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中国气象学会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重点工作计划
日期:2020-07-14 浏览量:9037

 2019年,中国气象学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协的有关要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气象事业发展重点谋划推进学会党建、学术、科普、智库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会工作政治引领,推进党的建设与学会业务工作深度结合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协党组要求,积极参加第一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组织全体党员参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党员暨党务干部培训班,派出多人参加科协各类专题培训;继续推进学会秘书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落实气象局党组巡视问题整改、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修订完善学习制度,引导全体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参观2019年廉政文化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等活动。
    加强全国省学会和分支机构的政治引领。组织召开2019年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分支机构工作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全国省学会和分支机构的政治引领,研讨学会全面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二、完善学术、科普、智库服务体系,“三轮”驱动融合发展
    (一)构筑多层次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满足气象科技工作者多样化学术交流需求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会联系科研业务单位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学术交流。
    继续大力支持和组织学科专题交流。先后组织并主办登陆台风降水及其可预报性学术研讨会、2019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气候预测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会议,千余名专家学者参与。
    支持区域性学术交流,服务国家战略。联合主办陕西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第六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十三届沈阳雨雪冰冻灾害论坛,支持举办第八届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等。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生态环境学会联合体有关工作,牵头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联合调研”之“适应气候变化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调研。
    推动海峡两岸科技融合交流。联合主办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同期首次举办2019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海峡两岸“交通?气象与安全”研讨会,促进气象、交通行业的融合交流。
    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学会论坛(IFMS)相关工作,推动中美、中韩日气象学会间的交流。承办WMO第四届季风强降水研讨会,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
    (二)打造普惠创新的气象科普,助力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提升
    大力推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布《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引导和鼓励相关学校建设校园气象站,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开展第38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气象科普进校园、2019年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班、校园气象科学展评等活动,通过科学实践完善校园气象科学教育顶层设计。
    持续推动气象科普活动品牌化建设。策划并组织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首届全国气象摄影大赛、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气象科技活动周和全国气象科普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特别是在气象科技周期间,共举办科普讲座30多场,发放宣传品3万多份,活动惠及5万多人;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1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140多支宣传分队到达500余个基层乡镇,进入6000余家农户,深入200余所中小学校、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发放80余万份宣传资料和调研资料。各类特色活动受益人群持续增长,品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再次获得中国科协表彰。作为发起学会之一,参与中国科协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建设工作。
    加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完成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年度考核工作;遴选部分科普教育基地,提供360度全景展示及语音解说服务;组织制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加强气象科普传播渠道建设。2019年,学会官方科普微信发布文章近200篇,并在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号等自媒体平台同步转发,将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前沿等知识及时普及给广大公众。
    完善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宣传品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网上平台作用,深入挖掘气象科普宣传品的需求和供给,推动气象科普产品发挥承载更多气象科学知识的作用,赋予气象科普宣传品网上商城新的定位,促进各有关方共同发展,促进气象科学产学研结合。
    (三)大力建设科技智库体系,服务国家科技强国发展战略
    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气象科技咨询和评估。积极推进气象数据共享服务效益评估工作,完成中国气象局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2019年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审遴选工作及科技成果评价2项。开展陕西商洛、贵州黔西南和毕节、湖北宜昌、四川巴中等地方特色气候资源评估论证工作,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成功举办2019年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参与人数近万人。
    三、以会员服务为中心,努力提升学会综合服务能力
    各类奖励和人才举荐工作进一步加强。推荐青年学者参与国际交流人数不断增加,成功获批中国科协资助项目5项。积极推进青年人才托举工作,已连续四届获科协资助8人,进展良好。组织完成两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及中国科协其他各类科技人才奖项候选人提名推荐工作。按计划开展2019年度“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的奖励推荐与评审;开展第十八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推荐工作。
    气象科技期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气象学报(英文版)》(JMR)SCI数据库影响因子1.451,较上年涨幅达42%。《气象学报(中文版)》综合评分位居中信所CJCR大气科学类期刊第3名。两刊分别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一篇《气象学报》发表论文荣获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9年,两本刊物及时高效出版了共164篇高质量科研论文,组约专刊3份。筹建“预报论坛”、“数据论文”、“新观点”等多样化栏目,加强数字平台建设,提升出版效率和学术影响力。组织参加了26场次学术会议,进行6场次作者写作培训,开展8次国际读者邮件推送活动,促进了学术成果传播。加入开放科学计划(OSID)和期刊网店平台,推动出版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气象学报》、JMR期刊,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联合主办《气象科技进展》。
    会员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开展会员情况调查,全国单位会员合计1327个、个人会员合计近42000人;在线个人注册会员1959人,较上年增长4%,单位注册会员140个。通过微信、微博密切联系会员,及时向会员通报学会工作动态和活动信息;编发会讯3期、年报(会员手册)1本、发放《气象知识》杂志6期,会员信息化、便利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学会秘书处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学会形象标识使用管理办法,修订汇编日常管理相关制度,完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学会秘书处人才队伍建设更加优化,管理更加规范。成功获批2018-2022年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获得中国科协统计、财务、年鉴优秀表彰。
    认真做好换届筹备各项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国科协指导下,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国学会组织通则等相关文件,初步完成学会章程修订草案,增补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个服务职责定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增加有关学会党组织、监事会的相关内容;做好第二十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筹备和学会党组织组建准备工作并积极推进。
    四、2020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国科协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和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学会党建,完善治理结构;推进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强学术、科普、智库工作,壮大学会实力;提高会员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会员凝聚力,建设一流学会。
    一是全力做好学会换届工作。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社会组织改革和学会换届工作的相关要求,组织召开第二十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完成学会换届,成立学会党委和监事会,完善学会治理结构。
    二是进一步加强各项特色学术交流,做好科技咨询评估服务。继续组织好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进一步加大各种专题性、区域性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学术、期刊、奖励等国际化进展,支持国际气象学会论坛(IFMS)相关工作,推进召开第三届亚洲气象大会。做好气象科技成果评价及第三方评估活动,提升科技咨询评估公信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推进科普基地发展。组织做好2020年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第39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等特色科普活动;加强交流,更好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发展,推进国家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四是不断提升会员服务能力。争取支持,提升会员信息化、便利化服务水平,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做好学会各类奖励、人才举荐和宣传工作,扩大学会影响力。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