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首届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研讨会在深圳举办
日期:2024-07-30 浏览量:7190

 

首届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研讨会于2024年7月27-28日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举办。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广东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梁建茵、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罗华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发起人——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郭建平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研讨会合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廖小罕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上海市气象局雷小途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苏慧教授、兰州大学黄忠伟教授、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蔡银寅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郭建平研究员等专家分别就题为“无人机应用从低空科技到低空经济:专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先行”、“气候变化与城市安全”、“上海航空气象保障实践”、“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暖区降雨的环境特征”、“激光雷达在低空经济气象发展中的应用”、“深圳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及实践进展”、“低空经济气象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做了精彩的报告。

低空经济是气象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聚焦低空经济气象若干前沿科技问题,本次研讨会有效搭建了从研发端到应用端的重要交流平台,与会代表共同提需求、谋破题,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研讨会分别从边界层气象理论、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及参数化、低空危险天气监测预警及低空经济气象典型行业应用等四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还开展了圆桌讨论,中国气象局相关直属单位及各省市气象局领导、高校学者、行业代表等共同分享经验、发表观点,并开展热烈讨论,以期助力低空经济气象高质量发展。

圆桌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低空经济气象科技的发展应深入融入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紧密贴合行业需求,并表达了为推动低空气象新技术成果转化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低空气象精密监测和精准预报新技术新方法将不断涌现,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将不断完善,气象科技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将不断彰显。

28日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深圳市气象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实验区”,并实地调研了美团低空无人机起飞点的低空气象基建情况。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深圳市气象局联合主办。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市低空气象工作小组)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气象企业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一、大会特邀报告
1.无人机应用从低空科技到低空经济:专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先行——廖小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气候变化与城市安全——许小峰(中国气象局)
3.上海航空气象保障实践——雷小途(上海市气象局)
4.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暖区降雨的环境特征——苏慧(香港科技大学)
5.激光雷达在低空经济气象发展中的应用——黄忠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6.深圳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及实践进展——蔡银寅(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
7.低空经济气象若干关键科学问题——郭建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低空经济中的航空气象——李耀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9.边界层方案中的混合尺度与耗散尺度——周博闻(南京大学)
10.中央气象台通航气象预报服务现状——蔡雪薇(国家气象中心)
11.面向低空经济需求的风切变和湍流产品研发进展与计划——沈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应用室)
12.低空经济创新应用场景构建探索与实践——周超(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13.城市低空天路气象信息服务及产业化——董文杰(中山大学)
14.基于精细化观测与多尺度模拟的城市风热环境研究——杭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5.城市低空气象环境多尺度模拟及应用——张宁(南京大学)
16.面向低空经济关键应用的智慧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发展探讨——陈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7.基于WRF-LES的“天鸽”台风登陆前后边界层精细结构对比研究——高中明(中山大学)
18.城市粗糙子层风速和湍流特征:风洞和大涡模拟研究——莫梓伟(中山大学)
19.无人机气象探案技术——安伟刚(西北工业大学)
20.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中的潜在应用——王珍珠(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
21.城市气象多尺度模式体系——严超(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二、口头报告
1.低空经济气象保障的思考——诸葛杰(佐格微系统(杭州)有限公司)
2.复杂地形的机场低空风切变监测——初奕琦(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3.解锁低空经济新纪元:低空风切变预警技术引领安全高效发展——杨亮亮(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
4.气象+无人机行业解决方案——吴佳妮(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5.低空飞行环境气象要素精密感知与监测系统——杨少辰(深圳大舜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6.低空飞行气象特点及服务需求分析——刘涛(珠海光恒科技有限公司)
7.低空经济安全要素分析——黎曦(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8.面向低空经济气象保障的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研发——张涛(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9.我国飞机颠簸空间分布特征及典型个例分析——慕熙昱(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0.基于气象无人机的大气边界层结构观测及浓雾天气应用——王宏斌(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1.基于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的机场低空飞机尾涡观测与反演研究——刘晓英(中国海洋大学)
12.基于观测和物理过程的青藏高原陆面模式发展——邓明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13.类龙卷涡旋与相关的局地强风在城市区域的中尺度嵌套大涡模拟——孔祥锐(中山大学)
14.iDust:面向西北地区沙尘暴环境下无人机邮政应用的沙尘-气象一体化保障模式介绍——冲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