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7月,有识之士怀着“通声气而贡所知”的初心创办《中国气象学会会刊》,这是《气象学报》的起点,更是中国气象科学自主探索百年航程的开端。一百年间,《气象学报》始终与国家气象事业同频共振,为推动中国气象学科发展、促进国内外气象学术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5年8月15-16日,《气象学报》创刊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主持会议,曾庆存院士、周秀骥院士、吴国雄院士、戴永久院士、沈学顺院士、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导报社社长林润华等嘉宾出席会议。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美国气象学会、同领域期刊等300余位海内外气象科技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气象科学百年发展历程,交流分享气象及其交叉学科前沿研究进展。
百年来,《气象学报》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阔征程。熊绍员表示,自1925年诞生之日起,《气象学报》始终秉承中国气象人“察天知地、经世济民”的信念和宗旨,始终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和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开放融合的发展理念,打造全链条质控体系,建立严格审查机制,将论文质量作为发展生命线,以全球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业已发展成为享誉业界的气象学术交流高地。站在新起点,《气象学报》作为“头部”气象科技期刊,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初心使命,永葆“闯”的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层次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百年来,《气象学报》是成果首发、同行交流、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林润华代表中国科协和科技导报社向《气象学报》创刊 100 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中国科协将依托“学术科协”工作品牌,支持中国气象学会和《气象学报》建设气象学科期刊集群和气象学科知识库。希望《气象学报》更好肩负起服务科技创新、引领科学突破的职责使命,紧密团结顶尖学者、一流科学家,努力建设全球气象科技人才学术交流网络,把握学术出版趋势,着力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
百年来,无数气象学者的学术生涯与《气象学报》紧密相连,同舟共济。曾庆存院士表示,经过百年的奋斗,中国气象事业在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科研等各方面都在全球气象事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的先辈,秉持科技报国初心,克服种种苦难,努力创造出一系列气象领域高水平学术成就,大大促进了大气科学的发展,并由此诞生了众多如雷贯耳的大家。如今的成就得来不易,中国气象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铸就了行业典范,中国气象事业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中谱写了辉煌篇章,今后,《气象学报》将继续秉持一代代学者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努力为气象科技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百年来,《气象学报》是国际气象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美国气象学会主席 David J. Stensrud 博士通过视频致辞,代表美国气象学会向《气象学报》百年间为学界做出的卓越贡献致敬。他表示,《气象学报》始终聚焦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和重大进展,填补了气象领域重要空白。美国气象学会很荣幸能够成为中国气象学会的合作伙伴,希望未来双方能够继续深化合作。
会上,美国华盛顿大学John M. Wallace教授、吴国雄院士、戴永久院士、沈学顺院士等多位著名气象学家作主题报告,分享森林火灾、极端天气气候、陆-气相互作用、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研发等气象领域最新科研成果。
会议期间,期刊百年发展史巡展开展,并举办多个专题论坛。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学科经典回顾与前瞻、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气象观测与数据以及智能时代的气象科技期刊发展等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