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高端论坛”成功召开
日期:2022-06-28 浏览量:23167

    6月26-27日,由中国科协、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湖南省科协承办,湖南省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协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高端论坛”在湖南长沙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

论坛现场

    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本论坛站在全球气候治理的高度,邀请气候变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领域专家,围绕国际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最新气候治理动态以及国内双碳目标,聚焦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论坛现场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徐祥德院士、张建云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清华大学罗勇教授、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研究员为与会代表分别做了题为:“现代气候变化科学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效应”“我国城市暴雨洪涝及其受环境变化影响”“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联系”“可再生能源气象学研究与应用”“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特邀报告。国家气候中心肖潺副主任主持了开幕式,湖南省气象局汪扩军总工、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为论坛致辞。

    组委会从103篇投稿论文中甄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参加交流,共安排了29个大会报告、45篇墙报。来自全国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气象部门等40多家单位的专家、科研业务人员及学生参加了会议交流。论坛以线下+线上交流的形式开展,中国科协、中国知网、尚云互联等平台直播了报告。

 

附:论坛交流报告
(一)特邀报告
1.现代气候变化科学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2.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效应——徐祥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3.我国城市暴雨洪涝及其受环境变化影响——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4.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联系——翟盘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5.可再生能源气象学研究与应用——罗勇(清华大学教授)
6.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巢清尘(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二)分会场报告
议题1: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1.全球气象干旱事件的识别、分类及过程演变——刘臻晨 博士后研究员(复旦大学)
2.2014年盛夏辽宁极端干旱事件成因分析——焦敏 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3.北太平洋海洋锋强度对风暴轴影响的未来变化——姚瑶 讲师(国防科技大学)
4.高原夏季风对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研究——龙妍妍 科长/高级工程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5.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Moisture Sources for the First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Estimated by the FLEXPART Model——彭冬冬 副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6.The Role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a 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 Over the Middl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During Midsummer 2018——卢楚翰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7.南亚急流波列及其对中国冬季降水的影响机制——李秀珍 教授(中山大学)
8.“21.7”河南极端持续暴雨天气特征及成因——贾浩松 气象台台长/工程师(驻马店市气象局)
9.天门市PM2.5和PM10颗粒污染物特征及其预测模型——鞠英芹 高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
10.黄河源区2018-2020年异常丰水成因分析——冯建英 正研(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11.“21.7”河南暴雨南风加强及关键天气流型的位涡反演——谢作威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2.华北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的多尺度影响研究——官晓军 高工(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
13.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广东极端强降水特征分析——伍红雨 正研,首席(广东省气候中心)
14.天津百年均一化气温日值序列的构建——司鹏 高工(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
15.河北省台风引发的暴雨特征研究——王淑云 正高(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局)
16.贵阳机场低空风切变气候特征分析——张亚男 工程师(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贵州分局)
17.淮河上游汛期降水与王家坝水位相关性分析——王晓玲 高级工程师(安徽省阜阳市气象局)
18.内蒙古地区多年大气可降水量及其转化效率研究——王慧清 副台长/高工(呼伦贝尔市气象局)


议题2: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
1.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柠檬气候适宜性的影响——范丹华 副主任/工程师(云南省德宏州气象局)
2.基于聚类算法的天津雷暴移动特征分析——姚慧茹 工程师(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3.暴雨洪涝风险评估的GIS和空间化应用——石涛 高工(芜湖市气象局)
4.衡邵干旱走廊干旱监测评估方法探讨——彭双姿 高工(衡阳市气象局)
5.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增温使中国西南地区2020年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加剧——罗芙 无(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议题3: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
1.《我国气象立法体系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空缺分析与建议》——赵卢伟 副院长(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
2.2019-2020年澳大利亚山火排放的碳质气溶胶长距离传输的成因与效应——吴东佑(兰州大学)
3.Contribu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recycling process to the wetting trend in Xinjiang, China——张金霞(兰州大学)
4.COVID-19使东亚夏季风增强——何超 研究员(暨南大学)
5.基于MODIS GPP数据产品的辽宁省碳源/汇空间格局分布研究——冯艾琳 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辽宁分院)
6.面向碳中和的“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预估研究——张井勇 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三)墙报交流
1.广西两次罕见致灾冷空气活动过程中Rossby波作用的差异及成因——覃皓 工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2.内蒙古汛期暴雨洪涝灾害降水事件雨强特征——常煜 首席/正高(呼伦贝尔市气象局)
3.南昌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分析——陈胜东 副科长/工程师(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珠江流域夏季降水特征及概念模型——董少柔 工程师(广东省气候中心)
5.1971—2020年呼伦贝尔市积雪气候演变和未来趋势预估——高绍鑫 无/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气象局)
6.山西省近30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韩琛惠 助工(山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7.互联网共享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思考——郭智敏 工程师(临汾市气象局)
8.《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何生录 工程师(青海省格尔木市气象局)
9.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极端高温时空变化特征——何兴潼 天气预报员/助理工程师(泸州市气象局)
10.近60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侯承志 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
11.平流层-对流层耦合变化的研究——霍涛 长沙国家基本气象站副站长/工程师(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
12.极端降水事件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研究——孔文甲 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13.2021年6月东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诊断分析——李倩 副科长/副高(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14.2021年03月中旬持续强沙尘暴天气复盘总结——李一平 正高(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
15.一次低纬高原秋季极端暴雨成因分析——梁红丽 副总工/正高(云南省气象台)
16.《退耕还林实施后延安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林隆超 工程师(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
17.河北一次寒潮过程和石家庄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刘浩 助理工程师(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18.贵阳地区“2022.1.4”冬季极端冰雹天气诊断分析——刘开宇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民航贵州空管分局)
19.2022年春季一次飑线天气诊断分析——罗璇 高级工程师(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贵州分局)
20.气候变化背景下包头市近10年极端天气事件分析——苗子书 副总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气象局)
21.1961—2019年东北地区作物生长不同阶段极端干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曲美慧 工程师(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2.欧洲中心S2S模式对四川盆地高温预测能力评估——仕仁睿 助理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成都气象高原研究所)
23.贵阳机场低能见度与低RVR相关性浅析及一次辐射雾分析——宋媛 工程师(民航贵州空管分局)
24.QM和QDM方法对中国极端气候高分辨率气候变化模拟的误差订正对比——童尧 工程师(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局)
25.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预测的成败分析——王娟怀 工程师(广东省气候中心)
26.川东北极端强降水预报方法研究——王茂书 高工(四川省巴中市气象局)
27.漠河极寒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寒冷程度——吴树森 高级工程师(漠河市气象局)
28.基于日值的厦门百年(1893-2018)降水变化——吴伟杰 科长/高工(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
29.广东省极端天气的气候危险性分析与区划研究——徐金勤 科员/工程师(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
30.气候变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梅雨特征分析——邹兰军 首席、高工(上海中心气象台)
31.列车效应暴雨零速度线旋转机制分析——杨淑华 正研级高工(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
32.北上台风降水云系垂直结构的数值和观测分析——杨文霞 正高工(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33.南疆不同类型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分析——杨霞 正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34.浦东新区2019/2020年冬季气温异常及其成因分析——殷靓文 工程师(上海市奉贤区气象局)
35.FY-4A产品在长江流域暴雨预报中应用分析——尹恒 高级工程师(湖北省十堰市气象局)
36.浅谈农业气象服务中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应用——张翼超 工程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气象局
37.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连地区极端高温变化——赵华睿 工程师(大连市气象局)
38.《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印度夏季风协同影响亚洲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的机理》——赵思文 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39.山西极端暴雨环流特征及水汽异常研究——周晋红 正高工(太原市气象局)
40.SAL方法在东北地区台风降水预报检验中的应用——朱晓彤 助工(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1.1981-2015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朱伊 研究实习员(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42.山东沿海与内陆大城市气候变化特点对比分析——杨蕾 工程师(青岛市专业气象台)
43.岳阳市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聂武夫 灾防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岳阳市气象局)
44.河北省旅游适宜期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宿海良 高级工程师(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
45.沙尘颗粒物对大西洋台风登陆北美大陆的影响——张祯玺 副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