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复合极端事件机理、变化、影响及风险研讨会”成功召开
日期:2025-07-11 浏览量:64

 

2025年7月6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复合极端事件机理、变化、影响及风险研讨会(暨第二届复合型极端事件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报名踊跃,报名截止后仍有数十位专家和学生咨询参会事宜。最终考虑到场地空间限制,共接受172人正式报名,提交会议论文摘要70份。

会议现场

近年来我国复合极端事件研究领域发展迅猛,呈现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该领域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均大幅提升,多位优秀科学家尤其是青年学者在相关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国际复合极端事件研究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本次会议是两年前召开的第一届复合型极端事件研讨会的延续。在上次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复合极端事件研究领域的进展和挑战开展了深入且广泛的讨论,当时提出的部分问题在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得到了解决。本次会议聚焦发生在大气、水文、海洋、生态等多圈层中的、以“并发”和“继发”为主要特征的、造成了重大影响的复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突出多圈层复合极端事件的理念。论坛旨在借助多学科交叉方法,提升复合极端事件的研究能力,增进对复合极端事件风险的科学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论坛分上午和下午两个主题进行。上午的交流主要围绕复合极端事件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展开。开场报告中,来自复旦大学的左志燕教授从陆—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近年来北半球中纬度夏季高温热浪热点区域向西移动的独特现象,突出强调了陆面影响的“引擎”作用。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聂羽研究员和扬州大学的马茜蓉教授分别从大尺度环流的振荡幅度变化和大气能量转化过程解释北半球并发的空间复合极端事件。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顾西辉教授和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王硕教授分别介绍了包括海—陆复合热浪(干旱)和热浪—台风等新型极端事件的定义方法、变化特征,形成机制和未来风险。来自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林研究员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高阳教授分别介绍了他们独特的研究工具及研究复合极端事件的优势,即超级干旱事件监测平台和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

下午的报告聚焦复合极端事件的多圈层影响及可能引发的风险。清华大学的蔡闻佳教授结合柳叶刀倒计时报告介绍了目前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方面的最新认识和面临的挑战,其中复合极端事件的健康影响作为最新报告中的新增内容,备受关注。北京大学的俞妍教授介绍了野火—沙尘继发复合极端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使用了先进的卫星遥感数据,研发了客观识别方法,并给出了详尽的机理解释,挖掘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小型野火对沙尘事件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覃栎教授课题组的王立诚博士提出了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低光—低风极端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在碳中和背景下影响清洁能源供给效能和潜力,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青岛崂山实验室的李德磊研究员的报告关注对海洋渔业、航海安全以及沿岸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的复合风雨极端事件,给出了此类复合极端事件变化趋势的预判。来自北京大学的张尧教授和南京大学的王军教授均关注复合极端事件和生态系统的双向反馈及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最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陈阳研究员围绕复合极端事件研究中易被忽视的基础数据质量问题做了相关介绍,指出源头数据出错将导致对极端事件风险的认识出现重大偏差。

尽管论坛在周日举办,大家依旧热情高涨。160人的会议室几乎坐满,每个报告之后都有多位老师和同学举手发问,午饭期间大家依旧聚在一起讨论上午的报告。下午的开放讨论环节时,时间已经是17:00左右,会议室中仍有100余人,所有特邀报告人仍留在会场参与讨论,在场学者和研究生提问踊跃,问题类型涉及技术细节,决策需求,数据获取,机理解释等等方面,相关专家一一回应给出了细致的解答。会后不少参会者反馈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讨会,回归了学术交流的本质,大家聚焦同一个问题,报告的质量和讨论的深度都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