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气象学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要求,始终秉承为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宗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学会各项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完成党的建设入学会章程工作。组织召开第二十八届理事会第六次通讯会议,审议《中国气象学会章程》增加党的建设等有关内容。学会秘书处按照民政部、中国科协有关通知要求,提出了《中国气象学会章程》修订草案,起草了 “关于《中国气象学会章程》修订的说明”,以通讯会议方式组织召开理事会会议审议。全体理事一致同意学会章程修订内容,在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原有章程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和民政部、中国科协最新要求增补修订党的建设等有关内容。
加强疫情期间党的领导,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学会秘书处党支部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防控宣传,通过微信平台、微信工作群等宣传载体向广大干部职工传达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意识,关注疫区气象科技工作者安危,与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共克时艰,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捐款,以实际行动驰援疫情防控一线。
建设学习型支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织10余次集体学习。秘书处挂靠单位气科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慧同志,气科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集明同志,气科院党委常委、学会秘书长王金星同志,学会秘书处党支部书记、专职副秘书长冯雪竹同志等先后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内容进行了党课讲授和学习交流。强化干部培训,全体党员参加气科院组织的党员集中培训班,派员参加中国科协宣传、期刊等相关政策性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
全面落实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各项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疫情防控期间组织生活新形式和新载体,通过支部微信群及时传达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有关精神,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不间断。开展庆祝建党99周年“唱支红歌给党听”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参观中国气象局主办的廉政教育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邀请气科院人影中心李抗抗做支教扶贫报告;配合中央对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巡视工作,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开展2019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工作;参加气科院党委组织开展的2019-2020年度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干部和先进党支部评选活动。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学会学术、科普、期刊、智库等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一)开展多样化学术交流活动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学会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依托互联网开展。学会官网开通云端气象科技论坛专区,采集、整理并发布相关单位线上交流活动信息,组织各类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并对部分活动进行视频录制后发布到科技论坛专区。目前气象科技论坛专区总浏览量突破3万,各类线上活动在线观看人数总计达万人。
在持续推进线上活动的同时,下半年各类线下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开展。年内组织开展了以下专题性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同化研讨会、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气象观测创新发展论坛、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方法交流会、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气象青年科技交流会暨2020年青年科学家论坛、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全国决策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交流会等,涵盖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卫星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业务等领域。
积极推动各类区域特色学术交流,组织召开了“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原风云论坛暨气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第六届海河流域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一届武夷论坛”等会议。此外,还联合主办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共同家园”系列峰会3——何去何从: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和第四届资源环境行业创新知识网络大赛。
组织申报并获批2020年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及相关活动项目,申报中国科协2020年两岸暨港澳民间科技人文交流项目。
(二)创新科普手段和服务模式
完成世界气象日的有关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世界气象日期间,联合各省(区、市)气象学会、中国天气网、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校等400多家单位开展线上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风云之战”气象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其中,气象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朱定真研究员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与水”做的线上科普报告,传播和浏览量达910万人次。气象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参加人数达到3万多人,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覆盖面达3000万人次。
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开展气象知识问卷调查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中小学生有效问卷2300份,通过问卷调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了解了我国中小学生气象知识水平和校园科普现状,为今后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组织开展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了以“科技强国气象万千”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气象部门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的108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5人,优秀奖21人。
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气象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期间, 组织全国19个省(区、市)的31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围绕“智慧气象科学避险”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活动参与人数近5万人。
开展“智爱妈妈”气象科学素质普及活动。在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学会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学会共同策划、创作、拍摄制作了4个气象科普视频。开展了走出去和走进来共6场线下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达5000余人,线上借助融媒体传播量达到15万人次。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活动及专题调研活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知识讲座、3D拼图、VR体验、有奖问答、互动游戏、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专题科普讲座15场、VR体验6场、互动游戏5场,提高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继续加强校园气象科普的制度建设。完善和优化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升级版,开发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站,制订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管理办法。加大气象科学课程开发与应用力度,与“科学玩家”合作开展农科院附小气象实验类社团课程。针对教师开展气象科学培训,并进行气象科学知识讲座。支援建设了陕西省延长县七里村镇呼家川完全小学校园气象站。开展第四届校园气象科学展评活动。
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认定工作。共收到22个省(区、市)、3个计划单列市及3个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提交的42份申报材料,组织召开了国家气象科普基地材料评审会,共有16家候选基地通过评审,中国气象局和科技部共同认定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及系列专题科普展区等16家单位为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完成第七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评审工作,全国共有110个科普基地提交申报材料,经过专家评审,目前第七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结果正在公示中。制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已由中国气象局作为气象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三)保质超额完成期刊编辑出版工作
2020年,《气象学报》中、英文版出版162篇高质量文章,刊载量2426页,较去年增加86页。疫情期间,按时出刊,出刊量不减反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阵地意识,坚持正确的期刊出版政治导向,注重地图绘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精益求精。
顺利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科技期刊社会效益评价、三审三校自查自纠、期刊年度核检、气象媒体阵地管理情况报告等工作。加强管理,制定纸刊库存管理办法,推动期刊服务器迁移和技术平台升级工作。按照中国科协和中国气象局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气象期刊工作委员会作用,守好期刊出版“责任田”。
《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编辑出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气象科研业务进展”专刊,《气象学报(英文版)》(JMR)出版“气象卫星生态遥感应用”和“中英气候科学与气候服务(CSSP China)”专刊。
JMR参加美国气象学会第100届年会,进行期刊国际宣传;完成中国核心期刊申报工作;参加14场次学术会议线上线下交流,进行6场次线上作者写作培训;持续优化网站功能,开展电子书、思维导图等增强出版;进行审稿人奖励、文章内容推送、文章影响力跟踪分析等,提升办刊水平;滚动公布编校时间和文章数量,出版效率明显提升。
最新发布的JMR SCI数据库影响因子2.302,比去年有较大增长,涨幅达59%,升至Q3区;Scopus数据库影响因子3.0,涨幅达105%,位居海洋工程学科排名Q2区。一篇JMR 2016年发表论文入选2020年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四)组织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估和成果评价工作。完成“SMART季节气候预测系统与应用”、“区域全球一体化GRAPES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与应用”、“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苗情的全天候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科技成果评价3项。组织召开湖北建始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报告论证会。通过大气科学学科史项目验收。成功举办2020年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参与人数上万人。
三、学会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各类奖励和人才举荐工作顺利开展。完成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对象的推荐与评选工作。完成国家奖励办组织的2019年度中国气象学会科技奖励工作报告及评估报告填报工作。开展中国科协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
组织召开第二、三、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工作管理视频会议。完成第三届青托项目验收和第四届青托项目中期考核工作。组织历届托举人才开展线上专题论坛,推荐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参加中国科协科学大家谈科普讲座,讲座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达38万人。
会员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气象学会积极响应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协各种倡议,在学会官网开设抗疫专栏,及时向会员传达有关精神。按照科协要求,梳理学会涉军人员和单位情况,按时完成学会涉军人员清理工作并反馈军队有关单位和科协。疫情期间,联合中国知网(CNKI)为全体会员免费开放学术资源库,在官网开通云端气象科技论坛专区,服务气象行业抗疫和科研工作。编发会讯3期、工作手册1本,通过微信公众号、交流群密切联系会员,及时向会员通报学会工作动态和活动信息。
学会秘书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组织完成2019年度省级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先进学科委员会的申报评选工作,顺利完成年度审计、统计、年检、年报、年鉴、资产清查、决算预算等工作,完成2019年全年合同归档、公文归档,梳理学会日常管理相关制度等。积极配合推进第二十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筹备和学会党组织组建准备相关工作。
四、2021年工作要点
中国气象学会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广大气象工作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做强“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推进自身建设。
一是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完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学会党委、监事会、秘书处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障作用,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和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强化科技奖励活动,提升科技期刊水平,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三是进一步做强气象科学普及,推进行业和国家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加强气象科普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推进气象科普惠及更多社会公众,服务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提升。四是进一步发挥科技社团优势,开展科技咨询评估评价工作,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的有关事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五是组织完成学会换届相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