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3年全国气象导航与水文气象技术交流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30 浏览量:4696

 

11月24-26日,2023年全国气象导航与水文气象技术交流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研究员,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张宝晨教授级高工,民航气象中心主任张中锋正研高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李耀辉教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清研究员以及河海大学郑金海、时健教授应邀做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现场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民航系统及相关企业等12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等25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本次交流会围绕远洋气象导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航空气象导航技术研发与应用、水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与系统平台应用等主题开展交流,共安排特邀报告7个,大会报告16个,分会场报告97个,墙报57篇。

墙报交流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陶立英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气象学会王金星秘书长主持大会开幕式。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承办,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水上交通安全协会、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海洋气象灾害与气象导航相关业务能力进展—许小峰(中国气象局)
2.自主航行技术发展趋势—张宝晨(中国航海学会)
3.气象服务与航班正常—张中锋(民航气象中心)
4.山洪泥石流全过程模拟与风险精准预报预警—崔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5.航空气象导航若干问题探讨—李耀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6.复杂气象海况下船舶航行风险研究—李清(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7.台风影响下的东南沿海灾害性波浪特性研究—郑金海(河海大学

大会报告
1.面向通航服务需求的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立体监测分析技术与应用示范—戴建华(上海气象局)
2.台风强风致灾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徐晶(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3.气象导航在船舶导航系统中的作用和发展建议—胡青(大连海事大学)
4.中央气象台航空气象导航工作进展与展望—杨波(国家气象中心)
5.基于星-空-地融合反演的过冷水潜在区识别预警研究及其应用和发展展望—周毓荃(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6.中国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分析—张珂(河海大学)
7.中国气象局远洋气象导航业务进展与挑战—赵伟(国家气象中心)
8.自动驾驶长航程海上气象探测系统—陈洪滨、何文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流域气象业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讨论—包红军(国家气象中心)
10.一种新型深海科研平台作业和生存海况下的水动力性能研究—杨建民(上海交通大学)
11.“23.7”海河流域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复盘—杨晓君(天津市气象台)
12..数字化时代的气象导航—赵东(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13.训练AI临近预报模型的loss设计—何娜(华东空管气象中心)
14.基于网格预报的大连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李燕(大连市气象台)
15.气象导航技术在耙吸式挖泥船远洋航行安全中的应用—黄相阳(中交广航疏浚有限公司)
16.基于‘无悔’理论的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风险评估与稳健决策-以上海为例—田展(南方科技大学)


分会场报告
主题1:远洋气象导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1.自主船舶气象导航预报技术研究—刘飞(上海市气象局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
2.船舶气象导航的现状与未来—王辉(大连海事大学)
3.气象导航在水运施工中的应用—高崧涛(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4.风力助航船舶航线多目标优化研究—张进峰(武汉理工大学)
5.全球气象业务技术进展和挑战—杨舒楠(国家气象中心)
6.高影响海洋气象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关键技术及产品—麻素红(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7.未来夏季海雾对北极航线的影响—宋姝彤(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8.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预报的业务现状和技术方法—董林(国家气象中心)
9.构建准实时海面风场的一种智能算法—刘晓燕(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10.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强度及结构变化对海上航运的影响—王皘(国家气象中心)
11.节内至季节尺度台风预报技巧评估及在导航中的应用—王晓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2.黄渤海及其邻近地区阵风估测的改进—胡海川(国家气象中心)
13.气象导航与能效管理在疏浚船的应用—杨春雷(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14.两种气象导航方法的初步比较—董颖天(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
15.北斗/GNSS遥感技术及其气象应用—柳聪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16.全球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进展及其支撑预报技术—赵瑞霞(国家气象中心)
17.边界层低空急流对大雾空间快速传播的影响—严殊祺(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8.FY-4A卫星资料在渤海中西部雷暴大风中的应用研究—左涛(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19.A*与NSGA Ⅱ融合的船舶航线多目标优化—李元奎(大连海事大学)
20.An Optimized Path Planning Method for Container Ships in Bohai Bay Based on Improved Deep Q-learning—XUANYU GAO(Shanghai Ship and Shipping Research Institute)
21.集装箱船舶航行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王倩云(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
22.台风“杜苏芮”影响下船舶航行避险策略的影响分析—张增海(国家气象中心)
23.气象导航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挑战—黄萧霖(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24.全球志愿观测船数据的适用性分析—汪冬冬(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
25.基于LightGBM的远洋船舶航速预测—金铸钰(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主题2:航空气象导航技术研发与应用
1.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资料在进近阶段天气服务探索—王国荣(浙江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
2.中小机场航空气象服务保障关键技术—王啸华(扬泰机场)
3.一种优化的基于对流可分辨模式的飞机积冰潜势概率预报方法—毛旭(国家气象中心)
4.相控阵雷达在航空气象决策服务中的应用分析—卫晓东(华东空管气象中心)
5.基于湍能耗散率的航空颠簸集成预报方法—蔡雪薇(国家气象中心)
6.面向中小机场的智能远程气象综合保障系统方案研究—李宜洁(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7.典型高海拔山地机场低空风切变的激光雷达监测和预警研究—李卓敏(四川西物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8.南极中山站附近影响航空飞行的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刘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9.2023年8月25日温州龙湾机场雷暴伴中或大阵雨天气过程气象观测案例分析—来劲(民航温州空管站)
10.基于机载气象雷达适航标准的低空风切变模型构建与研究—孙敏(上海中心气象台)
11.面向航空的低云、低能见度算法改进和航空气象平台应用—张赟程(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12.基于 U-Net模型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质量控制的研究—赵薪童(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13.中国第 39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航空气象保障工作概述—赵一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14.广东北斗导航探空的漂移轨迹特征及其对飞行航路影响的初步分析—胡亮(广东省气象台)
15.基于 SOM 的江北机场 2001-2020 年雷暴大风天气型特征分析—吴胜男(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16.基于日常试飞反馈的航空颠簸预报方法检验评估—杨筝(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
17.华东航路雷雨季对流特征及预报原理—易军(民航华东空管局气象中心)
18.基于 Himawari-8 卫星数据对东亚地区的对流垂直速度特征分析研究—胡亚超(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
19.“22?12”郑新黄河大桥连环追尾事故团雾天气扰动分析—孔海江、胡孟然(河南省气象台、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安阳市气象局)
20.基于一次飞行探测试验的积冰算法评估—吕青(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
21.厦门地区一次航空器严重颠簸事件的成因分析—梁秋枫(中国民用航空厦门空中交通管理站)
22.飑的气象要素特征及自动判定方法探讨—张全(民航江西空管分局)
23.适用于江苏地区的低能见度和阵风预报模型—张盛曦(宜兴市气象局)
24.面向航空的对流天气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管理(上海中心气象台)
25.基于ECMWF细网格模式的锡林浩特机场地表风速预报的订正方法研究—韩诚(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
26.西太平洋地区的静止卫星反演雷达回波技术研究—林棽(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主题3:水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与系统平台应用暨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
1.南疆铜场水库典型雨洪的水雨情特性及环流特征(分会场特邀)—江远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2.安阳河横水站以上集水面积精细化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研究(分会场特邀)—王振亚(河南省气象台)
3.改进的U-Net模型在降水临近预报中的应用—徐成鹏(国家气象中心)
4.西江流域暴雨洪涝气象风险预警平台设计和应用—彭端(广东省肇庆市气象台)
5.基于智能网格降水预报产品的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研究—王蒙(国家气象中心)
6.流域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实现与应用—陈光舟(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7.太湖蓝藻水华气象条件预报方法研究—王继康(国家气象中心)
8.台风“杜苏芮”影响下黄河中下游强降水过程水文气象特征分析—王迪(河南省气象台)
9.湖南降雨诱发的斜坡型地质灾害气象成灾规律分析—王青霞(湖南省气象台)
10.基于天气系统客观识别的长江流域致洪强降雨天气相似识别方法—王继竹(武汉中心气象台)
11.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任宏昌(国家气象中心)
12.秋浦河流域一次极端春汛过程的降雨-径流关系分析—吴瑞姣(安徽省气象台)
13.基于水文水动力模型的东南亚流域洪水模拟与评估—王杰(兰州大学)
14.量化评估水库群调度对气象极端事件向水文极端事件传播的影响——以澜湄流域为例—运晓博(国家气象中心)
15.气象水文耦合的区域洪水预警系统研发—缪月(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16.基于水文过程和三维滑坡耦合模型的洪水-滑坡模拟预报—陈国鼎(河海大学)
17.基于数据驱动的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易发区早期识别方法研究—刘海知(国家气象中心)
18.2020年新安江流域极端暴雨洪涝成因及气象水文特征研究—马昊(浙江省气象台)
19.台风“海葵”残涡极端降水特征和成因分析—李嘉睿(国家气象中心)
20.不同统计降尺度方法在全球气候模式降水偏差订正中的应用与评估:以淮河流域CMCC-CM2-SR5—罗煜宁(河海大学)
21.基于集合降水预报的长江流域面雨量预报与应用—杨寅(国家气象中心)
22.气候变化对与水生态灾害相关的水文情势的影响—黄应厚(河海大学)
23.上海区域三维实况分析场研发和应用初探—高彦青(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24.太湖流域气象预报服务进展(分会场特邀)—邹兰军(上海中心气象台)
25.基于ArcGIS的新疆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及应用(分会场特邀)—张云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26.淮河流域雷暴大风多模态融合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张小雯(国家气象中心)
27.2022年8月17-18日青海大通强对流天气成因及难点分析—马秀梅(青海省气象台)
28.昆明与上海两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对比分析—周文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9.诱发杭州富阳“7.22”山洪灾害的暴雨成因及灾害风险评估(中试基地第12期联合会商)—赵军平(浙江省气象台)
30.2023年太湖流域汛期重要降水预报服务复盘(中试基地第12期联合会商)—徐秀芳(上海中心气象台)
31.多要素3D特征提取24H-72H短期定量降水预报订正技术—熊文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象中心)
32.2023.06.24嘉兴致洪暴雨气象水文特征分析(中试基地第12期联合会商)—俞佩(浙江省气象台)
33.2023年8月29日乌苏里江流域暴雨特点和成因(中试基地第12期联合会商)—赵玲(黑龙江省气象台)
34.2023年华北雨季概况及强降水过程分析—关月(国家气象中心)
35.2023年6月29日贵州西部暴雨漏报过程复盘与机理分析—谢清霞(贵州省气象台)
36.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under different synoptic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summer—祁海霞(武汉暴雨研究所)
37.北上台风导致海河流域暴雨的天气机理分析与总结—陈宏(天津市气象台)
38.上海多源智能集成降水预报方法在太湖流域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和展望—吴君婧(上海中心气象台)
39.一次致洪暴雨的夜间增强机制分析—朱岩(重庆市气象台)
40.华南X波段相控阵雷达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算法研究—张阿思(广东省气象台)
41.2020年上海沿海春季一次突风过程简要分析—陈义(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
42.珠江三角洲地区夜间局地性降水预报误差来源分析—饶晓娜(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43.四维连续资料同化精细化暴雨预报技术与福建极端暴雨事件预报试验—陈刚(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44.台风利奇马(2019)北上诱发山东省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系统特征分析—高悦(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
45.基于AI和MODIS云观测的海上3D云雷达反射率反演技术研究—秦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
46.2021年长江航道低能见度多源监测质量评估—明绍慧(武汉中心气象台)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