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南至极一阳生
日期:2013-02-12 浏览量:19218

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交“冬至”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恪遵宪度抄本》云:“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可见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在很早以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出的一个。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可见,“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古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代“阴”的极寒本性。如杜甫就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因此,“冬至”又是一个协调与和谐的欢乐时刻,同时坚信,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如此相沿开来,“冬至”便成为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并演变为一个传统节日。据考证,远在周代,以十一月为正。秦沿其制,以“冬至”日为岁首,称之“过小年”。汉朝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场行“贺冬”之仪,如《汉书》中就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说,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是日,国君受万国及百僚之称贺,其仪礼亚于正旦,并有献袜履之仪,以示迎福践长。如《三国志》记载,曹植在冬至日,向其父曹操献鞋献袜若干并专门上表称贺。南北朝时,此节礼仪更重于前,且有拜父、拜母之礼;在民间还有食赤豆粥,以避邪、卜壬日之俗。如《荆楚岁时记》所云:“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做赤豆粥,以禳之。”

至唐宋,便以“冬至”和“岁首”为重,“冬至”被视为大节,犹如年节,也就是常言说的“数九冬至大似年”,并衍生出一些习俗、俚语。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更有一些地方,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如古时在宁波一地,冬至日的习俗就有许多。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晨要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冬至”正时辰,要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传可治痢疾。不过,今日这些习俗已不多见了。

重视“冬至”节气,是因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冬至”前,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少,但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最低的时候。“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以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下降。

现代气象观测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这一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已降到0 ℃以下,进入一年之中的最冷季节。常言说的“数九寒天”,也就是这个时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个最重要的节气,特别是对中年以后的人们。主要是因为“冬至有一阳生”。古人认为阳气初生时,就像农民育苗,女人怀孕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患心脑血管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因此,老年人的居室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应及时给老人添加暖和柔软的衣服、被褥。此时天气寒冷,也易发生冻伤,外出时应特别注意头和脚的保暖。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年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年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感与痛苦,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提高警惕。老年人体温过低时,可用温热水给病人洗擦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体温。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