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日期:2015-08-28 浏览量:90687

 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承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协办的“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25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旨在总结40年来气象、水文、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技术进展,研讨如何提高暴雨洪水灾害的防御水平,以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国家防总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胡向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丁一汇,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杨大勇出席研讨会开幕式,河南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气象、水文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70余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

 矫梅燕在讲话中指出,“75·8”灾难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忘却的惨痛记忆,总结40年来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进步,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也需要强化科学管理,健全防灾减灾政策机制,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面对新时期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矫梅燕提出三个方面要求强化共识和行动。

 一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把握和认知气候规律的能力。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类似“75·8”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重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的影响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更需要将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科研合作和创新攻关,提高把握和认知气候规律的能力,努力缩短我国气象预报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要着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科技水平。要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的新需要,适应气象灾害影响的新特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局地性、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完善无缝隙的气象监测系统,发展精细化的预报预测体系,构建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对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实时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夯实气象保障防灾减灾服务的基础。

 三是要强化科学管理,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健全的机制和完善的管理是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关键。要通过依法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和以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为“消息树”和“发令枪”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要深化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要强化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胡向阳指出,长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在中国气象局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气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与“75·8”时期相比,已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不断深化合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气象监测预警、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科技创新、一流台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气象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气象大省向气象强省转变。这次会议聚焦40年来气象、水文、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技术进展,研讨和展望未来相关学科发展方向,主题突出,意义重大。我们将把这次会议形成的成果与河南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全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

 研讨会上,李泽椿院士、丁一汇院士、端义宏副理事长分别作了题为《河南“75·8”特大暴雨40年来的思考》、《“75·8、”特大暴雨与暴雨数值预报》、《台风暴雨预报及其科学问题》的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156篇,文集收录85篇。大会报告6个,3个分会场报告30个,展示了气象、水文工作者利用卫星雷达等遥感监测资料、数值模拟等方式对致灾性天气中小尺度系统、致灾过程和机理、暴雨灾害风险分布等开展分析和研究的丰硕成果,这次研讨会为一线气象预报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交流平台。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