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首页 > 学会要闻 > 图片新闻

百年学报铸风骨 气象英杰谱华章——写在《气象学报》创刊100周年之际
日期:2025-08-15 浏览量:659

 

2025年8月15日至16日,一场业内顶尖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纪念一部承载着中国气象科学发展百年历程的学术期刊——《气象学报》的百年华诞。

回眸历史,1925年7月的一天,当晨曦掠过青岛观象台的百年穹顶,一本名为《中国气象学会会刊》的刊物悄然问世。这不仅是《气象学报》的起点,更是中国气象科学自主探索百年航程的开端。

与国同兴的气象火种

彼时,中国气象事业尚在萌芽。1924年10月18日,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后的第八天,首届理事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出版发行《中国气象学会会刊》(以下简称“《会刊》”)。创刊号首页的“发刊缘起”中这样写道:“倘吾同志,或以经验所得之记载,或以个人创获之新理,乃至气象学中偶见之现象,流传之谚语,写寄本刊,公之同好,俾本刊之精神日渐发皇,同志之研究益增兴味,而此学之常识普及于国人,则其裨益丰浅妙哉!”早期的《会刊》以翻译作品和介绍性文章为主,标志着我国气象学术研究起步。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气象事业发展迅速,《会刊》成为国内气象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唯一专业平台。为适应学科发展需求,1935年7月,会刊更名为《气象杂志》,从“学会内部资料”的定位转型为“公开学术期刊”,发行量大增,刊发研究论文的占比也显著提升。

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办刊条件极为艰苦。编辑部辗转将油墨从香港运至重庆,再以土制“马粪纸”印刷。1941年,《气象杂志》更名为《气象学报》,以“简刊”形式出版,聚焦战时急需的应用气象研究,将气象科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在国际交流近乎停滞的情况下,《气象学报》仍坚持通过中立国瑞典向国际学界寄送刊物,保持与国际学术的交流,展现出不屈的学术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气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气象学报》迎来蓬勃发展期,大气物理、大气探测、长中短天气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等方面成果不断增加,且密切关注世界气象发展方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气象学会会刊曾根据《气象学报》刊登的论文,评价我国动力气象学已经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事业迎来春天。1978年,中国气象学会运行重回正常轨道,第19届理事会决议《气象学报》复刊。其后,《气象学报》增加了更多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数值预报等领域前沿成果,引导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紧紧把握世界气象发展新趋势。为适应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气象学报》的英文版“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于1987年应运而生。 

1996年至今,《气象学报》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刊载量大幅增加,研究范畴从传统的天气学拓展至地球系统科学,技术方法从经验统计迈向数值化和智能化,应用场景也从基础业务延伸至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领域,一步步见证了中国气象科学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气象学报(英文版)》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并于2014年更名为“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JMR)”,审稿和出版模式实现与国际接轨,让更多中国气象学者站上世界舞台。

  观天究理的学术丰碑

历经一个世纪,《气象学报》共出版中文版83卷,英文版39卷,在季风动力学、数值预报、气候变化等关键领域刊登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全球大气科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最初,《会刊》承担着整合国内气象观测数据的重任,通过收集、整理各地测候所的观测资料,为中国气象学研究搭建起基础框架,逐步摆脱对国外机构数据的依赖。

此后,《气象学报》发表了许多中国气象科学领域的开创性论文。许多在高原气象学、地球系统模式等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象大家都在此发表过学术论文。《气象学报》原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回忆道:“《气象学报》是权威性的,叶笃正先生、陶诗言先生、杨鉴初老先生、朱抱真先生等等,他们当年主要的文章大部分都在《气象学报》上发表的。”

竺可桢的《论新月令》《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等物候学领域创造性研究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涂长望的《Koeppen范式之中国气候区域》等研究,被《自然》杂志高度评价为“将中国气候研究纳入国际科学体系的里程碑”。顾震潮以《准地转两层模式天气数值预报方法的试验》等研究开创中国数值预报研究与业务的先河。叶笃正的《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流场结构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平衡》奠定了“高原气象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基础。吕炯的《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是中国最早系统探讨海气相互作用与旱涝机制的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先后创办了数十种气象类期刊,《气象学报》重新确立了“坚持把社会效益第一、及时反映我国在大气科学方面优秀的研究成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大气科学工作的影响并提高学术地位放在首位”的办刊宗旨,所刊论文突出反映了我国学者在亚洲季风气候、野外观测大型试验、季风动力学、青藏高原和副热带高压等领域的新进展,并积极引入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领域的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学报》以“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使命任务,守正创新,积极推进期刊国际化、数字化进程。近年来,《气象学报》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多样化的专栏和专刊,及时刊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业务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推动科研成果向业务一线转化。例如,“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气象卫星生态遥感应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气象研究”等20余个主题专刊聚焦科技前沿和学术热点;“2021 年河南极端暴雨:机理、预报和服务挑战”专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情怀。

2022年4月,“《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正式启动。讲坛定期邀请学界泰斗、学科翘楚和一线业务专家,聚焦天气、气候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交流研讨,已成为气象界有重要影响力的线上学术活动,有力促进了新时代气象学术繁荣和业务创新发展。

  万象一新的风云新程

一百年来,《气象学报》这份见证着中国气象科学发展的期刊,为我国气象科学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正如现任《气象学报》中、英文版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所言:“《气象学报》始终与国家气象事业同频共振,系统记录了中国从气象观测空白走向全球气象强国的跨越历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学术体系。”

站在新的百年起点,气象科学已从“描述自然”转向“参与治理”,从“区域观测”迈向“地球系统科学”。未来,《气象学报》将秉持构建学术共同体、拥抱技术革命和服务人类福祉三大方向,进一步深化“预报员-科研人员”互动机制,促进理论创新与业务实践双向赋能;探索人工智能审稿、数据论文出版、虚拟特刊等新型学术传播模式,打造“纸刊+数据库+知识服务”的全媒体平台;聚焦“碳中和”“韧性城市”“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等战略需求,推动气象科学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气象学报》将继续传承老一辈气象科学家们的精神薪火,秉持服务国家、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深耕科研沃土,以科学之光照亮气象科学的前行之路,与全球气象同仁携手共绘大气科学的新纪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