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城市与水荒
日期:2013-02-12 浏览量:43089

过去,人类受着自然界强烈的制约,只能按照自然水源与物产,分散地和各不相依地生活在大地上。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农业时代里和以前生活与生产模式最简单的描写。但是这个模式被工业时代打破了。

工业时代是机器代替手工,化石能源代替体力的时代,因而人类的产品空前丰富化,人类的智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生产高潮与社会的变革中,这就更快提高了人类的影响力。

在工业时代发生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完全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个趋势是因为机器的专业性带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工人完全不同于农民,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从事生产的全过程,他没有必要像农民那样既关心天,又关心地,还要关心如何统筹全部生产过程。工人只需要操作好自己使用的机器,就足够作出自己的贡献。

另一个趋势是分工以后的整合。任何一个人或工厂,都依赖市场,从那里买进原料与能量和出售产品。只要物资流通梗塞,工厂就得关门,工人失去生计。

为了物资流通的便利,各种工厂和市场纷纷向一个地点集中,这就是城市。在城市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规律不复存在。原因就是因为城市里聚集太多的人,1平方公里的土地竟高达2—5万人。但是在城市范围里的空气和降水并不比别的地方多,于是产生了新问题。

这里先谈谈水的问题,水是人人不可少的必需物资,假设1000毫米的降水,1平方公里不过百万吨,按人头分,每人10-50吨。如果要达到人均400吨,那么,每人都需要从外地运进350-380吨的水。

何况从外地调来的水不可能是全部降水量,因为雨水落到地面大多被吸进了土壤,这是无法调运的。只有流到河里,变成河水(水文学叫径流)的那一部分水量才能调进城市。

在华北这样雨水不多的地方,径流系数(即径流在雨水中的比例)只有约20%,干旱年份还要少,甚至为零(即断流)。所以每平方公里的市区至少需要100—500平方公里的径流,才能达到每人平均400吨水的需求。

从这个简单的数字不难看出,一个大城市的存在会影响到几万平方公里的水环境,人们在千方百计地探索如何改变水分原有的布局,各种调水方案纷纷出笼,而现代水荒首先在雨水不多地区的城市出现,并呈燎原之势向各地蔓延。

有意义的是,许多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面对的就是浩渺无边的海洋,海水淡化成为最现实的期望,而且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据海洋局资料,其成本已基本同自来水相当,甚至还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如果海水得到开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模式也就有了新的前景。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