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202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暨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三届预报技术前沿论坛在贵州都匀成功举办
日期:2024-04-12 浏览量:13984

 

202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暨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三届预报技术前沿论坛于2024年4月8-10日在贵州都匀成功举办。

交流会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朱跃建教授、复旦大学李昊研究员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航系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及相关企业等110余家单位的24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本次交流会分别从预报技术前沿论坛--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023年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暴雨、暴雪、台风、海洋气象、强对流、雾霾、高温、寒潮、低温雨雪冰冻等)的技术总结和方法研究、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智能网格预报、检验技术方法和系统平台、短时临近预报、定量降水预报、中长期预报、集合预报等方法研究,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应用评估分析、2023年典型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江河流域洪涝等流域水文气象与城市内涝过程预报总结及其气象风险预警技术与评估方法、重大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工作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预报业务系统的改进和多种资料的综合应用、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和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以及预报误差的总结分析评定等7个主题开展交流,共安排了3个特邀报告,10个大会报告,221个分会场报告,115篇墙报。

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矫梅燕研究员,贵州省气象局李登文副局长,黔南州人民政府祖自银副州长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王建捷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代刊副主任出席大会开幕式,中国气象学会王金星秘书长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贵州省气象局、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黔南州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委员会、贵州省气象学会共同承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浅谈“完备的预报”—朱跃建(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
3.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伏羲大模型—李昊(复旦大学)

大会报告
1.中期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进展—李勇(国家气象中心)
2.2024年2月初贵州中东部及长江中下游低温雨雪天气多尺度特征分析—杜小玲(贵州省气象台)
3.“23?7” 北京特大暴雨特征和成因初探—荆浩(北京市气象台)
4.新一代静止卫星对航路积冰预警的技术研究—郭智亮(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5.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聂高臻(国家气象中心)
6.“23?12”山东暴雪过程的极端特征及成因—侯淑梅(山东省气象台)
7.河套地区干线统计分析—张一平(河南省气象台)
8.基于深度学习的短中期网格风速预报订正研究—杨绚(国家气象中心)
9.基于随机森林的四川盆地雷暴大风格点识别预警—罗辉(四川省气象台)
10.雷电预警预报和精细化监测—郑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分会场报告
分会场一:暴雨暴雪第一分会场
1.2022年华南前汛期极端强降水延伸期尺度机理分析—鲍媛媛(国家气象中心)
2.2023年5月4—6日江西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预报检验分析—肖安(江西省气象台)
3.黄土高原两次不同类型暴雨水汽特征分析—陈小婷(陕西省气象台)
4.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灾害引发农业大灾风险调控与转移技术创新—蒲成毅(中央财经大学)
5.2023年6月湖南端午水过程成因及难点分析—刘红武(湖南省气象台)
6.西南涡诱发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周春花(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7.一次过境鄱阳湖的强降水分析研究—蒋璐君(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8.2022年6月26—28日山东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郑怡(山东省气象台)
9.2023年8月1-5日东北地区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云天(吉林省气象台)
10.2013-2023年陕南西南涡暴雨的热动力特征分析—姚静(陕西省气象台)
11.热带气旋“弗雷迪”特征及强降水成因初步分析—杨舒楠(国家气象中心)
1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公里级降水预报研究—孙泓川(江苏省气象局)
13.2023年2月8日宁夏回流暴雪天气成因分析—刘鹏兵(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14.南疆西部一次极端强初雪天气成因分析—努尔比亚·吐尼牙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
15.东北冷涡影响下减弱台风外围弱降水引起的极端强降水形成机制分析—段云霞(沈阳市气象局)
16.梵净山突发特大暴雨地形作用及动热力特征分析—杨群(贵州省铜仁市气象局)
17.2021年5月江南持续强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可能成因—郭浩康(烟台市气象局)
18.陆面过程对一次鄂东暴雨的敏感性分析—朱甜甜(贵州惠水县气象局)
19.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和东北低压的不同配置特征及其影响—石传妙(平塘县气象局)
20.2023年11月一次极端雨雪过程的复杂雨雪相态转换研究—权婉晴(国家气象中心)
21.台风“利奇马"北上锋生导致山东创纪录暴雨天气学成因分析—高晓梅(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局)
22.北京“23.7”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极端性成因分析及预报难点思考—赵玮(北京市气象台)
23.沙颍河流域一次西南涡暴雨结构特征及其水汽输送分析—胡燕平(漯河市气象局)
24.“23.7”海河流域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东高红(天津市气象台)
25.广西沿海一次弱热带低压破纪录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覃皓(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26.鄂北暖区致灾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特征与预报研究—谭江红(湖北省襄阳市气象局)
27.1974—2022年黑龙江省暴雨时空分布特征—曲哲(伊春市气象局)
28.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生产力的控制作用分析—龙安胜(惠水县气象局)
29.珠江三角洲“9.7”极端暴雨精细观测特征及成因—徐婷(深圳市气象局)
30.“23.7”京津冀持续性强降水的热动力成因及观测特征—姬雪帅(张家口市气象局)
31.常州市2023年12月18日暴雪过程成因分析—李斌(江苏省气象局)
32.鲁西北一次极端暴雪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分析—任伟(民航山东空管局)
33.2023年12月中国强寒潮背景下山东半岛持续性雨雪天气复盘—王楠喻(烟台市气象局)
34.2023年4月2-4日山西阳泉强降雨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王妍(山西省阳泉市气象局)

分会场二:暴雨暴雪第二分会场
1.2023年7月3日重庆万州局地特大暴雨成因分析—李强(重庆市气象台)
2.“23·12”山东半岛特大海效应暴雪特征及成因分析—杨成芳(山东省气象台)
3.2023年7月鄂西南山区一次局地特大暴雨成因—罗菊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局)
4.南疆西部持续性暴雨水汽输送及辐合机制研究—张云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5.基于雨滴谱与双偏振雷达的江淮不同背景极端小时强降水特征研究—刘梅(江苏省气象局)
6.2023年7月21日天津两段暖区强降雨过程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卢焕珍(天津市气象台)
7.2023年4月4-5日江西南部暖区暴雨的成因和预报不确定性分析—徐渊(江西省气象台)
8.“泰利”台风引发扬州极端暴雨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徐莎莎(江苏省气象局)
9.广西汛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特征与天气学分型研究—李华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气象局)
10.2023年8月26日西南涡背景下湖北大暴雨过程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王艳杰(武汉中心气象台)
11.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东移高原涡结构特征及西南降水临近预警技术—张夕迪(国家气象中心)
12.贺兰山东麓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热动力特征—陈豫英(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13."亚运气象保障一些关键节点中的决策复盘和思考"—漆梁波(上海中心气象台)
14.湖北东部“06.29”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陈赛男(武汉中心气象台)
15.海口美兰国际机场2023年10月11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汪发栋(民航海南空管分局气象台)
16.2023年端午水天气过程多尺度分析及水汽动力诊断分析—蔡瑾婕(湖南省气象台)
17.2023年7月27-31日山西中东部极端强降水过程分析—王一颉(山西省气象台)
18.“23·7”海河流域极端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刘博(天津市气象台)
19.贺兰山东麓两次暴雨过程湿位涡特征分析—王勇(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20.太行山地形及水汽输送、收支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刘姝(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
21.云南小时极端降水特征分析—梁红丽(云南省气象台)
22.2023年7月29日陕西咸阳彬州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黄少妮(陕西省气象台)
23.2023年河南烂场雨降水及环流特征—梁钰(河南省气象台)
24.北京初雪气候特征分析及思考—翟亮(北京市气象台)
25.2023年博鳌论坛气象保障期间强降水成因分析—吴俞(海南省气象台)
26.2023年11月5-7日黑龙江极端大暴雪和冻雨成因分析—孟莹莹(黑龙江省气象台)
27.南支槽影响下西藏南部边缘地区暴雪天气概念模型—边巴卓嘎(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28.2023年12月威海极端冷流暴雪特征及产生机制—迟静(山东省威海市气象台)
29.河南2023年麦收期连阴雨极端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刘超(河南省气象台)
30.2023年松辽流域致洪大暴雨成因综合分析—丑士连(吉林省白山市气象局)
31.2020年2月辽东半岛一次强雨雪天气雪水比特征分析—冯呈呈(大连市气象台)
32.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过程定量化评估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张洪玲(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33.川渝地区“7·27”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动热力和水汽特征分析—周盈颖(重庆市气象台)
34.2023年西藏“8·24”强降水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奚凤(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台)

分会场三:强对流天气第一分会场
1.基于天气雷达回波语义分割的强降水落区识别—张亚萍(重庆市气象台)
2.复杂下垫面在一次干环境对流天气中的作用分析—郑丽娜(济南市气象局)
3.河套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形成及其对流触发作用—孟雪峰(内蒙古气象台)
4.一次引发极端雷暴大风的超级单体演变机制分析—孙晓磊(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5.基于二维局地泛函反演散度的下击暴流识别算法—杨吉(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6.HTG-4型微波辐射计资料在贵阳机场夏季两次雷雨天气中的应用分析—杨凤婷(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7.近8年贵州六盘水雷暴大风时间分布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吴华洪(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
8.新一代雷达V型缺口对冰雹预报预警指示特征分析—李腊平(大同市气象局)
9.2023年3月22-24日赣南持续风雹天气过程对流演变特征分析—理解(江西省气象台)
10.2023年7月24日石家庄机场一次强雷暴大风的特征分析—贾肖强(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11.弱天气背景下天津三次γ中尺度突发性暴雨对比分析—尉英华(天津市气象台)
12.天津北部地区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特征分析—王艳春(天津市气象台)
13.宁夏西吉“8·10”短时暴雨成因及偏差分析—任小芳(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14.“6.27”临汾短时强降水X波段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贾翔宇(临汾市气象局)
15.多源新型探测资料在郑州三次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李娜(郑州市气象局)
16.黄山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沈绪杨(安徽省气象局黄山气象管理处)
17.宁夏固原2023年6月下旬三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何云(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18.基于双偏振雷达的一次黔东南州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夏昌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气象局)
19.冷涡减弱阶段一次极端大冰雹环境场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于明洋(吉林省延边州气象局)
20.“2023.06.01”辽宁龙卷过程多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阎琦(辽宁省气象台)
21.大连地区两次冰雹过程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刘晓初(大连市气象台)
22.山西高原大冰雹与小冰雹的环境参量对比分析—赵海英(山西省气象台)
23.华南前汛期两类暖区飑线特征分析—张小雯(国家气象中心)
24.2023年6月1日辽宁多龙卷天气的观测特征和形成机制—谭政华(辽宁省气象台)
25.两次强下击暴流致灾大风过程对比分析—郭飞燕(青岛市气象局)
26.多波段雷达组网融合及X波段雷达协同观测技术研究—郭佳(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7.武威市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及模式预报空间偏差分析—杨梅(武威市气象局)
28.东北地区飞机颠簸分布及诊断分析研究—郑诗宇(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29.2023年“6·1”辽宁龙卷形成条件、演变特征和成因初探—杨磊(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30.四川盆地2022年春季一次罕见飑线过程演变和机理分析—郭云云(四川省气象台)
31.冷涡背景下一次阵风锋与海风锋碰撞触发强对流的数值研究—吴福浪(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32.太行山东麓喇叭口地形极端强对流触发个例分析—钤伟妙(石家庄市气象局)
33.山东地区爆发性气旋大风时空特征分析—李昱薇(山东省气象台)

分会场四:强对流天气第二分会场
1.边界层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引发的下击暴流与龙卷—王秀明(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2.基于客观分型的陕西短时强降水环流特征研究—赵强(陕西省气象台)
3.风网格实况分析产品在黑龙江省检验评估—刘松涛(黑龙江省气象台)
4.2023年12月河南一次罕见区域性雷打雪过程形成机制分析—武威(漯河市气象局)
5.合肥市“6.27”局地短时暴雨对流触发的动力效应分析—范裕祥(合肥市气象局)
6.甘肃省雷暴大风活动特征及潜势预报研究—谭丹(兰州中心气象台)
7.2001-2020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雷暴大风统计研究—吴玲芳(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8.2023年12月13-16日全国大范围雨雪雷电天气过程简要分析及对航空运行影响的分析—李侃(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9.对流特征强度在雷达回波追踪算法中的应用—罗义(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10.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鄂东地区冰雹识别技术研究—袁凯(武汉市气象局)
11.盛夏西安南部边界层风时空特征及其在突发性降水过程中的演变—刘嘉慧敏(陕西省气象台)
12.郑州及临近地区夏季强对流风暴的分布特征—张渊萌(河南省气象台)
13.一次冷涡背景下强对流的特征分析和维持机制研究—邵立瑛(安徽省气象台)
14.2023年4月13日江西超级单体冰雹云系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孙炜文(江西省气象台)
15.长沙一次秋季冰雹过程的环境场和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胡媚(湖南省气象台)
16.2023年两次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过程对比分析—袁晶(南通市气象局)
17.基于决策树算法的江苏省不同区域短时强降水预报研究—史达伟(连云港市气象局)
18.多源雷达资料在江苏两次强龙卷过程中的应用分析—高雅(江苏省气象局)
19.贵阳龙洞堡机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技术研究—陈义义(民航贵州空管分局)
20.2023年3月23~25日龙岩市强对流过程总结—郑敏煜(福建省龙岩市气象局)
21.山东省致灾暴雨综合强度及灾害损失预估分析—于群(山东省气象台)
22.多源观测数据在一次大范围雷暴大风事件(Derecho)中的综合应用—徐芬(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23.面向目标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降水概率预报空间检验综合评估指标SIM研发—陈法敬(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4.辽宁省温带气旋龙卷的环境参数特征—白华(沈阳市气象局)
25.吉林一次致灾雷暴大风过程成因分析—张同(吉林省气象台)
26.江苏9·19秋季强龙卷过程特征分析—赵素蓉(国家气象中心)
27.一次秋冬季冰雹暴雨天气成因与回波特征分析—何文(江西省宜春市气象局)
28.贵州中北部一次极端强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杨秀庄(贵州省气象台)
29.河南一次伴有龙卷的多阶段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分析—杨慧(河南省气象台)
30.基于水平距离和海拔高度影响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技术—纪永明(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31.山东极端雷暴大风的天气分型和可预报性分析—张芹(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局)
32.副高控制下三次下击暴流精细演变特征和成因分析—陶岚(上海中心气象台)
33.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对5·14盛泽龙卷触发环境的影响—王儒沫(北京师范大学)
34.青海东部两次冰雹天气成因对比分析—王成雄(青海省气象台)

分会场五:灾害性天气与水文气象分会场
1.国家级大雾短临滚动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饶晓琴(国家气象中心)
2.基于激光雷达的2023年酒泉沙尘天气特征分析—黄玉霞(兰州中心气象台)
3.松辽流域2023年重大天气过程实况及服务复盘—马梁臣(吉林省气象台)
4.自然和城市下垫面陆表侧向流参数化方案发展—孟春雷(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5.大雾和低能见度数值预报和机器学习优化—王晓峰(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6.2023年4月9-15日京津冀沙尘天气过程分析—李美琪(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7.一次区域性强沙尘的起沙及沙尘污染传输机制分析—李玲萍(武威市气象局)
8.2023年3月朝阳地区一次沙尘污染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郭佰汇(朝阳市气象局)
9.常德市冬季重污染过程PM2.5污染特征和潜在源分析—杨云芸(湖南省气象台)
10.基于无人机垂直观测的眉山市臭氧污染个例对比分析—罗静兰(眉山市气象局)
11.黔南两次大范围爆发性增强的辐射雾对比分析—苟杨(贵州省黔南州气象局)
12.江苏2023年12月一次持续性强浓雾过程分析—严文莲(江苏省气象局)
13.基于L波段探空观测的FY-4A云顶温度产品评估及其在冬季降水相态判识中的应用—赵渊明(上海中心气象台)
14.宁夏近60a寒潮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异常成因—黄莹(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15.基于卫星遥感的城市化进程对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江姣(重庆市长寿区气象局)
16.新疆2023年春季极端低温成因浅析—刘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
17.2022年夏季西北干旱区一次持续性高温的成因分析—秦豪君(兰州中心气象台)
18.2024年1月31日-2月5日我国中东部雨雪冰冻天气观测服务及技术总结—康家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19.辽宁地区一次基于东北冷涡观测试验的飞机观测研究—王太微(辽宁省气象台)
20.2023年5月南疆东部极端低温雨雪成因及可预报性—周雪英(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气象局)
21.大兴安岭地区两次“史诗级”极寒天气过程对比分析—李瑶(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
22.河西走廊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沙尘强度的影响—李岩瑛(武威市气象局)
23.2023年2月云贵准静止锋对贵州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分析—白慧(贵州省气候中心)
24.基于CMA区域集合预报的海河流域面雨量应用研究—王静(天津市气象台)
25.太湖流域近30年面雨量强降水特征及其影响系统研究—邹兰军(上海中心气象台)
26.葵花卫星在成都天府机场浓雾天气的监测应用—赵润华(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27.1961-2022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特征及极寒天气分析—孙鹏飞(伊春市气象局)
28.基于反距离加权法的内涝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赵碧莹(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气象局)
29.福州市一都溪特大洪水原因分析—谢建芳(福州市气象局)
30.东北夏季气温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分析—李宗昊(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31.基于高分辨率资料的河南北中部一次雨雪冰冻天气多相态观测特征分析—段中夏(新乡市气象局)
32.贵州南部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唐红忠(贵州省黔南州气象局)
33.基于CALIOP分析中国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和传输特征—董莉(天水市气象局)
34.2022年夏季金华地区高温天气成因分析—王思雯(金华市婺城区气象局)
35.高速公路大雾短期预报方法研究—孙艳(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分会场六:台风海洋、人工智能等分会场
1.数学预报方程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收敛条件与简化推导—辜旭赞(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对河北“23.7”极端暴雨预报性能分析"—周爽(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3.基于CMA-GFS4.0模式西南低涡暴雨过程偏差特征分析—徐琳娜(四川省气象台)
4.基于LightGBM的四川省复杂地形下最高气温订正方法研究—周秋雪(四川省气象台)
5.基于LightGBM算法的气温转折过程2 m温度变化订正研究—冯良敏(四川省气象台)
6.郑州机场(河南区域)冰雪天气数值预报释用研究—王斌(民航河南空管分局)
7.基于AdaBoost集成学习算法的河北省暴雨预报技术研究—孙云(河北气象台)
8.基于机器学习的山洪分类预警方法在7.2洪灾中的应用—孔文甲(内蒙古气象台)
9.ImB2BPM:一种人工智能强降水回归方法—张方健(江苏省气象局)
10.一次近岸海雾过程的不同波段激光能见度雷达探测研究—吕巧谊(厦门市气象局)
11.深度学习模型在重庆江北机场强对流回波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海滢(民航西南地区重庆空管分局)
12.2311号“海葵”残涡引发的持续性暴雨成因初步分析—程正泉(广东省气象台)
13.台风“杜苏芮”(2023)登陆后残涡维持和复苏的机制研究—向纯怡(国家气象中心)
14.Pangu-Weather和Grapes_GFS对台风“杜苏芮”暴雨环境场预报的定量对比评估—夏侯杰(江西省气象台)
15.初边值误差导致华南区域模式暴雨预报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徐道生(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16.天津地区不同天气类型背景下CMA-GFS和ECMWF模式2米气温预报的检验与分析—田笑(天津市气象台)
17.多源观测资料揭示2305号台风“杜苏芮”精细结构演化特征—王皘(国家气象中心)
18.2304号台风“泰利”海南儋州龙卷过程可预报性分析—郑艳(海南省气象台)
19.时间序列Informer模型在贵州能见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唐远志(贵州省气象台)
20.中央气象台台风生成预报的业务现状和技术方法—董林(国家气象中心)
21.“23.7”海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中多尺度天气基本特征和机理分析—陈宏(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2.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值预报多要素订正方法研究—刘佩廷(武汉市气象局)
23.基于GAN-ARPredRNN组合双模型和雷达回波的临近预报方法研究—兰宇(广东省气象台)
24.2m气温集成订正方法及在冬奥延庆赛区的应用—邱贵强(山西省气象台)
25.一种简易的站点插值网格场微调算法—王玉(国家气象中心)
26.Zoning Evaluation of Hourly Precipitation in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Numerical Models over Hainan Island—冯箫(海南省气象台)
27.基于相似集合技术的延伸期降水预报技术研究—徐成鹏(国家气象中心)
28.双台风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的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王宁(吉林省气象台)
29.区域建模为基础的天空云量格点预报—赵翠光(国家气象中心)
30.超强台风杜苏芮登陆过程中在浙江产生局地强降水的物理过程分析—滕代高(浙江省气象台)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