可预报性—郑婷(兰州大学)

论坛3:2023年度气候预测技术总结
1.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China and its subseasonal predictability(特邀报告)—祝从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2023年夏季我国北方多雨预测复盘—支蓉(国家气候中心)
3.CMA-CPSv3系统研发及业务应用—李巧萍(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CMA-CPSv3系统2023年汛期预测回顾—梁潇云(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5.2023年春末黄淮海麦区“烂场雨”极端性特征及大尺度大气环流场—高晶(内蒙古气候中心)
6.2023年华南开汛前后旱涝急转演变特征与与成因分析—王娟怀(广东省气候中心)
7.华北高温特征初析及2023年华北高温复盘—丁婷(国家气候中心)
8.2023年夏季新疆异常高温环流特征分析—曹萌(新疆气候中心)

9.2023年夏季河北省高温预测效果复盘总结—向亮(河北气候中心)

10 .2022年长江流域重大干旱发展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多维度异常特征—段欣妤(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论坛4: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技术
1.电力气象服务场景及需求痛点——以南方电网区域为例(特邀报告)—沈海波(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
2.大规模风电/光伏开发的气候环境协同效益评价(特邀报告)—常蕊(国家气候中心)
3.中国陆域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原因分析—查进林(云南大学)

5.青藏高原风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和风特性研究—孙朝阳(国家气候中心)
6.河北省风能资源和开发潜力精细化评估—刘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7.基于最优训练期的PP与MOS的风电功率趋势预报对比—王丹(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8.WRF-Solar模式在太阳能预报中的初步应用研究—程兴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9.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的统计订正研究—何冬燕(安徽省气候中心)

11.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中多源辐射数据精度对比及适用性分析—樊静(新疆气候中心)
12.中国风光资源的未来预估及气候环境效应—吴佳(国家气候中心)
13.湖北省水光资源互补特性研究—成驰(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14.新型电力系统的高影响天气类型、影响方式和空间分布研究—李牧原(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15.西安市供暖期日燃气负荷预测方法—高红燕(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16.1983-2022年贵州省气候生产潜力演变特征分析—向淑君(贵州省气候中心)
17.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东南麓大豆种植带的影响—唐红艳(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论坛5:气候影响评价与气候应用技术
1.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灾害时空特征—梅梅(国家气候中心)
2.云南省三角梅种植生态适宜性及低温灾害研究—张明达(云南省气候中心)
3.枣庄石榴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研究—胡园春(枣庄市峄城区气象局)
4.Will the 2022 compound heatwave–drought extreme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become ’Grey rhino’ in the future?—冯爱青(国家气候中心)
5.陕西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风速的响应—雷杨娜(陕西省气候中心)
6.连云港市灌南县葡萄种植气象灾害分析和气候区划—任曙霞(江苏省连云港市气象局)
7.PM2.5主要组分污染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王悦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雨雾共生天气对电线积冰过程的影响研究—周悦(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9.基于舒适度指数的重庆地区四类养生气候适宜度分析—彭韵萌(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
10.21世纪中国热相关死亡—孙兆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1.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次旺顿珠(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