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气象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全面加强党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做强学会各项重点工作。
一、以党建引领促进学会事业发展提质增效,保障学会平稳有序运转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开展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和落实学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一体推进,不折不扣全面完成主题教育各项任务,取得较好成效。加强系统性理论学习,组织集中学习6次,听取党课2次,讲授专题党课3次,开展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5次,参加读书班报告会近10次。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专项调研,围绕学会工作实际,深入多个省级气象学会、行业企业、兄弟学会和会员单位开展会员发展与服务专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及对策建议,以调研实效扎实推进有关工作开展。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工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组织反腐倡廉专题参观学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监管。结合学会工作,官网开设党领导下的科学家、百年风云讲坛等专栏,宣传科学家精神。全年党支部共开展各类活动33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19次,发展预备党员1名。
二、紧跟发展前沿,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学术、科普、期刊、智库等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一)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需求,搭建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全面融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全面强化分层分类学术交流服务体系,全年累计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30余场,线下参与人员超6000人次,线上参与人次累计超30万,得到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广泛认同。
坚持做好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技术交流,联合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天气、气候、数值预报、人影、探测、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气象导航、决策气象服务等方面业务技术交流;围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联合气科院举办全国气象部门科研院所学术年会,与有关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学术交流,举办暴雨、城市气象、山地气象、边界层等方面交流,反响良好。
支持重大活动和区域性学术交流,举办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海峡两岸青年气象科学家论坛、第九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等;支持海河流域、环渤海等区域开展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沈阳雨雪冰冻、武夷论坛、丝绸之路气象科技研讨会等,服务国家和相关区域发展需求。
聚焦青年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举办气象前沿科技青年报告汇系列线上活动8期;线下继续举办气象青年科学家论坛和气象科技期刊论坛,开展向著名科学家致敬主题实践活动;联合开展第三届气象行业知识服务季公益活动。举办《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系列活动9期,50余位学者做特邀报告,多位院士参与主讲和主持,单期受众高达1.3万人次,成为气象界有重要影响的线上学术活动之一。
(二)面向全民科学素质提高需求,加强组织策划,创新科普形式,气象科普能力不断提升。连续获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加强科学传播和科技志愿队伍建设。现有科学传播专家团队4个、专家100名,大手拉小手气象科普报告团专家32名。在江苏、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开展科普讲座32场,联合和支持豳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工作室举办科普报告20余场。持续做好中国科技志愿服务中国气象学会科技志愿者总队建设,搭建气象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高校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发布气象科技志愿活动11场。
发挥传播团队作用,打造主题科普活动。世界气象日期间,联合开展中国气象局园区开放、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随手拍笑脸、气象科普小剧场等线上线下主题科普活动;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联合举办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开展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优秀气象科普文章征集等活动,获评中国气象局2023年气象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气象开学第一课活动,联合科普基地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联合省级气象学会开展气象知识有奖竞答,联合开展大手拉小手气候科普川藏行、2023年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举办东湖论坛·气象科普论坛暨第八届全国气象科普论坛等。全年科普活动累计受众超1000万人次。
重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加大青少年气象科普力度。持续创新和探索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新思路,完善和优化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年内重点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普志愿活动,搭建气象青年志愿者服务平台,举办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第七届校园气象科学展评、第三十九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等活动,助力广大青少年气象科学素质提升。完成第三批和第四批气象教育特色学校评审授牌,现有“气象教育特色学校”56个。完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在相关学校讲授气象课程近百次。
汇聚气象科普资源,持续运维好气象科普商城平台,年内推广科普宣传品7万余件。以互联网思维创新科普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工作,利用小e气象、气象青年志愿者微信小程序等平台策划发布系列线上线下活动,面向全国省级气象学会开放端口,共享平台,共建资源。
(三)面向政府和企业需求,发挥智库功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气象科技咨询评估工作有序开展。组织申报中央网信办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活动、2023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活动;承接完成中国气象局主管报刊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中国气象报》及其所办新媒体季度审读、中国气象局主管出版物抽查审读等工作,得到中国气象局肯定;组织完成气象科技成果评价4项。
持续强化成果交流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深圳成功举办2023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首次作为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之一,承办中国气象局优秀气象科技成果交流推广会、“十三五”优秀气象科技成果展等活动,同期联合主办气象观测创新发展论坛、人工影响天气创新发展论坛等多场交流活动,参与人数12000余人,参展企业150余家,受到各方好评。
(四)面向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需求,积极开展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持续打造高品质气象科技期刊。气象行业2项成果获评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开展两院院士、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提名推选工作,共推荐候选人16人,候选团队2个。
主办期刊《气象学报》、JMR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和办刊宗旨,高质量完成全年编辑出版工作,JMR出版专刊4期。两刊在2023年科技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中获评优秀。《气象学报》获评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第六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JMR最新SCI影响因子3.2,较上年增长25%,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组织召开2023年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和分支机构会议。完成省级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评选、年度审计、统计、年检、年报、资产清查、国资报告等。开展会员服务专项调研,向会员免费发放会讯、年报、工作手册、气象知识等近万册。加强内控财务和人才队伍规范管理,修订完善管理制度4项。加大对学会所属报刊杂志、网站、微信平台、研讨会等意识形态阵地监管力度,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群团工作,连续多年组织公益编织和爱心捐款,积极动员职工参与气科院工会各项活动。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部署要求,坚持“四服务”职责定位,以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强国为核心,全面加强党建,高质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切实增强对气象科技工作者凝聚力,不断提升“四服务”能力,迎接学会成立百年纪念。
全面加强党建,推动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学会特色,创新组织方式,深入推进党建业务融合,积极开展联学联建活动,推动学会工作深度融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努力完成学会换届,积极推进成立学会党委,优化调整学科委员会设置,建立学会会士制度,组织好学会百年纪念系列活动。
持续提升学会在学术、科普、智库方面行业影响力,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强百年风云讲坛和气象青年报告汇等线上交流品牌,组织好各项特色综合、区域和专题性学术交流;强化气象科普体系建设,打造品牌科普活动,完善科普基地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持续提升气象科普水平和影响力;做好科技咨询评估,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活动,举办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等。
探索创新会员服务方式,增强学会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学会现有科技奖励制度,加大气象科技人才表彰奖励举荐力度,做好学会各类成果奖励和科协各类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工作;创新期刊发展模式,持续提升气象科技期刊质量和时效性,推动气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围绕会员服务需求,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会员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