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首页 > 气象科普 > 科普动态

2025年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主题沙龙在京拉开帷幕
日期:2025-08-21 浏览量:17

8月20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2025年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主题沙龙"在京举行。这场为期两天的活动不仅是气象与教育系统联动的里程碑,更将通过政策解读、学术研讨、课程展示等模块,立体化呈现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中小学校、高校、科研院所共120余人参会。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在致辞中指出,青少年气象教育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专业优势,携手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气象科普网络。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李天顺强调,将气象知识系统性地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具有多重教育价值。这一举措不仅能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培育出既具备扎实科学素养,又拥有国际视野和气候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少年。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介绍,近年来,中国气象学会在面向青少年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策划了气象开学第一课、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等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开发了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组织命名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气象教育特色学校,举办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等。希望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汇聚有志于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资源与力量,为推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随后,中国气象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云峰围绕主旨报告《汇聚资源 创新思路 提升能力 开创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将重点剖析"气象+教育"资源整合的三大创新路径:依托校园气象科学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建立跨学科教师培训认证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科普实践基地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陈文敏则在《政府如何统筹布局气象科普进校园工作》报告中,详解财政补贴、师资培训、设备采购等配套政策,特别强调将在广西优先建设"气象科普示范校"。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教学主任林玉报告《课程建设滋养生命拔节》系统展示经实践验证的气象课程体系。该体系突破传统科普模式,将气象知识与地理、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深度融合,提升中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吴战杰《融合与创新——数智气象赋能科普与科学教育》报告系统阐述了数字智能技术对气象科普教育的变革性影响。“中气爱”团队联合主创傅正航《中气爱的科研与科普》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气象爱好者群体(简称"中气爱")在气象科学传播中的独特价值,论证了"专业机构引导+民间力量协同"的双轨模式对提升公众防灾素养的关键作用。

会间,柳州文韬小学学生创作的气象科普剧《龙舟水避险记》独具匠心,以岭南端午汛期为背景,通过神话故事揭示"龙舟水"气象成因。更具地域特色的是山歌音乐剧《卫星护蔗保丰收》,小歌手们用传统嘹歌旋律,唱响风云卫星如何监测甘蔗旱情、指导精准灌溉的故事。这些精彩纷呈的展演活动,不仅是气象科普形式上的一次大胆革新与突破,更生动印证了我国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实质性跨越与丰硕成果。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校长还将就校园气象科普工作进行经验分享、成果交流,共同探索助力气象科普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途径。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