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3年全国数值预报技术交流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30 浏览量:6077

 

2023年全国数值预报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23年11月29-30日在重庆举办。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游贤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学顺,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综合观测司副司长高润祥,重庆市气象局局长顾建峰、副局长周国兵、总工程师喻桥以及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副主任吴统文、纪委书记孙亚清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金星主持。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副主任吴统文、朱跃建研究员、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陈陟、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刘志权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张卫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斌研究员、清华大学薛巍教授、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翁富忠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王勇研究员、英伟达科技有限公司杨骏韬先生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研讨会开幕式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高等院校及相关高新企业等80余家单位从事数值预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等30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大会围绕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算法、资料同化方法及新型观测资料同化技术、集合预报扰动技术、耦合模式关键过程、诊断评估方法及重要天气气候过程预报分析、人工智能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等内容开展交流。会议共安排特邀报告11个、六个分会场报告120余个、墙报30余篇。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共同主办,重庆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委员会承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一)大会特邀报告
1.中国气象局下一代模式研发进展——龚建东(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数值预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朱跃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3.构建自主化海洋数值预报体系——陈  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4.MPAS-JEDI: NCAR 新一代全球/区域一体化大气同化系统——刘志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5.全球中期和月延伸数值预报技术研究进展——张卫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6.BCC-ESM模式研发进展——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7.资料同化方法与应用——王  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面向众核架构的数值模式计算性能优化——薛  巍(清华大学)
9.卫星资料在CMA-GFS中同化应用进展——翁富忠(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0.CMA多模式多集合数值预报后处理——王  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1.NVIDIA Earth-2: 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孪生地球——杨骏韬(英伟达科技有限公司)


(二)分会场报告
主题1: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算法
1.CMA-GFS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研究进展——苏  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CMA-BJv3.0逐小时更新循环预报系统研发进展——黄向宇(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3.CMA天气模式云降水参数化过程——刘奇俊(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区域CMA-MESO 1km模式研发进展——陈起英(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5.对流尺度三维湍流参数化方案的发展——张  旭(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6.基于神经网络的尺度自适应云量参数化方案——陈国兴(复旦大学)
7.基于自适应加密算法的大气动力模式(MCV)研究——黄  沛(西安交通大学)
8.混合垂直坐标对CMA-GFS 模式高层的改进——胡江林(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9.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改进CAM6高阶湍流闭合云参数化方案——李  特(江苏省气象台)
10.GRAPES_MESO和WRF模式在华为鲲鹏平台上的高性能计算特征分析——陈  锋(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1.三维守恒正定无振荡MCV高精度平流方案——唐  杰(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2.公里尺度飑线模拟中次网格湍流参数化研究——孙世玮(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3.区域非静力MCV大气动力模式研究——秦庆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4.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雨滴碰并的影响——邓  琳(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15.高精度MCV区域模式侧边界算法研究——周立隆(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6.一个允许较大时间积分步长的经纬网格三维传输模式——李江浩(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7.改进的NSAS深对流方案对降水日变化模拟的影响——赵益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8.基于双偏振雷达观测的微物理方案诊断评估——孙玉婷(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9.基于立方球网格的守恒正定多矩有限体积平流模式——舒  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中国西北地区风速模拟的影响——赵采玲(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1.适用于非静力大气模式(MCV)的近似黎曼求解器应用研究——魏杰姝(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2.两种垂直坐标对中国地区预报的对比分析——全继萍(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3.下一代业务数值预报系统(MCV)区域版本在对流可分辨尺度下的预报应用:以一次华东飑线过程为例——高彦青(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24.基于CMA-MESO模式的云微物理方案局部云量的敏感性研究——马怡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主题2:资料同化方法及新型观测资料同化技术
1.新的分析误差估计方法在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GRAPES中的应用——冯  杰(复旦大学)
2.集合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在YH4DVAR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刘柏年(国防科技大学)
3.风压平衡关系对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地面资料同化的影响分析——丁伟钰(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4.一种基于CMA-MESO模式的垂直速度三维变分同化方案——杨  毅(兰州大学)
5.CMA-MESO公里尺度集合变分混合同化系统研发进展——王瑞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6.CMA大气再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徐枝芳(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7.局地多尺度资料同化方法及其在台风中的应用——王世璋(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8.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同化分析系统研发进展与业务应用——秦子龙(广东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
9.基于CMA-MESO模式的区域高精度背景误差协方差研究——王  程(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0.基于不规则网格分布的资料同化方法——原新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1.对流天气云雨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卫星资料同化——陈耀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2.云分析系统中水汽调整方案的重构及其在西北地区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邵爱梅(兰州大学)
13.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的质控和同化应用——范水勇(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4.Mobile Observation Field Experiment of Atmospheric Vertical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程兴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5.基于WSM6的全水凝物四维同化方案及其应用——李得勤(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16.CMA-MESO云分析系统水汽与温度调整方案改进研究——孙玉婷(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7.北斗导航探空定量应用技术研究进展——王金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8.比差分相移直接同化对重庆8·7暴雨预报影响研究——吴  钲(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19.重庆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同化OSSE——高郁东(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0.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器及IAU和Recentering算法的高频相控阵雷达观测资料同化技术——霍朝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1.基于X波段相控阵雷达组网数据的城市级数值模式短临预报技术——徐挚仁(广东纳睿雷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2.雷达反射率间接同化在CMA-BJ3.0中的应用研究——尹  剑(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3.同化弱回波抑制虚假对流的方法——甘茹蕙(兰州大学)
24.强对流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双偏振量的联合同化——陈海琴(南京大学)


主题3:集合预报扰动技术
1.如何提高次季节预报能力并改善次季节的预报不确定性?——朱跃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中国集合预报业务发展:挑战与思考——陈  静(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3.CMA全球集合扰动技术及业务应用——李晓莉(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CMA全球集合预报模式物理过程随机参数扰动方案研究——彭  飞(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5.How to Choose Credible Ensemble Members for the Sub?Seasonal to Seasonal Prediction of Precipitation?——颉卫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6.基于CMA-GEPS的延伸期预报能力评估——齐倩倩(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7.基于湿SVs集合求解正交CNOPs方法设计及初步试验——王  静(天津市气象台)
8.湿物理过程对CNOP寻找的暴雨敏感区的影响——于慧珍(山东省青岛市气象局)
9.台风“利奇马”(2019年)浙江省强降水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袁慧玲(南京大学)
10.基于CMA-REPS的流域面雨量风险概率预报产品研制及应用——彭  涛(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1.扰动方法对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多源扰动相互作用的影响——张旭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12.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现状及应用——李红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3.华北业务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性能介绍——张涵斌(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4.城市极端降水模拟不确定性的对流过程分析:以 “广州5.7事件”为例——李争辉(中国科学院大学)
15.基于CMA-TRAMS集合预报重组聚类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刘金卿(湖南省气象台)
16.CMA-REPS系统的降水邻域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刘志丽(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7.集合降维变分同化中的初始扰动和局地化——希  爽(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主题4:耦合模式关键过程
1.CMA耦合模式对全球气候的模拟性能评估——辛晓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基于CAS-ESM和CMA-TRAMS的全球-区域模式双向耦合——徐道生(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3.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_Meso/CUACE CW研究进展——王  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模式应用——徐  昕(南京大学)
5.设计和评估一个新的高效高精度海浪模拟框架——李江玉(中国海洋大学)
6.侧边界融化和新冰收集厚度参数化方案对BCC-CSM2-MR模式海冰模拟性能的影响——房永杰(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7.三维次网格地形太阳辐射效应参数化方案研制及其在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应用——黄安宁(南京大学)
8.BCC_AVIM陆面模式动态根系参数化方案的实施和评估——李剑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9.QBO下传对北半球冬季极涡影响的模式评估——万  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0.CCN Effects on Hail and Its Uncertainty Evaluation Compared with Initi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李潇斐(西北大学)
11.积雪初始场对辽宁地区冬季气温影响的模拟研究——易  雪(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12.CMA气候模式耦合同化研究进展——刘向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3.全球/区域一体化陆面同化系统——王莉莉(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4.四维变分同化对东海海洋动力过程模拟的影响——何志伟(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15.CLDAS陆面资料对区域数值预报系统气温预报改进——邱金晶(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6.卫星资料同化新进展——韩  威(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7.FY-4A/AGRI地表敏感通道同化的观测算子改进及数值模拟研究——李  昕(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8.风云卫星微波特色通道对同化的影响分析——马  刚(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9.风云四号静止星成像仪和探测仪联合同化对一次强降水预报的影响分析——张  蕾(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20.葵花8号AHI水汽辐射资料同化对北上台风“巴威”的降水预报影响研究——董琪如(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主题5:诊断评估方法及重要天气气候过程预报分析
1.“23-7”北京极端强降雨过程区域模式预报性能分析——郭淳薇(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237华北特大暴雨预报检验评估——张  博(国家气象中心)
3.CMA-MESO模式对“21.7”河南特大暴雨的预报评估与误差分析——万子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2023年杜苏芮台风在河南省的流场特征预检验评估——李朝兴(河南省气象台)
5.珠三角夜间降水对流解析模式预报评估及误差来源分析——饶晓娜(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6.CMA-MESO对黄淮地区西部短历时强降水的预报检验评估——吕晓娜(河南省气象台)
7.多区域高分辨率模式强降水预报检验分析——刘  静(辽宁省沈阳市气象局)
8.不同下垫面对东北地区污染事件的模拟差异分析——杨  旭(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9.CMA-CUACE/Dust模式改进效果评估——饶晓琴(国家气象中心)
10.“海葵”极端降水的不同云微物理方案模拟试验——陈婉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1.鄂东暖区暴雨高分辨率模拟对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许建玉(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2.基于尺度分析的能量循环方法在CMA-GFS模式中的应用——葛恩博(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3.多种模式降水预报的稳定性特征研究——吴  炜(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4.基于陆面同化和CMA-GFS/WRF的松辽流域土壤水预报研究——宋海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15.定量降水预报融合技术及评估方法研究——王俊超(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6.一种降水预报跨量级通用综合评价方法——张  冰(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7.基于相似理论的地面站点风速预报偏差订正——张鑫宇(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8.高分辨率全球-区域一体化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偏差特征分析——陈湉茹(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题6:人工智能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
1.Combining Domain Knowledge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Applications——袁慧玲(南京大学)
2.基于机器学习的大气模式动力框架非精力替代求解方案——夏  扬(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3.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合成员生成算法——贾启珑(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4.基于深度学习区域气溶胶短期预报——冯  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5.基于GAN和Diffusion模型的降水概率预报降尺度研究——巩  冰(上海师范大学)
6.基于U-Net的RMAPS-ST系统降水预报产品订正试验——高  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7.基于随机森林的方法对上海沿岸海域台风大风的数值模式释用——管  靓(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
8.融合数值模式多要素预报产品的订正研究——郭树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9.强降水集合预报的逐步分段聚类订正——招佐森(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0.利用数据驱动的模型改进中短期降水预报——金向泽(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1.气象AI大模型在中国及周边区域的预报性能评估——刘凑华(国家气象中心)
12.基于动态任务调度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王大鹏(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3.贵州基于智能优选的集成网格降水预报方法介绍——魏  涛(贵州省气象台)
14.融合物理知识改进深度学习模型的降水预报能力——王晨宇(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15.中国中东部极端降水生成式深度学习数值模式后处理短时-短期预报——徐  珺(国家气象中心)
16.基于Xgboost算法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方法——朱  岩(重庆市气象台)
17.基于LightGBM模型的豫南浓雾客观预报方法研究——王璐璐(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