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中国气象学会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重点工作计划
日期:2019-03-28 浏览量:10556

   
    2018年,中国气象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的工作部署和学会工作计划,重点推进学会秘书处改革和学会治理体系完善工作,顺利完成学术、科普、智库和会员服务等方面重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学会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学会换届筹备及党建工作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精神,十余人次参加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的专题学习培训。及时组织专题学习研讨,旗帜鲜明讲政治,努力做好“两学一做”,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廉洁从政相关规定,全面落实上级党委部署的各项党建工作。
认真做好学会换届筹备工作。在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党组指导下,认真组织学习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方案、学会组织通则等相关文件,初步完成学会章程修订草案,增加学会党建和监事会等新增事项,编制了学会换届筹备工作方案,正在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协商落实。
    加强省级学会联系和内部治理。组织召开了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分支机构工作会议,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工作经验交流,讨论了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等。规范秘书处工作,梳理完善内部治理管理制度,完善专职人员竞聘、聘用人员管理,加强秘书处队伍职业化、规范化建设。
    顺利完成秘书处党支部换届,认真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全面落实支部“三会一课”,组织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书”等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参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展、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等活动,1人获气科院“优秀党员”称号。全年组织各类支部活动总计24次。
    二、突出学会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学术科普智库工作,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一)下大力气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实现数量质量双提高
    紧紧围绕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有关科研业务单位、学科委员会和科学家作用,采取综合性、专题性、区域性、国际以及海峡两岸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学术交流,为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搭建起更广泛的专业科技交流平台。
    持续做好学会年会综合交流和年度重点交流工作。成功举办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国人工影响天气60周年科技交流大会、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交流会。气象科技周期间还成功举办了气象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累计参会人次超过2500人。
    大幅增加专题学科交流。先后组织和主办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技术交流会等十余场学科专题交流活动,涵盖天气、气候、气候变化、数值预报、卫星、雷达、人影、农气、生态、冰冻圈等多个领域,近两千名专家学者参与。
    支持推动区域性学术交流。支持主办第七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丝绸之路气象科技学术交流会、第五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沈阳第十届雨雪冰冻灾害论坛等活动。
    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联合主办第七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来自海峡两岸的170余位代表参会。论坛举办期间还开展了“两岸气象青年汇”活动,受到了来自海峡两岸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有进展。首次联合气候中心等单位主办第十四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支持胡永云副理事长成功竞选国际气象学会论坛(IFMS)秘书长;组织JMR等期刊参加美国气象学会年会展览并开展国际推广有明显成效。
    (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气象科学普及
    加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与建设。开展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考核工作,25个基地获得“2017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期间对外开放;完成第六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评审工作,新增67家;经推荐,中国气象科技展厅等8家基地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基地检查与调研,制定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发挥气象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作用,打造各类主题气象科普活动。世界气象日期间,联合组织开放活动,约12000名社会公众参加了中国气象局园区;举办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25个省(区、市)气象学会共举办40余场气象科普报告会,数千名公众参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联合举办了“金穗少年科学院气象研究所”和“华云金穗校园气象站”启动仪式。
    气象科技周活动成效显著。举办“华风杯”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参加2018年气象科技周主场活动,设立互动展区;以“人工影响天气探秘”为主题,在全国同时举办“人工影响天气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线上线下活动,参与人次达到22万。
    成功举办2018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活动。17所高校2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30个省、区、市的800余个基层乡镇、15000余家农户、200余所中小学校等开展宣传调查,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万份。组织首届全国气象摄影大赛作品征集活动,承办繁荣“元科普”创作主题沙龙活动,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成功承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专题论坛。秦大河院士、丁一汇院士、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IPCC 第二工作组副主席Andreas fischlin、Stuart Mark Howden、潘家华学部委员等知名国内外专家出席,现场120多位听众参会,参与在线提问和网络直播的社会公众约70万人次,其中学会自有平台达50万人次,取得很好的互动效果。
    关注青少年群体,加强校园气象科学教育。在青海成功举办第37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20个省(区、市)的150多名营员和辅导员参加;在安徽举办以“未来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主题的“2018年全国气象科普教育论坛”;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学校建设校园气象站,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气象站-校园气象社团课程-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气象校本课程-校园气象综合实践”的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科普传播渠道建设,搭建气象科普商城平台。建立学会科普官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搭建气象科普产品“集散地”,吸引社会资源入驻,气象科普产品与展品种类已达六大类200余项,有效满足了气象科普活动需要。
    (三)发挥智库作用,科技咨询工作有新进展
    依托专家资源打造学会智库体系。积极参与组建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推荐专家参与2018年中国科协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分析研讨会及报告编写。
    积极开展承接职能和创新驱动助力发展工作,承接完成中国气象局科研院所中期评估和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效益评估工作,成功获批中国科协学科发展项目—《大气科学学科史研究》,联合安徽农网获批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
    发挥学会独立第三方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组织提出了气象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试行),完成了气象行业科技成果评价2项和科技评价1项。编制完成地方特色气候资源评估规程,完成湖北利川生态气候资源评估报告论证,授予浙江文成“气候养生福地”称号、湖北利川“中国凉爽之城”称号,对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起到了推动作用,得到地方政府好评。
    (四)以会员服务为中心,学会服务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修订完善学会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持续扩充评奖系统专家库,专家库人数扩充到1400名左右。顺利完成了2018年度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的推荐评审和颁奖,组织申报40项,16项获奖。开展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评奖活动, 350个单位(个人、项目)参评,234个获奖。
    各类人才举荐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组织完成中国科协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遴选工作。完成了第六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推荐评审,总计推荐19人,5 人获奖。中国科协前三期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执行顺利,第四批青托项目获批2人。完成第九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78名获奖)、十佳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9名获奖)推荐评审及颁奖。
    气象科技期刊影响力持续提升。《气象学报(英文版)》(JMR)SCI影响因子1.022,更名后首次破1;在Scopus数据库影响因子1.23,位居海洋工程学科排名Q2区;获得中国科协2017年度期刊审读优秀等级。《气象学报》中文版获第三届 “全国百强报刊”,综合评分位居中信所2018年版CJCR大气科学类期刊第2名。主动“走出去约稿”,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加强与国际前沿学者的交流,认真实施科协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推动期刊国际化发展;主办“气象科技论文诊断会”,开展气象期刊优秀审稿人推荐评审活动,加强气象期刊联盟建设。
    个人注册会员发展成绩喜人。学会通过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科技期刊、人才举荐、科学传播等多种渠道以及网站、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个人注册会员,切实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联系。学会个人注册会员数量达到1887人,较上年增加了20%以上。
    学会信息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整合学会网站、公众号、期刊等各类宣传资源,大力加强智慧学会建设,实现学会各类信息的及时准确推送。编发会讯3期和2018年年度工作手册,发放《气象知识》杂志五期,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和会员凝聚力。
    三、2019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加强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科协及中国气象局要求,强化学会党建,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学术、科普、智库工作,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学会影响力;提高会员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会员凝聚力,建设一流学会。
    一是强化学会党建工作,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全力做好理事会换届工作。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关于群团组织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组织工作指示精神,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相关要求,在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召开第29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学会换届,完善学会治理结构。
    二是继续大力做好年度各项特色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加强智库建设。组织好学会年会、专题交流,支持区域性学术活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组织承办第三届亚洲气象大会,支持国际气象学会论坛(IFMS)相关工作。组织好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周、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特色科普活动。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工作,联合有关方面,加强智库建设。
    三是不断提升会员服务能力。继续争取中国科协项目支持,做好学会各类奖励和人才举荐工作,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继续发挥学会科技团体优势,积极承接和接受委托,开展气象科技咨询和评估工作;推动学会官网、官微一体化建设,提升会员信息化、便利化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学会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关注和支持。
    四是进一步加强学会秘书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政策支持,加强学会秘书处人才队伍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提升学会综合服务能力。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