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中国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
日期:2014-01-29 浏览量:13709

一、2013年各项重点工作

2013年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及各学科工作委员会围绕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和活动计划,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尤其是在强化科技咨询职能、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创新科普活动品牌、提高期刊影响力和学会秘书处自身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一)围绕气象事业发展,积极做好科技咨询和人才举荐工作

成功召开2013年迎春座谈会,近80位院士、专家参加,对中国气象学会工作及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中小城镇气象致灾问题亟待关注》调研报告受到科协领导重视,批示并转发各省科协落实。受重庆市城口县人民政府委托,完成了“中国?城口生态气候评估报告”评审,并在“中国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典型气候研讨会”上,授予了“城口?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牌匾。

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举办“雾霾天气与人体健康”科普报告会;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等承办主题为“直面中小城镇气象灾害”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得到科协肯定。积极协助科协做好首都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贵州草海生态治理科技咨询工作,联合植保学会继续开展病虫害科技咨询工作。
推荐陈云峰、高学杰、除多三人获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陈峰等5位科研人员获得第十五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推荐工作。组织完成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工作,孟智勇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二)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国际国内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江苏南京召开,年会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约1200余名代表参会,18个分会场有近500人作口头学术报告,300余人参加了墙报交流。同期举办了气象水文仪器展和防雷设备展,国内外二十余家相关企业参展。
稳步推进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2013年6月,由中国气象学会、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气象学会承办的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首次列入海峡论坛二级论坛,主题为“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两岸70多位代表参加交流。2013年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9月在台湾大学举办,海峡两岸22名专家学者进行大会交流,近百名代表参加。2013年12月1—2日2013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60余位代表参会,宇如聪副局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郑国光局长在上海与台湾代表团进行友好会谈。

积极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交流。第六届中韩日三国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于2013年10月在南京举办,中韩日100余位专家围绕灾害天气机理和预报、气候模拟与预测、海陆气相互作用、中高层大气、平流层与对流层相互作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变化及影响、大气成分与大气化学、大气遥感与大气物理、数值模式与资料同化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参与组织“第三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科学大会”。派员参加第93届美国气象学会年会和国际气象学会论坛第三次全体会议(IFMS GM3),中国气象学会受邀在论坛介绍本会近两年来在学术交流、科普、期刊出版等方面的工作,并同与会人员研讨学会未来发展等问题。2013年11月派员参加“第五届东亚与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研讨会暨香港气象学会25周年”活动。

多个学科委员会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会,如首届城市气象论坛、2013年气象影视与传媒委员会学术交流年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等,取得较好效果。

(三)落实全民素质纲要,创新科普活动品牌

继续打造气象科普品牌活动。(1)“2013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以“美好的家园,共同的梦想”为主题,首次编排演出《雷曼之死》科普剧,全国10所高校的2000余名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宣讲科学防灾减灾的知识。(2)第32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在北京举办,主题是“体验国家气象、感受魅力古都”,来自24个省市的320余人参加。(3)继续组织做好3?23世界气象日园区开放活动,在社会上的反响也越来越好。
继续做好气象科普进学校、进农村活动。(1)组织开展“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活动,3月22日在北京十四中启动,并于22—27日在河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和湖南先后开展,这是与中国教育学会开展的气象科普进校园的一次联合行动。(2)积极参与气象科普进农村示范点建设,协助局办公室、科技司完成在湖北潜江举办的“气象科技下乡潜江行”活动,这是自2008年以来推动的第6个科普进农村示范点。(3)做好应急科普,雅安地震发生后,及时联合四川省气象学会组织编印了3万册《震后气象灾害防避指南》、《震区防雷避险急救手册》,发往雅安地震灾区进行科普宣传。

利用科技周、科普日契机,组织开展气象科普专题活动。(1)科技周期间,在北京等12个大中城市组织开展首届空间天气日科普宣传活动,魏奉思院士应邀在主会场中国农业大学作空间天气科普讲座。(2)科普日期间,在北京园博园内设置流动气象科技馆,布设了气象应急指挥车和大气成分观测移动设备等,让公众能够直观、简洁地了解、学习气象知识。刘延东、刘奇葆、赵乐际等领导同志到气象展台参观。(3)贵州省局、省气象学会在贵阳举办“走进气象 寻爽贵阳”大型体验式科普活动列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活动。
组织做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气象科普作品推荐工作。1月完成中国科协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年)年度考核工作,我会推荐的中国气象科技展厅被评为2012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向科协推荐优秀科普作品3项。协助做好首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筹备工作。

(四)推进科技期刊联盟建设,提高气象学报国际化水平

2013年6月气象期刊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气象期刊编校规范研讨会”,40余位期刊编辑代表参加了会议,就气象刊物编校的行业特点、重点问题和长远规划进行讨论,在编校规范、学术风气规范、沟通联系等方面推动气象期刊联盟建设。
建设《气象学报》多元化数字出版平台,中、英文版364期历史过刊近4000篇文章已经全部全文PDF格式上网,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强《气象学报》英文版编委会建设,试行责任学术编委制,与国际审稿和出版模式接轨,明确刊物发展方向和目标。《气象学报》英文版更名成功,已于2014年第1期启用新名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采用全新的英文原版采编系统,借助Springer进行海外发行和国际宣传,期刊的国际下载量比2012年几近翻倍。保质超额完成《气象学报》中、英文版2013年编校出版工作,共出版164篇文章、合计2100余页,中文版出刊量是正常的1.6倍,英文版是正常1.2倍。有4篇《气象学报》刊发论文获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F5000)。
受中国科协委托开展“中国科学家担任国际刊物主编的可行性调研”,成功申报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并以C类地学第一获科协资助。

(五)加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学会自身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组织完成常务理事会第七、八次会议、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学科(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气象期刊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等。2013年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于3月28—30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主要围绕“三服务一加强”进行了工作交流和讨论,表彰了2012年度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协助做好老科学家陈学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召开专家座谈会。

加强学会秘书处自身能力建设,初步完成中国气象学会新网站改版上线。组织完成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年度任务并参加科协交流,完成科协近三年学会工作调研,初步开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形势研究。联合北京气象学会等开展2013年会员日活动。
值得祝贺的是,秦大河理事长获得2013年度沃尔沃环境奖。学会秘书处一年来还获得多项表彰奖励。(1)中国科协2013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

(2)《气象学报》中、英文版分别获得“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3)《气象学报》中文版获得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科技期刊”称号;(4)《气象学报》中文版入选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名单;(5)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奖”,并作交流发

(6)中国科协系统2013年年度统计工作一等奖;(7)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2012年度部门决算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科协决算工作先进单位

二、政治学习及支部活动情况

学会秘书处领导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学习,多次组织秘书处人员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科协八届三次四次全会有关会议精神,组织汇编了中央书记处李源潮书记、中国科协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2013年工作要点。2位秘书长、2位处长分别参加了中国气象局司局级干部、处级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培训班,1位处长参加中央党校分校学习。多次派人参加科协、民政部等组织的专题培训或研讨学习。

加强党支部建设,组织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一系列最新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处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涉及四风方面问题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未发现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一名新党员按期转正;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党风廉政宣传知识竞赛,参观反腐倡廉主题展览;继续成功申请中国科协“党建强会”特色活动项目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组织召开了雷雨顺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座谈会。

三、主要不足及2014年工作要点

中国气象学会作为社会团体组织,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负有光荣的责任,有义务、有必要通过各项工作引导气象科技工作者自觉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中国梦”努力奋斗;特别是在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发挥科技咨询作用等方面,要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战略贡献学会的力量;更要在人才举荐、培养、引进中为气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学会秘书处目前面临着干部队伍老化问题突出,人员少,工作有时出现不规范的问题,在长远发展、决策咨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对外宣传方面的力度不足,整体工作效率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需要研究如何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要求,规范学会相关工作,解决年会规模过大的问题;需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中国科协部署,深入研究推进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面的各项工作。

2014年中国气象学会将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国气象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国科协有关学会发展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总体要求,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学科委员会和省级气象学会作用,研究可承接的中国气象局委托管理职能,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激发学会活力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