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中国气象学会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日期:2023-02-02 浏览量:302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气象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指导下,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术、科普、智库、期刊、奖励协同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全面加强党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深刻认识气象事业的政治属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总书记对气象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动党中央、中国科协党组、中国气象局党组重大决策和任务部署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年度重点任务。按照中国科协党组、中国气象局党组有关部署,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党委领导下,通过组织集体学习、讲专题党课、唱红歌、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年度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在中国科协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在中国科协党史知识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部署,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要求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和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支持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各项活动,全年开展各类党支部活动58次。完成党支部换届,支部年度述职评议考核获评优秀。加强党建与业务融合,与学会理事单位、分支机构等开展联学联建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组织反腐倡廉专题参观学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监管。

二、积极开创学术、科普、智库工作新局面

(一)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大力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年内组织完成线上、线下全国各类区域性、专题性学术交流活动19场,涵盖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城市气象、气象观测、气象服务业务等诸多领域。主办“202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2021年气象观测创新发展论坛”、“第八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联合主办“2021暴雨东湖论坛”、“第六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2021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2021年全国决策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交流会”、“第十五届雨雪冰冻灾害论坛”;承办及支持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尺度气象学论坛”、“北京气象学会专家论坛”、“第六届丝绸之路气象科技学术交流会暨新疆气象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中国气象学会副热带气象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等;依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举办“气象青年科技交流会暨2021年青年科学家论坛”,为气象科技工作者搭建广泛的业务科技交流平台,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发展。

积极打造在线平台,依托中国知网气象科技创新知识服务平台,开展“气象行业知识服务季”公益活动,用户使用达3万人次。学会官网“云端气象科技论坛”浏览量达12.5万人次。

(二)创新气象科普方式方法,积极推动气象科学普及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受到中国科协重视与表扬。获评中国科协2021年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十佳优秀组织单位、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3项活动获评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学会秘书长受邀参加中国科协2021年地方科普工作会议、第十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论坛并做大会交流发言。

围绕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主题,开展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第八届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气象防灾减灾开学第一课、气象知识有奖竞答等线上、线下科普活动近20项,覆盖人群3000余万。其中,第八届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动员50余位气象科普专家,举办70余场讲座,受益人数近200万人。加强科学传播队伍建设,提升气象科学传播能力。组建“大手拉小手”气象科普报告团,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依托学会科技志愿者总队开展“第十三届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智惠行动?气象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志愿者服务”活动。

重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加大青少年气象科普力度。继续加强校园气象科普制度建设,完善和优化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制订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管理办法,完成首批气象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发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择优推荐具有标志性、代表性和行业特色的气象科普基地为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推动融合创作协同传播,加强科普传播渠道建设。打造小程序“小e气象”,面向全国各省学会开放端口、共享活动平台、共建资源内容,年内共有21个省(市)学会借助“小e气象”平台开展气象知识竞赛活动,使气象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品牌化、系列化、全国化。开展助力北京冬奥系列科普活动。首次尝试将科技前沿成果科普化,与科研项目合作,制作科普短视频、拍摄科学纪录片等。其中,《世界屋脊探秘——气壮山河_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成功入选科技部组织的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维护气象科普商城平台,年度推广科普宣传品近5万件。

(三)打造科技智库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评估评价质量

获批中国科协十大代表2021年专项调研课题1项,完成咨询报告2篇,并以《中国科协信息》的形式被中央相关部门采用。承接完成中国气象局局属图书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中国气象局主管出版物审读工作。完成“江淮对流云增雨作业决策指挥技术研究与应用”,“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系统及应用”、“西藏综合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与应用”,“中国台风巨灾模型2.0”、“登陆台风引发广东沿海风雨精准预报研究”等科技成果评价5项。举办2021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近两百家企业、一万余人参会。

三、学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积极开展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工作。完成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推荐,“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完成2021年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荐、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人选推荐等工作。组织申报中国科协“2021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资助”项目、“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高质量完成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气象学报》、《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以下简称JMR)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办刊宗旨和行业规范,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高质量完成全年12期编辑出版工作。共出版文章153篇、刊载量2218页,JMR出版专刊3期、组约策划专刊3期、《气象学报》组约策划专刊1期。中国气象学会入选中国科协2021年全国学会期刊出版管理规范单位。《气象学报》、JMR在中宣部出版局科技期刊社会效益评价中获评优秀,均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气象学报》入选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荣获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JMR SCI数据库影响因子2.178,稳居国际大气科学/气象类期刊Q3区。获批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2项。协助完成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地学领域文章推荐评审工作。持续优化期刊网站和文章排版制作系统功能,探索提升编辑出版效率的智能化技术。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提升办刊水平。

学会秘书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提名推荐,推荐的3名气象行业代表成功当选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其中1人当选为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完成年度审计、统计、年检、年报、年鉴、资产清查、决算预算、省级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评选等工作。荣获中国科协系统财务数据汇总工作、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优秀组织单位。修订完善学会日常管理相关制度近10项,完善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努力推进第二十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学会党组织组建筹备等相关工作。

四、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中国气象学会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十四五”规划,全面加强党建,继续做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科技咨询工作,不断提升“四服务”能力,动员引领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成气象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做好学会换届工作,推动学会创新发展。全面加强学会党建,完善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学会换届及党委、监事会成立相关工作,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和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学会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围绕会员需求,加强各项特色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会员服务能力。加大学术交流力度,组织好年会及各项特色区域性、专题性学术交流活动,规范科技奖励活动,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做好各项人才举荐工作,加强学会秘书处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会员服务能力。

三是围绕社会和公众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做强气象科普工作。加强交流,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体系建设,更好推进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发展,更好发挥国家气象科普基地引领作用。组织策划好各类特色品牌科普活动。加大校园科普教育力度。加强气象科普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四是围绕国家和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利用学会优势,发挥智库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咨询评估评价水平。积极开展科技咨询评估评价工作,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的有关事务,扩大学会影响力。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