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数据显示,9月10日至16日,华西大部地区降水量普遍有10毫米至100毫米,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在内的南区,已经进入雨季。
“华西秋雨又开始‘作妖’了!”“连日阴云低垂、细雨霏霏,庄稼又得遭殃。”每年到这个时候,众人便对此议论纷纷。
问:自打你入主华夏,每年秋天华西一带就独得你的恩宠。我泱泱大国,缺水之地不在少数,为何不能雨露均沾?
答:这可怪不得我,其他地区的降雨另有他人掌管,比如梅雨等,我的辖区主要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和四川盆地,以及湖北西部等地。
每年进入9月以后,这些地区处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的低气压区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一带,使这一带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同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西部地区频频交汇形成降水。不过由于秋季暖湿气流通常不及盛夏,因而我带来的降雨强度并不是特别大。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来形容在我的控制下四川盆地阴雨多、日照少的特点,后来便演变成了成语“蜀犬吠日”。若以文坛上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例,夏季降雨便属于豪放派,来势汹汹;而我则属于婉约派,缠绵悠长。我通常带来的降雨量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或一连数日细雨霏霏,或淅淅沥沥时断时续。例如,9月至10月四川盆地大部地区连续7天以上的阴雨频率可达40%至50%。四川雅安素有“雨城”之称,1962年10月一个月就下了29天雨,1975年9月26日至11月22日曾出现过持续56天的特长秋雨。
但我也不是常年都在,一般从9月工作到11月左右。最早8月下旬来,最晚在11月下旬离开。
问:你顶着诗意的名字,带来的绵绵细雨也似乎‘人畜无害’,却为何总有地质灾害随你前来?
答:“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虽然我带来的降水往往以小到中雨为主,不及台风、暴雨那样来势汹汹,但降水总量加起来却一点也不少,暗藏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平均来讲,我带来的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降水,仅次于夏季降水,形成当地降水的第二个峰值。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
这种持续性的降雨难免会带来地质灾害。以山体滑坡为例,山体能承载的降水量是有限的,而且在吸收水分后会变得松软脆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川西高原等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副热带高压的西升本就能够带来偏多的雨量,加上前期降雨量已经达到当地可承载雨量的极限,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就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地质结构较为特殊的陇南地区,其岩石结构松散,植被覆盖不足,持续降雨导致滑坡的风险就较大。
在陕甘宁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由于地势高,加上年均降水量较少,不易达到饱和值,危害往往并不明显。但在陕西南部的汉水河谷、关中,四川西部等地,由于年均降水量较大,加上地形影响,容易超过降雨量饱和值,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更大。
问:白天来侵扰我们也就算了,为何还频频夜里来袭?一觉醒来,庄稼地里积水更深了,晾的衣服依旧湿淋淋。
答: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我的影响下,灵感突现,写下了《夜雨寄北》的诗词。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除彰显了可观的降雨量,还揭示了我的另一个天机——带来的夜雨多。
《大气科学辞典》曾有记载,重庆、成都、达州、乐山、泸州一带夜雨量占总雨量的72%。这是因为巴山一带正处于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强大的西南暖湿气流常与西风带槽引导的冷空气交锋,加之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尤多准静止锋,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夜雨率也就相应增加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川盆地周围被群山环绕,盆地内接受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加之分布有长江及其支流、堰塞湖等水面,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受到一定的限制,到了夜晚,周围山上辐射冷却加快,冷空气重而在盆地下沉,盆地内暖空气轻而上升,加之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构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极易形成不稳定降雨,使得夜雨的频次增多。
当然,我带去的夜雨并不是巴山独有,亦非四川独有,湖南的“潇湘夜雨”也不逊色,还有云南、青海、甘肃等省特定的盆地河谷地形中,大多都有夜雨发生。
问:连日阴雨,不见天日,庄稼遭殃、民不聊生,你作何解释?
答:我的确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困扰,但降雨也并非毫无益处。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预防来年的春旱。特别是对西北一些较干旱的地区来说,这一阶段地温较高,土质结构比较疏松,雨水可以较深地渗透到土壤中,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同时土壤的蓄水保墒,也可减轻次年春旱对各种农作物的威胁,故有农谚“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里墒”的说法。
而且,夜雨对农业来讲是一种宝贵资源,特别是像四川盆地受环山影响,日照较少的地区夜间下雨白天晴,不仅使光照不会减少太多,而且气温较高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这也是四川能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之一。
不过话说回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冬作物播种、移栽的季节。绵绵细雨阻挡了阳光,带来了低温,不利于玉米、红薯、晚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和小麦播种、油菜移栽,同时晚稻抽穗扬花期容易遭受冷害,空秕率增加;可使棉花烂桃,裂铃吐絮不畅;秋雨多的年份,还可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失收。
一般来说,持续连阴雨的天数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若将连续3天或3天以上出现降雨视为一次连阴雨过程,四川盆地南部和贵州的遵义、毕节等地,每年秋季平均有7至9次连阴雨过程。
从应对策略方面来考虑,建议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做到沟渠配套,及时排涝降渍,减轻灾害影响;在秋雨多发的地区适当选择中早熟品种,同时要注意及时收割、晾晒成熟的作物和采摘棉花,避免连续阴雨天气的危害;在出现秋雨时,要抓住阴雨天气的间隙,及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促进作物生长。
问:既然你是‘婉约派’的,温婉善良,奈何又有‘孩儿面’的时候,时而携狂风暴雨来袭?
答:虽然我来去时间和特点都很有规律,但每年的形势不尽相同,冷暖空气也非我所能掌控。当冷空气势力较强,冷暖空气交汇比较激烈时,降雨强度就会随之加大,同样也可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例如,2011年我的影响范围偏大,降水异常偏多、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突出,曾引发严重的秋汛。2016年9月18日和19日,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东部出现较强降雨,引发内涝及地质灾害,其中四川攀枝花的15个乡镇数万人受灾。
受冷暖势力影响,我带来的降水也并非每一年都典型,而是存在年际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我“出勤率”比较高,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则相对较少,甚至被迫中断。21世纪开始又重新恢复了元气。(本文来源:中国气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