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第十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会议暨城市气象科技联盟技术交流会在杭州举办
日期:2024-10-22 浏览量:29523

 

第十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会议暨城市气象科技联盟技术交流会于2024年10月17-19日在杭州举办。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北京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季崇萍,浙江省气象局党组成员、杭州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力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院长苗世光主持。

会议开幕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陈飞教授应邀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务骨干、在校师生、相关企业等150余家单位的25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本次交流会分别从城市气象观测方法与新认识、城市气象数值模式新发展、城市高影响天气与气象服务、城市化、气候变化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城市生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六个方面开展交流。共安排了2个特邀报告,10个邀请报告,25个口头报告,217篇墙报交流。

会议现场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气象学会和城市气象科技联盟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杭州市气象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协办。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新一届城市气象学专业委员会的首次研讨会。


附:会议交流报告

特邀报告
1.我国化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建立及其中关键科学问题——张小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城市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及预报预警系统研究最新进展——陈飞(香港科技大学)

口头报告
1.城市风热环境的缩尺外场实验与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杭建(中山大学)
2.基于大口径闪烁仪的气溶胶通量测量方法研究——袁仁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极端天气条件下多种体感温度观测与算法的对比研究——王华(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
4.低成本便携式城市微气候观测系统开发——杨小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测风激光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和湍流探测性能研究——程志刚(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6.基于FY-4A卫星数据的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指标——邵建(银川市气象局)
7.城市微气候模拟:SLUCM 和 ENVI-met 模式的比较研究——杨嘉川(香港科技大学)
8.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数值模型及其在澳门的应用研究——高亮(澳门大学)
9.基于蒙托卡罗光线追踪和GPU加速的城市冠层辐射传输模型——梅硕俊(中山大学)
10.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值模式次网格参数化研究——严超(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1.浙江本地化精细数值预报技术研发及其在杭州亚运气象保障中应用——余贞寿(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2.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群极端高温的特征、天气背景和数值模拟——罗亚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复合热浪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城市热岛相互作用研究——张利伟(香港科技大学)
14.热浪期间城市冠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吴文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5.登陆台风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对风场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敖翔宇(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16.北京地区城市上下游效应对降水的影响——窦晶晶(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7.城市和地形对华南夜间对流触发过程影响机制及数值模拟——饶晓娜(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18.New perspectives on building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in cities——罗志文(英国卡迪夫大学)
19.热浪过程中城市热岛对建筑制冷负荷的影响研究——孟凡超(天津市气候中心)
20.城市适应措施对中国大城市夏季气温影响及其健康效应评估——尚晶(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1.复杂城市冠层内点源扩散CFD模拟——张云伟(西安交通大学)
22.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湾区城市群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局地尺度气候环境的影响——刘琳(广东工业大学)
23.基于气候适应型的城市风热环境评估—以温州市为例——何月(浙江省气候中心)
24.2022年夏季热浪期间中国东部城市群气溶胶辐射反馈效应——韩志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5.城市大气环境健康影响评估的研究进展——薛涛(北京大学)
26.中国城市群地区“高温-臭氧”复合极端事件的成因及应对——李蒙蒙(南京大学)
27.基于协同同化的大气污染物再分析场资料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寇星霞(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8.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大数据应用——李卫军(浙江大学)
29.气象条件和城市绿化水平对天津市过敏性鼻炎的影响研究——郭玉娣(天津市气候中心)
30.面向城市和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模拟器”研究进展——胡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1.土-水-气-生三维生态环境模式发展——孟春雷(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32.2000-2022年浦东新区植被生态质量气象遥感评估——陆佳麟(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
33.西南区域大气CO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孙思思(贵州省山地气象科学研究所)
34.北京超大城市地表水热及二氧化碳通量模拟研究——杜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5.北京城市街区高时空分辨率碳通量模拟研究——罗文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