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清明
日期:2018-04-02 浏览量:45584

【正好时候三月春】

半园新杏连绵雨,

送尽清明百姓家。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ef9ed5b7d4cc3d8af00163e63ae7a577.jpg

 

4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气清景明之意,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言万物去故而从新,莫不鲜明之谓也。”“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清明时节,我曾在一座古镇的小街上闲逛时,看到这样一段话:找个小店,挑张喜欢的明信片,寄给中意的人。背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天气晴,我在这里想念你。

或许是职业的原因,我特别容易被那些借用了天气元素的广告感动,算是“被煽情”。于是,我也写下一段话:让云画出一组手语,让风寄出一份快递,告诉你,这里的天气,特别适合想你。

清明时令之趣

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古人的气象观测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节气物语中都有专门的描述。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属于虹霓的季节,开始得晚,结束得也晚,时间跨度更大,从清明时节“虹始见”,到小雪时节“虹藏不见”。

当然,“田鼠化为鴽”只是古人的一种“误读”,包括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入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今天看起来很怪异,天暖了鼠怎么就变成鸟类了呢?天冷了,鸟怎么就变成贝类了呢?这些,显然有违科学识见,它反映的是古人关于万物运化的浪漫猜测。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d4b7fddcb8af36882c652b0c597acb1d.jpg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节气,最著名的一幅画是《清明上河图》。关于作者张择端,人们只能看到个字的简历:“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16于京师,后习绘事。”为后世奉上伟大作品的人,只是寂然无闻的一个习绘者而已。那时的东京汴梁,是一座香艳之城。“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他用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交叠的、繁密的关于一座城市、一个时代、一个节令的往事图谱。在中国历史上,记述节令物候、节令风俗的“岁时记”有很多,但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直观、鲜活的图画版“岁时记”太少了。

在我记忆中,特别喜欢的清明物候便是榆钱儿。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阳春时节,捋几串榆钱,鲜嫩、脆爽,又有淡淡的甜。捋榆钱,蒸榆钱饭,煮榆钱粥,拌榆钱馅儿,春天里的清鲜之食。榆钱,音同“余钱”。榆钱在人们眼中,真是意好味佳之物。以榆钱为食,以榆枝为薪,“清明一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新火,以取一年之利”。

阳春时节,人们以花叶为养。

《洛阳记》:“寒食日,妆万花舆,煮杨花粥。”

《遵生八笺》:“青精饭: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月令图经》:“上巳日可采艾并蔓菁花,以疗黄病。”

《琐碎录》:“三月三日,取荠菜花铺灶上及坐卧处,可辟虫蚁。是日取苦楝花,无花即叶,于卧席下,可辟蚤虱。是月初三日或戊辰日,收荠菜花、桐花、芥菜,藏毛羽衣服内,不蛀。”

《法天生意》:“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万花谷》:“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饼,不惟香味清甘,自有所益于人。”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述:“三月采食天坛之龙须菜,味极清美。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宫廷所载的“时品”中,不少是来自各地的贡品,即使隆冬亦不乏食物“多样性”,但这些并不能代表本地的物候。反倒是民间的“花叶饮食”,体现着时令之趣。

《洞天清录》中的一段话,令我们思忖如何能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自寻其乐、自得其乐,以自己独特的清雅方式品味独特的时令之美。

人生世间,如白驹之过隙,而风雨忧愁,辄三之二。其间得闲者,才十之一耳。况知之能享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乐,不知吾辈自有乐地。

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也?

杨柳青,放风筝

春日短暂,人们岂可错过?正所谓“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有人“缀杂花以为盖,幂丰叶而为幄”,有人“花落为褥,翠草成裀(内衣),醉眠春日”。人们守寒冬、熬暑夏,“风雨忧愁”之时,尚能“受用清福”,气清景明之时更是快意酣畅地让自己的心神与物候约会。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陕西大荔县志:“种麦后,历冬无雪,次年又无雨泽,农夫蹙额相告,不胜焦灼。至清明后屡有东北风,麦苗屡盛,竟得大熟。人咸以为‘风收年’,为丰年颂云。”春风、春雨,都被比喻为恩泽。风也恩泽,雨也恩泽,风雨只有在春天才能够同时享受到被人们视为恩泽的礼遇。

“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而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而陨。”这是古人的说法。那么为什么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呢?第一是风力,第二是升力。春天的风最大,在四季中高居榜首。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28521677134fe8474c7c8323cf21b62f.jpg

清代 焦秉贞 《百子团圆图》之放风筝、堆雪人

 

为什么冬季容易积聚雾霾?单纯就气象特征而言,因为地面很冷,半空当中有暖而轻的空气像扣了一个锅盖一样,形成阻碍空气扩散的逆温层。而春天,地面回暖而轻的空气像扣了一个锅盖一样,形成阻碍空气扩散的逆温层。而春天,地面回暖迅猛,阳春三月是升温幅度最大的时段,上冷下暖,完全是一年之中最好的“顺温层”嘛,这种大气层结为风筝提供了足够的升力。

“杨柳青,放风筝”,如果放不成风筝,可是会责骂老天爷的: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当然,焦秉贞最著名的传世作品还是他的《耕织图》。

《耕织图》类的画作,起源于宋,鼎盛于清。以绘画艺术呈现农耕艺术,以画以诗,劝课农桑,可谓中国的农业大百科诗画集。《耕织图》使更多的人了解农之美、农之巧、农之艰,是最亲切的农业科普、最直观的男耕女织。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ce87ba6b2516cedcbd5e339bd1690e1d.jpg

                                                                               清代 焦秉贞 《耕织图》(局部)

 

《浸种》篇

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

早辨东田[图片][图片]种,褰裳涉水浸筠笼。

百谷遗嘉种,先农著懋功。

春暄二月后,香浸一溪中。

重樛随宜辨,筠笼用力同。

每多贤父老,占节识年丰。

捧读焦秉贞的《耕织图》时,我的感慨有二。

一是,他能够亲近农耕。作为清康熙时期的钦天监五官正,国家天文气象台分管气象与节令的中层领导干部,虽是受命绘制,但他既临摹,也写生,能够沉浸于不同区域、不同时令的农事,记录并诠释农人顺天应时地耕织劳作。用现在的话说,叫作深入基层。以农立国,气象为农业服务便是第一要务。我们应为能够脚踩泥土接地气的“气象台台长”点赞。

二是,他能用画笔细腻传神地再现农桑。现代社会很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往往只渊不博,很难触类旁通,或许著作等身,却未才艺及身。当他们论及某个专业的科普时,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以艺术的方式进行科普,更是短板。

清明断雪

清明恰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时节,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时应期而盛的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有人说,季风气候掌控之地,诗歌在冬与夏的过渡季是最高产的。其实不只诗歌,气象谚语也如此,清明就是气象谚语最丰盛的时节。

有些谚语言说的是农事次第,例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吃了清明饭,晴雨出田畈。

清明草,羊吃饱。

清明前后麦怀胎,谷雨前后麦见芒。

清明秧,立夏苗,小暑穗,大暑谷。

清明睁眼,一棵高粱打一碗。

有的是描述气候特征,判断旱涝、冷暖的年景,以及与其他节气的呼应关系,例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对于节气起源地区而言,气候平均的终雪日期大约在春分前后,最晚终雪日期一般是在谷雨二候的4月底。所谓清明断雪,不是指清明时节不再下雪了。2013年的谷雨节气,晋、冀、鲁、豫等地还曾遭遇了一场漫天飞雪。

清明断雪之断雪,是指地面不再容易形成积雪了。节气起源地区的积雪一般在惊蛰时节消融殆尽,最晚的积雪在410日左右,也就是清明时节的前半段消融。

节气起源地区终霜的气候平均日期,一般是在3月底,最晚终霜基本上都是在420日谷雨前后。所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则谚语的正确语意是:清明时节不再有积雪了,谷雨时节不再有霜冻了。而且所谓“断”,不是按照气候平均,而是大体上根据历史最晚。换句话说,这则谚语的可信度是极高的,因为不是“少见了”,而是“绝迹了”。

那么为什么舍弃平均值,而几乎以极值来界定霜雪的终结呢?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存活与生长有赖于无雪无霜的状态。如果谚语仅仅统计了气候均值,那么相当比例晚于气候均值的终霜和终雪将给稚嫩的春播作物造成致命危害。只有基本上以最晚终霜和终雪作为指标,这则谚语才能带给人们足够的稳妥。指标设定得如此严苛和谨慎,正是为了让靠天吃饭的人们能够得到极大概率的安全。

清明不明,谷雨大晴。

清明一场霜,麦子一包糠。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欢喜。

清明北风当年旱。

清明怪风,伏里怪雨。

清明寒食风动土,刮到小满四十五。

有的人希望清明时节最好是晴天: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不明,四十五天黄风。

清明日雨百果损。

有人希望清明时节最好是雨天:

不怕清明雨,只怕谷雨风。

清明无雨旱三月。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前有雨兄弟麦,清明后有雨子孙麦。

显然,进入春季,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不同的需求,往往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正所谓:“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应须日千变。”

由春到夏,做人难,做天亦难。正如那段唱词:“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畦干。”有诗云:“从来说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岂止台州?扬州、荆州、广州、福州、达州、柳州、郴州、赣州、忻州、沧州、抚州……都难(我的一位同事,江西抚州籍,阅读本书初稿,看到这么多“州”却没有抚州,叮嘱我必须加上她的家乡。可见,别说做天难,呵呵,俺作文也难啊)。

清明时候雨初足

清明时节,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区大多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雪初断,雨尚少。平时“杜甫很忙”,清明时杜牧最忙,人们最乐于引用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来描述清明气象。不过,雨纷纷的清明,往往只属于江南。

就全国而言,清明是春季气温升幅最快、日照增幅最大的节气,也是降水涨幅最小的节气。而在杜牧写就“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池州,春分到清明时节,降水量虽然无法与梅雨期同日而语,却是一年之中降水日数的峰值期。此时的降雨,往往是蒙蒙烟雨。内有暴水谓之桃花水。”桃花水下清明路,很多诗句都写到此时的多雨:“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汉书》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如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涨泮,众流盛长,故谓之桃花水。”《农政全书》中说:“三月……月内有暴水谓之桃花水。”桃花水下清明路,很多诗句都写到此时的多雨:“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5054366c72e4d574acc25a0265f656ae.jpg

                       安徽池州 18月的旬降水日数图

 

对于岭南而言,往往是在清明时节,迎来“桃花汛”。华南前汛期的平均开始时间是46日。当然,近年来的华南前汛期起始时间非常不遵守平均值。2015年是55日,2016年是321日,似乎并未在意桃花的花期。

疾风携尘

清明时令,莫过于南方的雨,北方的风。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巽代表风,古人对季风气候的感知是,盛行风的转变,从盛春到初夏,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齐。就全国平均而言,清明到谷雨时节,是一年之中风最大的时期。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a7b5c6c62fef280608a4abeeebcfd51a.jpg

                 平均风速走势图

 

京华尘土春如梦,寒食清明花事动。马上风来乱吹塕,秾桃靓李杳然空。虽然说“最美人间四月天”,但4月的风沙,几乎是人们在春天最大的困扰。

4月的沙尘天气,往往占全年的1/3。古人说:“仁如春风,惠如冬日。”但风太大了,同样是烦恼。盛春时节,气温往往涨跌急促,人们仿佛经常在几个季节

风太大了,同样是烦恼。盛春时节,气温往往涨跌急促,人们仿佛经常在几个季节之间穿越。“春时,晴霁即如夏,阴雨即如冬。”理想中的春季气候,还是“春敷和气”,平和、温润,天气好得使人可以忘记天气。

清明后,谷雨前,柳结浓烟,花絮似新棉。人们在享受温润的东风造就的“满路桃花春水香”的时候,却也会因飘飞的柳絮而发出“一天柳絮东风恶”的感慨。眼见着又到了树一嘚瑟就掉毛毛的时节,人们会有些烦,但一想到“卷絮风头寒欲尽”,便释然了。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b52a7d2db9ee696f76015162cd2e07e1.jpg

沙尘天气月际分布图

 

这只是春天的一段花絮,花絮落尽,便是暖洋洋的日子了。

春的“普惠制”

在清明时节开始时,春之领地约为400万平方公里,冬依然坐拥约547万平方公里。当清明时节结束时,春之领地迅速扩张到约511万平方公里,而冬的地盘减至约420万平方公里。春天,终于在“势力范围”上实现了对冬的反超。

清明时节,春开始实施“普惠制”,除了海拔特别高或者纬度特别高的地区,其他地方相继完成冬春交替。“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晴明”便是清明时节的写照。民谣有云:“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暖四月,燥五月,热六月,湿七月,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冷,严冬腊月冰冻天。”

此时,恰是“正好时候”。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5f7882d3c9eb583a2ebf5f981603a7d1.jpg

清明季节分布图

 

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想及唯美的情境,就会下意识地“脑补”阳春三月的景物。“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早春二月是“二月柳争梅”,阳春三月是“三春桃照李”。桃花,几乎是文人笔下春天的“百搭”型物候,“春华之盛莫如桃”。初春时,桃花与莺的组合:初春丽日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仲春时,桃与柳的组合: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暮春时,桃花与柳絮、杜鹃的组合: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

“曲水流觞”

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诗云:“羽觞流波。”秦昭王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诸夏。因立此为曲水。”

《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它是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古人会在这一天聚集到溪水边,把倒满酒的杯子放在水面,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是为“曲水流觞”。“三月上巳,宜往水边饮酒燕乐,以辟不祥,修禊事也”,这渐渐成为一种雅致的风俗。公元353年,正是在这个节日里,微醺的王羲之,写就了著名的《兰亭集序》。那一天,恰好天气不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422日,临近谷雨,那一年的谷雨为424日,清明为48日)。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7aa29834c5150de17a72c730a6052044.jpg

 

https://wenku.baidu.com/content/4b72a1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m=9d75109cfcae5ca5273f508411fc50dc&type=pic&src=da41b34b453874fcca61d4dc2070655b.jpg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种快然自足的状态,或许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相关。古人说,阳春时节,“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网友觉得这是“甚慰朕心”的一则古训,终于为自己的懒散,找到了古老的依据。

 

摘自:《二十四节气志》 — 宋英杰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