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首页 > 文献期刊 > 信息公告

《气象学报》第二十七届编审委员会成立
日期:2013-02-12 浏览量:31456

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于2011年9月5日下午在京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来自全国气象行业的60余位专家、学者,包括丁一汇、丑纪范、吕达仁、许健民、陈联寿、吴国雄、徐祥德七位院士,出席了会议。成立会由吴国雄院士主持。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翟盘茂秘书长首先讲话,他对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并向丁一汇主编颁发了聘书。之后,丁一汇主编发言。丁主编肯定了第二十六届《气象学报》编委会的工作,介绍了二十七届编委会的产生背景,宣读了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并亲自向副主编颁发了聘书。第二十七届编委会合计101人,较第二十六届编委会增加25人。主要是吸纳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进入编委队伍。与上届编委会相比,变动最大的是海外编委,海外编委更换9人,人数增加2人,现为15人(含海外副主编1人)。考虑到现在交通和通讯日益发达,常务编委中破例吸收了6位外地编委。

接下来,召开了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由丁一汇主编主持。学会秘书处文献期刊部负责人伊兰博士首先汇报了《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的目前状况。她介绍了两本刊物在第二十六届编委会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和实施的改革措施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2010年,中文版第七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在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2009年总分排名中位列第19位,在大气科学类期刊中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一,并第五次获得2011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英文版2007年被SCIE收录,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出版,2009年影响因子在JCR报告中为0.874,在被SCI收录的114种中国大陆(含港澳)期刊中位居第35位;2010年影响因子0.704。英文版已与Springer签约,于2011年正式登陆Springer国际在线出版平台。文献期刊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调整人力结构,均衡工作量,加强刊物的数字网络化和国际化建设,推行量化管理,建立编辑部工作例会等制度,优化审稿流程,邀请常务编委参与预审和提前终审把关,提高了初选稿质量,减少了编辑送审工作量和专家审稿量,缩短了稿件的审理时间,降低了编委会终审稿件的压力。目前《气象学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文版文章刊期长,困难是编辑人手不够,网上采编系统中文版需要尽快升级,英文版需要更换,与国际审稿系统接轨。

丁一汇主编作了关于本届编委会职责和工作计划及《气象学报》的改革发展的报告。报告明确了第二十七届编委会的总职责和各级委员的职责及编委的权利,并对各级编委的职责进行了量化,提出了具体的希望值。丁主编对本届编委会的宗旨、目标、任务等也作了明确阐述,提出本届编委会的工作宗旨是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完善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目标是加强组稿策划,吸引优秀稿件;完善审稿标准,严把学术质量;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创新含量;汇聚海外优势,推进国际化发展。各级编委的主要任务是组稿、撰稿、审稿和定稿,及对学报的发展和运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丁主编还介绍了本届编委会任期(2011-2014年)内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重点是逐步缩短中文版文章刊期。丁一汇主编的报告要求编委会和编辑部协同作战,严把质量,控制刊期,高效运作,把刊物做精做强。

丁主编报告后,编委们对《气象学报》的未来改革发展进行了集体讨论,提出许多具体建议和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气象学报》应加速推行责任学术编委制,可以采取先请责任编委负责,然后常委编委会把关的方式,尽快过渡到完全实施责任学术编委制。2、希望在本届编委会任期内,《气象学报》能逐步增加刊载容量,按照竺可桢先生在1950年日记里的意愿变为月刊,更多地登载气象行业的优秀科研成果。3、借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3、希望《气象学报》能实现学术争鸣,刊载有不同意见、有学术争议的文章,刊登更多有新意的文章,使《气象学报》的包容性更强。4、希望编委严把稿件质量关,并希望编辑部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缩短稿件的审理周期和刊发周期。5、继续完善《气象学报》的网络化和国际化建设,配备先进的技术支撑,尽快实现采编系统的升级和更新,与国际刊物的审稿和出版模式接轨。

集体讨论结束后,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委会全体参会委员合影,记录下了本届编委会成立和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宝贵瞬间。最后,新一届编委会的常务编委对21篇稿件进行了认真的终审讨论和定稿,其中12篇稿件通过终审,6篇稿件需要修改后再审,3篇稿件被退稿。至此,第二十七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圆满结束。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