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先生
日期:2014-08-12 浏览量:10939

秦大河先生 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二十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秦大河先生,1947年1月生,山东泰安人,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理学博士,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荣获第53届世界气象组织奖。

秦大河先生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表层物理过程和气候环境记录,提出了雪层变质过程的分类及其定量标准;建立了不同区域降雪中稳定同位素比率与温度的关系;论证了南极冰盖水汽源区的假说;提出了高层大气电子沉降对NO3-有重要贡献的新观点;首次获得南极现代降水中Pb含量系统资料。这些成果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他在中国西部率先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定点实验研究,推动了冰川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通过雪/气界面过程研究,证明了中低纬度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实用性;青藏高原冰雪中重金属和微量有机成分的研究均揭示了人类污染在地球最高海拔区域的表现;珠穆朗玛峰冰川变化和冰芯记录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冰川显著退缩的主要原因;主持编纂的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明确了这一区域的冰川分布和储量。他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学科交叉渗透,推动部门合作,实行科学数据共享。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促进我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工作不断进步,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研究”项目。以不同类型典型冰川为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以模型模拟为手段,以宏观认识为依据,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聚焦在水资源、生态和气候三大方面,为我国冰冻圈作用区相关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积累,为西部地区水资源持续利用、寒旱区生态保护与治理,西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他作为IPCC主席团成员,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成功组织了IPCC科学评估活动,该项工作在努力构建和传播有关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人类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IPCC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2008年6月25日,秦大河荣获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