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第一届集合预报预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日期:2024-05-20 浏览量:2285

 

第一届集合预报预测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5月14-1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大会现场

家气象中心李泽椿院士、中国气象局毕宝贵副局长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国防科技大学宋君强院士、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沈学顺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矫梅燕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梁丰司长、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黄玮副司长、国家气象中心金荣花主任、国家气候中心肖潺副主任、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王建捷副主任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复旦大学穆穆院士,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国家气象中心代刊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勇教授、首席科学家朱跃建教授、吴统文副主任、陈静总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闵锦忠教授应邀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墙报交流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及相关企业等50余家单位的14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本次研讨会分别从同化和预报系统的研究和进展(短临预报、天气预报、延伸期预报、季节预报、模式诊断分析)、全球(包含S2S)和区域集合预报模式发展技术、集合预报预测产品订正技术、极端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AI/ML技术在集合预报中的应用技术、集合预报预测检验评估及决策应用等6个主题开展交流,共安排了8个特邀报告,50个分会场报告,31篇墙报,墙报做一分钟口头交流。

研讨会上,还设置了专家学者互动环节,就集合预报一系列相关问题做了专家学者面对面讨论,引发热烈反响。

研讨会互动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联合承办。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关于集合预报的若干思考—穆穆(复旦大学)
2基于多模式集合的季节气候确定和概率可预测性—杨修群(南京大学)
3Bridging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and civil protection—王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集合预报国家级天气业务应用进展—代刊(国家气象中心)
5基于地球系统模式的集合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6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初边值和模式协同扰动方法研究—闵锦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7中国气象局集合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概况—陈静(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8集合预报的国际现状和未来发展介绍—朱跃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分会场报告
分会场一:主题 1:同化和预报系统的研究和进展(短临预报、天气预报、延伸期预报、季节预报)、主题 2:全球(包含S2S)和区域集合预报模式发展技术
1.云雨区卫星数据同化进展—韩威(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考虑背景场及侧边界不确定性的对流尺度集合扰动调整方案研究—夏宇(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3.BMJ参数化方案如何影响MJO的传播和结构?—朱小玉(国防科技大学)
4.基于深度学习和多源数据的闪电临近预报—宋倩倩(华风南信大研究院,华风集团/南信大)
5.量化短临预报应用中的分析场不确定性—朱彦威(华风南信大研究院,华风集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天水市2023年7月27日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姬艺珍(天水市气象局)
7.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CFS and GEFS Operational Systems at NCEP for Sub-seasonal Forecasts—杨滟茹(复旦大学)
8.CMA-CPSv3对亚洲夏季风预测能力评估—梁潇云(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9.基于公用地球系统模式和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器的季节预测系统评估—陈溢豪(河海大学)
10.东北地区汛期降水预测的策略、方法及应用进展—赵俊虎(国家气候中心)
11.基于华南集合预报的混合同化系统研究进展—谢元富(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
12.基于非线性局部Lyapunov向量的集合同化系统及其应用—卢德玉(大气物理研究所)
13.陆面过程不确定性对天气和气候预测的影响—张馨丹(中国气象局地球数值预报中心)
14.次季节尺度降水概率预测方法研究—李源(河海大学)
15.S2S多模式集合样本对MJO预报技巧差异分类研究—彭一豪(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6.基于睿图-集合的北京“23.7”极端强降雨过程可预报性研究—张楠楠(北京市气象台)
17.不同初值扰动方法对华南汛期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影响—张旭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18.混沌播种及多源扰动对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影响研究—王婧卓(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9.基于湿位涡的集合预报扰动技术研究—王世璋(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20.CMA全球集合预报扰动技术及业务应用—李晓莉(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1.不同集合扰动方法离散度演变特征研究—李俊(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2.区域集合预报模式扰动方法研究—李红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3.冬奥保障3km高分辨集合预报系统构建及服务研究—邓国(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4.基于再分析尺度化因子的集合预报初值扰动对台风烟花(2106)预报的影响—岳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5.集合扰动多尺度采样特性及机制研究—马丽(复旦大学)

分会场二:主题 3:集合预报预测产品订正技术
主题 4:极端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
主题 5:AI/ML技术在集合预报中的应用技术
主题 6:集合预报预测检验评估及决策应用
1.基于频率匹配方法的对流小时尺度降水偏差订正研究—乔小湜(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2.山西强对流天气集合概率预报技术研究—闫慧(山西省气象台)
3.基于多模式多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的多种统计后处理方法—霍自强(华风南信大研究院,华风集团/南信大)
4.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模式后处理方法—刘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风南信大研究院)
5.基于深度学习的降水预报统计后处理及不确定性量化研究—李文韬(河海大学)
6.基于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原理的“7?20”郑州暴雨误差增长机制研究—王虎林(复旦大学)
7.东北地区一次双雨带强降水过程预报误差的集合敏感性分析—谭政华(辽宁省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
8.基于贝叶斯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的区域持续性极端天气过程概率预报—李巧萍(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9.基于西风爆发集合预报的El Ni?o集合预报方案及其在改善El Ni?o振幅预报中的应用—纪超鹏(复旦大学)
10.面向大气污染治理决策的PM2.5中长期集合预报产品研发与应用—饶晓琴(国家气象中心)
11.河西走廊强沙尘暴垂直起沙和传输预报技术方法—李岩瑛(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
12.基于深度学习的强降水和高温热浪延伸期预报方法—徐邦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依据不确定性背景选择台风预报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王璇(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4.东亚副热带冷季干旱化:利用观测资料订正集合预估—何超(暨南大学)
15.初夏东北冷涡的演变机理和次季节预测研究—聂羽(国家气候中心)
16.一次华北黄淮暴雨的中期预报不确定性分析及其成因探讨—郭楠楠(国家气象中心)
17.基于XGBoost算法对热带气旋强度集合预报的订正—冯松江(北京师范大学)
18.“75.8”特大暴雨回报分析II:机器学习与动力方程结合的模型neuralGCM的确定性、集合预报—王海(江西省气象台)
19.基于奇异向量初始扰动的AI大模型全球中期集合预报研究—刘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基于生成式同化与预报(GAP)模型的预报不确定性研究—袁慧玲(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1.基于CMA-REPS的海河流域面雨量集合预报检验与产品研发—王静(天津市气象台)
22.凤阳大风天气过程多种风速对比分析及EC集合预报检验—袁学所(凤阳县气象局)
23.杭州亚运会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评估与分析—姚梦颖(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4.A Composite Metric for Evaluating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Skill – Information in Standardized Forecast Anomaly (ISFA)—冯杰(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25.引入云量预报因子的EC集合平均温度预报订正方法研究—付超(福建省气象台)

口头墙报:
1.SST外强迫对CMA-GEPS天气和次季节尺度预报技巧的敏感性分析—齐倩倩(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基于偏差估计的全球集合预报随机物理倾向扰动方案改进—陈静(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3.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业务系统CMA-CPSv3的集合预测方案介绍—颉卫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4.融合形态特征的降水雷达回波短临预测方法研究—王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5.CMA-CPSv3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预测能力分析—安晓禾(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6.对流尺度集合资料同化中模式微物理不确定性的表征方法研究—冯宇轩(江苏省气象台)
7.逻辑回归和频率匹配方法在浙江集合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傅良(浙江省气象台)
8.内蒙古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初始扰动构造的模拟试验研究—计燕霞(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9.海葵台风CMA-TRAMS模式北斗探空和无人机下投资料同化试验—文秋实(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10.耦合模式中大气背景场对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偏差的影响—陆家豪(苏州市气象局)
11.采用余弦分析约束方法调整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的可行性研究—王秋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2.连续偏差订正方案在CMA-CAEP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模式中的敏感性试验—陈雨潇(兰州大学)
13.东亚季风区集合预报扰动增长的时空不均匀特征分析—吴筱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4.一种改进的订正华东台风强降水集合预报的频率匹配技术—柳春(安徽省气象台)
15.大城市精细化降水时间滞后集合订正预报的应用检验—从靖(天津市气象台)
16.集合预报的深度学习气候风速订正—刘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7.集合敏感性方法在中期降水中的应用—丁从慧(安徽省气象台)
18.基于集合敏感性分析的福建暖区暴雨可预报性研究—赖巧珍(福建省龙岩市气象局)
19.基于小时资料的甘肃暖季极端降水特征—刘娜(兰州中心气象台)
20.ERA5再分析资料与CMIP6八模式气候风速误差特征分析—李如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1.基于CMA-REPS的极端对流天气预报指数研究—马若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2.人工智能模型对于极端温度事件的集合预报评估分析—弓宇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3.GRAPES集合预报产品EFI和SOT指数对青藏高原2020年极端温度预报研究—蔡宏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4.集合预报在通辽市降水预报中的能力评估及检验—乌文奇(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气象局)
25.CMA不同尺度集合预报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预报评估—熊洁(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6.基于CMIP6多模式集合数据对四倍CO2强迫下全球云量的快慢响应研究—周喜讯(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7.基于CRA技术的淮河上游降水模式检验分析—吴雪(信阳市气象局)
28.GRAPES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模式中不同尺度初始扰动能量的演变特征—马雅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9.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过程的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李丹华(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30.对流尺度集合预报降水概率预报综合评估指标SIM研发及初步应用—陈法敬(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31.基于背景场奇异向量的初值扰动技术—霍振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