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第十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合肥举办
日期:2024-05-22 浏览量:933

 

第十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于2024年5月21日在合肥成功举办。安徽省气象局局长胡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专门为此次会议录制了致辞视频,为与会代表解读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的重要意义。

研讨会开幕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建国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李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林朝晖研究员、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曹俊武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许红梅研究员等十三位专家应邀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研讨会现场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等50余家单位的8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流域气象学术前沿与相关领域学者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聚焦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异常及其影响研究,推动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交流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的技术进展,解决流域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等科学和技术问题,围绕流域水循环、暴雨洪涝研究与应用;流域能量循环、气候变化研究与应用;流域碳循环、生态气象、环境气象研究与应用;流域气象探测、卫星遥感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共安排了13个大会特邀报告,55个分会场口头报告。

研讨会由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办,安徽省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河南省气象学会、山东气象学会、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寿县试验外场承办,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一、大会特邀报告:
1.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江淮流域暴雨洪涝——翟盘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大气环境气象梯度观测塔进展汇报——刘建国(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3.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及在气象探测中应用——李柏(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4.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助力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研究——林朝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水利雨量监测系统介绍——曹俊武(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6.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大型水库蓄水和发电的影响预估——许红梅(国家气候中心)
7.淮河洪水预报调度关键技术——王凯(淮河流域水利委员会)
8.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李宇梅(国家气象中心)
9.流域水文气象耦合关键技术及应用——彭涛(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10.星载GNSS-R土壤水分产品适应性评估——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1.C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在强对流触发预报中的应用——赵坤(南京大学)
12.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计划和进展——王东勇(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13.省级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创新发展——田红(安徽省气候中心)


二、口头报告:
1.未来气候变化下淮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葛振飞(河南省气象台)
2.2013—2021年山东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崔金梦(山东省气象台)
3.基于CFD方法的区域风场环境数值模拟应用研究——鲁俊(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4.GFDL-ESM2M气候模式下淮河流域气候演变趋势分析——许成成(安徽理工大学)
5.2022年龙舟水期间珠江流域极端降雨的多尺度成因分析——任鹏飞(广东省气象台)
6.太和县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分析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丁晓亮(安徽省太和县气象局)
7.淮河流域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陈悦(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8.2022年6月23-24日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李靖怡(安徽省气象台)
9.安徽省交通气象行业管理现状及建议——索晨(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10.安徽省五河站CH4浓度特征及地面风的影响——王蒙(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
11.大别山南麓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徐朋飞(安庆市气象局气象台)
12.基于GIS的亳州市城区暴雨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薛冰清(亳州市气象局)
13.滁州“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袁学所(滁州市凤阳县气象局)
14.都柳江流域上游近10年暴雨分布特征分析——苟杨(贵州省黔南州气象台)
15.太行山地形在“暹芭”台风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张启绍(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局)
16.基于数值模拟的郑州市下垫面变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苏晓乐(河南省气候中心)
17.2023年两次江淮气旋极端强降雨过程诊断对比及可预报性分析——安礼政(淮安市气象局)
18.淮北市暴雨致灾危险性评估——张永芹(淮北市气象局)
19.淮南7.16暴雨过程技术复盘——王雅正(淮南市气象局)
20.大别山北麓冬季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的响应——严啟蕾(霍山县气象局)
21.台风“杜苏芮”外围极端短时强降雨成因及多波段雷达降水估计评估——褚颖佳(济南市气象局)
22.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姚昊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3.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山区中小河流动态洪水风险预警技术研究——郝莹(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24.渤海海峡下垫面对线性风暴强度的影响分析——梅婵娟(威海市气象局)
25.2022年早春阿克苏流域一次极端降水水汽特征分析——李海花(新疆气象台)
26.2023年苏州梅汛期首轮大暴雨过程分析——汪婷(昆山市气象局)
27.气象科技图书写作与出版——王迪(气象出版社)
28.江淮地区极端高温和臭氧污染复合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气象影响——孙晓芸(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9.淮河流域采煤塌陷区防洪作用研究——郭凯旋(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30.基于相控阵雷达的芜湖市一次强雷暴过程生消演变特征分析——文想成(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
31.基于海拔订正的精细化大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陶寅(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32.人工增雨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效果评估分析——李卫东(湖南省气象局)
33.FY-2G卫星地面入射太阳辐射产品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分析——何冬燕(安徽省气候中心)
34.蚌埠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研究——张嘉仪(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35.2023年上半年淮北、寿县两地温室气体浓度特征分析——杨关盈(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6.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淮河流域径流过程预报——郝偌楠(安徽理工大学)
37.黄淮气旋引发强降水雨团的特征分析——陶玮(安徽省气象台)
38.2021-2023年亳州市气象观测站故障情况分析与举措——姜天侠(亳州市气象局)
39.阜南县2024年3月23日至24日暴雨过程的分析——徐海宁(阜南县气象局)
40.2020年8月贵州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谢清霞(贵州省气象台)
41.2023年8月25—27日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CMA模式预报综合评估——董俊玲(河南省气象台)
42.2022年1月河南两次强浓雾天气特征分析——曹明明(周口市气象局)
43.COVID-19管控期间淮安市一次重度污染天气过程特征分析——谢真珍(淮安市气象局)
44.基于CLDAS的滁河流域面雨量适用性评估——陈光舟(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45.2023年7月19日淮南北部暴雨过程分析——高正华(淮南市气象局)
46.六安2024年2月1-5日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基层气象服务分析——高琳(霍山县气象局)
47.不同季节黄河流域山东段雷暴大风预警环境指标分析——田雪珊(济南市气象局)
48.辽宁省“8.01”绕阳河溃口事件气候特征及背景分析——张萌萌(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
49.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微波辐射计温湿度廓线订正试验——单乃超(民航安徽空管分局)
50.淮河流域暴雨主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原因分析——李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1.山东省各旬气温极值年际分布和平破纪录特征分析——候启(日照市气象局)
52.基于飞机观测的大陆性气溶胶对云雨转化过程影响的研究——王烁(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53.铜陵2023年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朱雅毓(铜陵市气象局)
54.冷涡背景下张家港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周鑫(张家港市气象局)
55.运用可公度性原理预测繁昌洪涝灾害——邢玲玲(芜湖市繁昌区气象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