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

首页 > 学术交流 > 会议通知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关于召开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活动的通知(第一轮)
日期:2018-06-25 浏览量:15559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

 

中气雷会发【2018】2号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关于召开

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活动的

通知(第一轮)

 

各有关单位

由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办,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分司、南京大学、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学会承办,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成都锦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大气海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协办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交流会”和科技成果展定于9月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1、会议时间:

201891921日,19日全天报到。

2、会议地点:合肥

3、会议规模:预计200

二、参加会议人员

1、全国及各省(区、市)从事天气雷达相关业务和科研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雷达生产企业等单位专家和相关人员。

2、全国气象行业相关专家、学者。

3、有关领导、院士及国外从事雷达专业的资深专家。

三、会议主要内容

1、为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资深专家和企业颁奖。

2、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做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年历程主题报告,邀请国内10余位从事天气雷达技术研发、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国外3-4位天气雷达方面专家做学术报告,分为雷达技术发展、科学研究、资料应用3个场次。

3、新一代天气雷达2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和科研业务成果展。展出内容有雷达建设的辉煌成就、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技术发展、以及雷达企业装备展等(两天时间)。

4、对征集到的论文经专家评选出可做交流的文章,在展览期间以墙报交流的方式在现场交流(半天交流时间)。

5、拟在学术交流会之前919日举办一届有关天气雷达技术、资料应用的培训班。

四、会议交流方式

1、大会主题报告、专题报告、科技论文墙报交流。

2、成果展览:雷达发展历程和科研业务成果展览、企业装备展。

五、会议征文

1、征文范围: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雷达运行保障的新技术、新方法,雷达新技术在业务上应用,雷达资料质量控制等。

2、请投稿者于2018年7月31日前将“论文全文”按附表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发至yangjh0407@163.comNotes:杨金红/重点办/气象探测中心/CMA,邮件主题统一为“雷达会议投稿---姓名---论文题目”,会议筹备组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选出进行墙报交流的论文,通过在展览期间的现场交流由专家选出优秀论文进行颁奖。论文将收录在《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交流》文集,以光盘形式收录论文全文。(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1)

欢迎全国从事雷达气象与气象雷达技术工作的科研和业务部门以及相关院校和雷达厂家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踊跃投稿。

注:欢迎未向会议投稿的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委员、相关专家、学者、高校学生、雷达企业人员参加会议。

所有拟参加会议的代表务必尽快填写回执(见附件2),于7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发至yangjh0407@163.comNotes:杨金红/重点办/气象探测中心/CMA,以便安排会议等相关事宜。

六、成果展览征集意向

1、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成就展的展板材料由主办方向相关单位征集材料统一制作。

2、需展示雷达新技术设备、关键性器件、相关技术材料等的雷达生产企业。

3、有科研业务系统显示的业务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

拟参展的企业请于7月15日前发回执至yangjh0407@163.com(见附件3

注:所有展示设备、材料自行准备,会务组仅提供展位,视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

七、其他事项

1、本次会议的第二轮通知计划于2018年8月20日左右发出。敬请关注。

2、有关具体事项可直接与联系人联系。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

联系人:杨金红

联系电话:13521182527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安达

联系电话:18019541856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

20186月25日

 

 

附件1

 

征稿简则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练。

2.详细摘要应包括:题目(三号黑体,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四号仿宋)、工作单位与邮编(小五宋体),中文详细摘要(正文五号宋体),关键词(小五宋体,3~8个),参考文献(六号宋体)。如属基金资助、获奖项目、重大课题或已在正式出版物发表,需在文稿首页脚注(六号字体)标明。

3.文稿书写要工整,用字规范,标题层次分明。章条序号用1(小四宋体),1.1(五号黑体),1.1.1(五号宋体);……,3,3.1,3.1.1;……表示。

4.数学公式、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要求:量符号、代表变动性数字的符号以及坐标轴的符号均用斜体表示;矢量、张量用黑斜体表示;量符号的下标,若是变量用斜体表示,其他情况则用正体表示。量符号尽量用一个字母(特殊情况除外)表示,在文稿中首次出现时,必须给出量的名称及单位。

5.科技术语和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如系作者自译的新名词,在文稿中第一次出现时请给出外文原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国际符号表示。

6.附图必须线条光洁、文字清晰,按其在文中出现先后排序。图中若有中国地图,国界必须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一致,中国全图上切勿漏绘台湾和南海诸岛。插图尺寸不超过210 mm×290 mm幅面。文稿中应留出插图的位置,插图中的文字、图题、图例均用中英对照。标全坐标轴的英文物理量名称(或符号)与单位。

7.附表请使用三线表,标明表题(小五宋体)和表注(六号宋体),表身(六号宋体),列于正文的适当位置,表的结构要简明。表内各栏目中参量符号之后注明单位(同插图)。

8.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文献序号以文中出现先后顺序编排。期刊书写格式为:作者(多位作者保留前3位姓名).论文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页码;图书书写次序为:作者(多位作者保留前3位姓名).书名.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全书页码(××pp)。


 目(三号黑体)*

 者(四号仿宋)

(工作单位,城市,邮编)(小五宋体)

 

详细摘要:正文五号宋体2000字以。

1  小四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1.1  五号黑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1.1.1  五号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1.1.2  五号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

5  小四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5.1  五号黑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5.1.1  五号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5.1.2  五号宋体

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

 

关键词(小五黑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小五宋体。

 

参考文献(五号黑体)

1  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

2  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六号宋体

 

 

附件2

会议回执

姓名

单位

培训班

学术交流会

联系方式

(手机号和Email)

是否在酒店住宿

 

 

 

 

 

 

 

 

 

 

 

 

注:各位参会代表如果仅参加培训班,请在培训班一栏下划“√”;如果仅参加学术交流会,请在学术交流会一栏下划“√”;如果两项都参加,请在两栏下都划“√”。

 

 

 

附件3

                       雷达生产企业参展回执

拟参展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备注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关于召开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20周年学术活动的通知(第一轮).pdf

 

征稿简则.doc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